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腊尔山地区苗族“巴岱”仪式音乐个案调查

腊尔山地区苗族“巴岱”仪式音乐个案调查

时间:2022-05-18 17:30:05 浏览次数:

[摘要]在腊尔山苗族地区,“巴岱”原始宗教普遍盛行,由“巴岱”主持的宗教祭祀仪式在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发生变迁的情况下仍然相对凝固地保留了原始仪式的样貌,作为一种远古习俗的遗留,其承载的文化含量极为丰富,音乐现象尤为突出,不仅仅以各类祭祀仪式、宗教习俗的样式出现,但其隐含的苗族音乐、文化、历史、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广泛而深厚。以苗族“巴岱”仪式音乐为调查个案,试图解读腊尔山苗族地区巫傩道并存、互补交融的音乐文化现象,探讨苗族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的特殊运行规律。

[关键词]腊尔山;苗族;巴岱;仪式;音乐个案;调查

收稿日期:2014-10-17

基金项目: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苗族巴岱信仰的历史与现状”(11BZJ029);2011年湖南省民族学优势特色重点学科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原生型民间音乐舞蹈研究”(HNYTZ014)。

作者简介:熊晓辉(1967— ),男,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腊尔山是一块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高寒台地,属于云贵高原的延伸部分,位于湖南省凤凰县县城的北部,平均海拔超过了800米,气温低,湿度大,冰冻期长。解放前,人们称这里为“夺西”(苗语音译)。解放后,凤凰县政府决定撤区并乡。1956年,县政府将夺西乡与两林乡合并成一个乡,根据当时夺西大教村村民龙金福的建议,取名为“腊尔山”,因为当时夺西乡腊尔的大红岩比较出名。“腊尔山”一名得到了时任县委书记赵新民和广大苗族群众的认可,所以“腊尔山”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如今,腊尔山已撤乡建镇,全镇总面积808平方公里,管辖包括腊尔山居委会和夺西、骆驼山、岩坎、大教、流滚、忍禾、追高来、所德、追高鲁、的贺、叭苟、科绒、山都、拉忍、务能、苏马河、大塘、板拉、夯卡等19个行政村,共有3640户、17281人。腊尔山镇是腊尔山地区文化、经济、交通、贸易等活动中心,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稻为主,手工业生产主要以打砂、制砖为主,其次是家庭大米加工业。腊尔山自古就是苗族人生活的地域,自唐代以来,这里就是比较稳定的苗族聚居区,苗族人以腊尔山为中心,一直仍保留着淳朴、粗犷、倔犟而且疾恶如仇的性格特征。腊尔山由于地理、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特殊的原因,加之与周边其他民族(如土家族、汉族等)交往频繁, 腊尔山苗族在民俗生活、生产生活方式上与其它地区的民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也自然地表现在宗教活动方面。腊尔山苗族主要集中在乌巢河、苏麻河、大梁河地带,即折关、忍务与骆驼山、新龙山、玉坪山中间地区,位于这一地区的苗族较多地保留了丰富的“巴岱”祭祀风俗,对苗族来说,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是其宗教信誉的主要内容。在解放前,这些原始祭祀活动必须占去人们的许多劳作、休息时间 。我们发现,在今天的苗族人日常生活中,宗教祭祀活动仍是人们民俗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可其内容和形式都已发生了许多的嬗变,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腊尔山苗族的众多节日中,人们把主持宗教祭祀仪式的巫师叫“巴岱”(苗语音译),“巴岱”寓意就是苗族人对自己祖先和神灵的崇拜,在腊尔山苗族祭祀仪式的神辞中,巴岱还有其他自称,如“岱寿”“果岱”“罗岱”等,这些称呼都是苗族巫师的自谦,因为“巴岱”时常做法事解除疾病、驱鬼捉妖,所以深得苗族人的信任与尊敬。在腊尔山,苗族人“椎牛”“吃猪”“接龙”等祭祀活动也就是苗族人重要的神圣祭祀仪式形式。一些专门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学者们认为,苗巫祭祀中“巴岱”的神圣与百姓的世俗是苗族文化存在的两种最基本样式,是在民族历史演进中被人们所接受的两种存在状况。然而,苗族人对神圣仪式与世俗体验的区别, 又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艺术及社会组织的不同有关联。

一、腊尔山苗族“巴岱”信仰与音乐调查

(一)腊尔山苗族“巴岱”原始宗教仪式实录

板拉(苗语音译)村是腊尔山镇下辖的一个自然行政村,距腊尔山镇21公里,距凤凰县城58公里。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政治、风俗变化等多种原因, 板拉村苗族人社会众多的宗教仪式活动都已销声匿迹。直到

20世纪80年代初期, 由