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养殖池水质调控技术

养殖池水质调控技术

时间:2022-05-19 15:10:07 浏览次数:

摘要从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方面介绍了养殖池水质调控技术,以期为改善池塘水质、提高养殖效益提供参考。

关键词养殖池;水质调控;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

中图分类号S9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7-0360-01

池塘水质的好坏是决定池鱼能否健康生长和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高密度精养鱼塘,如果水质管理不善,长期不加水、不换水,也不采取水质调节措施,就容易导致池水水质老化,使池水缺氧,有害物质含量升高,造成池鱼泛塘和暴发鱼病,轻则抑制池鱼的生长,重则引起鱼类死亡。因此,做好池塘水质调控的工作成为养殖者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加快鱼类生长、减少病害发生、提高饵料利用率、取得稳产高产的关键。现将水质调控技术介绍如下。

1溶解氧

1.1来源

溶解氧是水产养殖动物的生命要素。水产养殖动物在水中需要呼吸氧气,缺氧可使其浮头,严重缺氧还会造成水产养殖动物死亡。鱼虾蟹类水产养殖动物的养殖水域溶解氧应保持在5~8 mg/L,至少要保持在4 mg/L以上。轻度缺氧鱼虾虽不至死亡,但出现烦躁、呼吸快,且生长速度会变慢;水中的溶解氧过高会引起鱼虾患气泡病。水中的溶解氧约90%是靠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增加的。

1.2变化规律

凌晨池水各个水层的溶解氧差距不大。阳光出现后,水上层和下层溶解氧量差距越来越大,15∶00—16∶00差距最大。日落后,水上层和下层溶解氧量差距越来越小,2∶00—5∶00差距最小。造成水上、下层溶解氧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水的密度与水温变化的关系,引起池水上下对流。白天由于阳光照射的缘故,水上层温度不断升高,上层水密度不断减少,造成上下水对流困难,上层高溶解氧难以到达下层或底层;而当太阳落山后,水上层温度不断降低,上层水密度不断增大,使得上下水对流加剧,上层高溶氧量很快到达下层或底层。

1.3增氧机的合理使用

一般增氧机开机原则:一是在晴天中午开,傍晚不开;二是阴天清晨开;三是连绵阴雨昼夜开;四是鱼类主要生长季节坚持每天开;五是半夜开机时间长,中午开机时间短;六是施肥、天气炎热、增氧机负荷面积大开机时间长,不施肥、天气凉爽、增氧机负荷面积小开机时间短[1]。

2pH值

pH值是水质的重要指标。水的pH值(酸碱度)是水质的重要指标,海水养殖pH值一般控制在7.5~8.5,淡水养殖pH值一般控制在6.5~9.0[2]。pH值过高或过低,对水产养殖动物都有直接的损害,甚至会造成死亡。pH值低于6.5的水可使水产养殖动物的血液中的pH值下降,削弱其血液载氧的能力,造成水产养殖动物自身患生理缺氧症。尽管水中的溶解氧较高,但鱼虾等水产养殖动物仍常浮头。pH值过高的水则可能腐蚀鱼虾鳃部组织,使鱼虾等大批死亡。

3氨氮

3.1来源

水产养殖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饵料、水产动物的排泄物、肥料和动植物遗骸。氨对水产动物的毒害依其浓度的不同而不同,在0.01~0.02 mg/L的低浓度下,水产动物会慢性中毒,抑制其生长;在0.02~0.05 mg/L的浓度下,氨会和其他造成水产动物疾病的病因共同起加成作用,而加速其死亡;在0.05~0.20 mg/L的高浓度下,会破坏水产动物的皮、胃、肠道的黏膜,造成体表和内部器官出血;在0.2~0.5 mg/L的致死浓度下,水产动物会急性中毒而死亡。

3.2变化规律

分子态氨(NH3)对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有很强的毒性,可抑制其生长,损害鳃组织,加重鱼病。氨氮的含量,随水温与pH值而改变。水温升高时,氨增加,pH值愈大,氨愈多。大多数养殖鱼类对NH3耐受水平,在短时间内为0.6~2.0 mg/L,但达到0.1~0.3 mg/L,已经可使鱼产生应激反应。

3.3防止措施

防止养殖水体中氨氮浓度过高的措施有:一是在养殖初期严格清塘、清淤;二是根据水体的实际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放养密度;三是选择合适的饵料,合理投饵,避免饵料浪费和残饵积累、腐败变质,引起水质恶化;四是养殖初期肥水的时候注意有机肥的使用量;经常开动增氧机,促进饵料的自然转化,减少积累;五是养殖中后期,使用适量的沸石粉改善底质,吸附氨氮,降解有机物;六是为了防止养殖水域中的非离子氨过高,除了要定期检测水中氨的指标外,还要及时清理排除养殖水域底层的污垢及水产养殖动物排泄的粪便等[3]。

4亚硝酸盐

4.1来源及危害

亚硝酸盐同样是引发鱼病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氨在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在氨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受到阻碍,中间产物的亚硝酸盐就会在水体中积累。亚硝酸盐对鱼虾的毒性较强,作用机理主要是使鱼类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下降,亚硝酸盐能促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失去和氧结合的能力,一般称为“褐血病”。此外,很多池塘出现鱼虾厌食现象,亚硝酸盐过高就是主要原因之一。当亚硝酸盐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虾类往往出现厌食的现象。一般应将水中的亚硝酸盐控制在0.1 mg/L以下。

4.2防止措施

防止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浓度过高的措施有:一是排换水,最好是排底水、污水,主要是降低亚硝酸盐浓度和排出部分垃圾;二是定期清除池底的淤泥,减少池中的有机物,从而也减少了有机物分解产生氨后而形成的亚硝酸盐,特别对在黑土、草炭土上修建的鱼池,更要注重清淤改造;三是合理使用增氧机,不能单纯把它当成“救鱼机”,通过增氧机的搅动,可以使水体中的游离氨态氮释放出来,减少产生亚硝酸盐的因素;四是选择利用率较高的环保型饲料,降低饲料系数,减少废物的排放,有利于改善水质;五是使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制剂,通过微生物分解亚硝酸盐[4]。

5参考文献

[1] 文乐元,肖光明,王锡荣.淡水养殖水质调控技术[J].湖南农业,2008(7):16,17.

[2] 刘庆营,李之江.养殖池水质调控小技巧[J].渔业致富指南,2007(11):34.

[3] 梁瑞青.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J].农业知识:增收致富,2006(9):13-14.

[4] 王松刚,邹勇.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J].科学养鱼,2006(10):80.

推荐访问: 池水 调控 养殖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