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陡河水库迁建村岁月回忆

陡河水库迁建村岁月回忆

时间:2022-05-19 12:40:10 浏览次数:

zoޛ)j]޵޹iutӟy۞t_y]u_y]57Nwy]]y߭x~i}ӽtiy_y~4ӎt߭8M_yi|]׽_y<t]6}]}^]vi}M}]?}m}]uv报告,请求解决库区农民的生产、生活、走路等实际问题。但均无下文,年复一年。

两次迁建

库区村庄经历两次迁建。1955年11月动工兴建陡河水库之前,库区占地的16个村进行了第一次迁建。居于北部的滦县榛子镇两个村,往远离水库的北边搬迁。水库西边的栗园乡5个村西进,集中建设了新村,为5个村建设了一所小学,称为水库小学。在库区西部建设了一所中学,称为唐山市第二十中学,就连水库东部的中学生也要绕行十几里地到这里上学。位于陡河水库东岸的双桥乡7个村,向扼守在东边的围山山坡上搬迁,从南往北一字排开,建设了双桥和大柳树两所小学。双桥乡还有两个村,一个是位于水库西南边的徐庄子村,迁到冶里村南,一个是位于水库西北边的安家庄村,继续往水库西北方向迁移,单独建设了一所小学。然而,安家庄的迁建形成马拉松,哩哩啦啦拖到1963年才基本结束。当时公社配备一名专管迁建的副乡(社)长,集中精力抓迁建。

陡河水库经过几年的实践检验,发现西部大坝建得矮了。为提高水库拦洪蓄水能力,计划大坝续建加高,同时修建溢洪道,涉及到库区东部7个村庄的第二次搬迁,动工前就要迁完。“住惯的地方,永远像天堂。”刚刚住上十多年的村庄又要搬迁,农民虽然难于割舍,但为了全市人民的利益,还是舍小家为大家。从1966年就开始酝酿迁建地址问题。第一次迁建时,泉河头村与张庄村就建在同一山坡上,两个村分不清谁是谁,这次迁建就更没有空间了。所以,决定泉河头村移民到郊区郑庄子公社。既要建房占地,又要划拨农业生产用地,一个村整体迁建难于安置,故把泉河头村划分为前泉河头和北泉河头两个村。其他村庄继续往山坡高处搬迁。这次迁建在时间上比较第一次从容,1970年底之前迁建全部结束。

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唐山郊区北部具有栽种果树的传统,清代以后,双桥一带农民在山场上人工栽植了大片枣树、桃树等干鲜果树,双桥的大红枣曾享誉四方。兴修水库,迫使农民向山上发展。村庄往山上搬迁毁了部分果树,为开辟粮田,又继续毁树。在山坡上开辟一级一级的梯田,垒坝阶,运来好土,种上庄稼。梯田地块多而小,非常分散。农民朋友曾给我讲个故事:一个农民自己上山干活儿,干完一块又一块,但干到最后总觉得不够数。当中午准备回家吃饭,拿起放在地上的草帽时,才发现草帽下边盖着一块地。种梯田骡马车辆使不上劲,向山上送粪,往山下收拾庄稼,都是用毛驴驮着驮子运输,人要多挨累,而产量却很低。

1958年公社化以后,地处山区的双桥公社为绿化荒山,开展封山育林,男女老少总动员,都上山挖鱼鳞坑,栽树绿化。但由于社会上的浮夸风,使人性也浮躁,鱼鳞坑挖得小而浅,加之树苗小,栽植后浇水又没能跟上,漫山遍野树木没能过冬就死光了。多年以后仍然在山坡上可见“封山育林”4个大白字和影影绰绰的鱼鳞坑。

50年代末、60年代初,库区少数村庄凭借靠山的优势,搞了些开采石灰石、打矾土的副业。打矾土不敢挖井,只采那些裸露在地表层的三节、四节、紫木节等品种,品质不够好。用生产队的马车拉往市里陶瓷厂,或拉到开平火车站装货位外运,增加些集体收入。但仅仅是小打小闹,不敢大搞,怕招风。

库区行路难

陡河水库建成后,修建了一条唐山至滦县榛子镇的县级公路,全长25公里,为土和砂石路面。从唐山至冶里村路面平坦,但由冶里至大口是在丘陵地山修建的,虽然路面较宽,却随坡就弯,路陡弯大,局部石头暴露,路况不好。大口往北沿山根修建的土路路面较窄,两辆马车错车都很困难,这是库区东岸迁建村走出去的唯一通道。就是去对面水库西边的村庄串亲,不是往南绕道十几里地,就是向北绕圈子十几里地,人们走了不少冤枉路。走在这条路上,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三五年可以骑坏一辆自行车。

有一条从唐山火车站发车的公交车,终点站在陡河水库管理处西下坡疗养院门前,车况差、车次少、跑得慢。处于库区村庄的人们要坐这趟车,还要步行十里八里路。所以,一般情况下人们宁愿骑自行车,图个方便,也不乘车。

双桥公社机关、信用社、供销社、诊疗所等都设在水库东岸,工作人员、医生等去位于库西的安家庄,或是安家庄的村干部到公社开会、到信用社和供销社办事,或是两岸农民互相走亲访友,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渡船。为了解决库区两岸的往来,安家庄大队打造了两条中型木船,安排4名社员当了艄公,专业做撑船工作,由生产大队记工分。他们每天比社员出工早收工晚,只要不是风雨天,必须坚持出工,很是辛苦。两岸码头的位置选定在水库最狭窄处,没有建筑物,根据库区水位的变化随机应变。这两条船作为交通工具,专门接送两岸往返人员,自行车也可以推上船。好天气顺风顺水,单程需要半小时,赶上逆风行船,艄公费力行船慢,就要多费时间。无论生人还是熟人,一路不收船费。4位艄公都是朴实憨厚的壮年人,每天穿梭在陡河水库两岸,在撑船20多年的经历中,没有发生过翻船溺水事故。

然而,农业生产用船却发生多起严重事故。1962年10月2日,栗园公社迁建村郝家庄和郑家庄社员乘船过水库到老庄(迁建前旧村址)收秋,因船只超载发生翻船事故,造成13名社员遇难。1969年6月24日,唐山市建筑陶瓷厂工人到双桥公社迁建村马家峪大队支援麦收,乘船横渡水库发生翻船事故,8名工人遇难。1973年8月24日,双桥公社迁建村孙家庄二队17名男女社员,乘船由东岸过水库到西岸收割高粱,因船底漏水和超载,当行至距岸6米处,发生翻船事故,8名女社员落水身亡。1979年4月11日,栗园公社迁建村尤各庄大队社员乘船到水库对岸劳动,途中发生翻船事故,32名社员落水,7名得救,25名遇难。

每年春、夏、秋3个季节,水库两岸的人们靠渡船穿行于水库,而到了冬季摆渡就停了下来。在1975年陡河发电厂投产以前,水库整个库区在冬季都会冻结很厚的冰,船不能行走,倒是可以跑人,俗称“跑冰”。胆子大的车把式还敢赶着载重马车横过水库。不过,冬春之交看着水库表面结冰,实际冰层已经很薄,老百姓说春天的冰是立茬儿的,不再能承重,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冰窟窿里,也发生过骑自行车的人掉进冰窟的事故。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陡河水库迁建村农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20世纪80年代前期,党中央、国务院落实政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补发了当年水库占地的补偿费。1983年,在水库北部狭窄处,修建了全长2公里的陡河水库大桥,结束了库区人们28年靠渡船穿越东西的历史。后来,村村通了柏油路。库区东部依山而建的迁建村靠山吃山,采用科学方法栽植果树,年年都是果实累累;库区西部傍水而立的迁建村靠水吃水,发展淡水养鱼事业,年年都是捕鱼满仓;各家各户的粮食,年年都是大缸流小缸满的;丰衣足食,家家过上了小康生活。

责任编辑 李彦敏

推荐访问: 迁建 岁月 回忆 河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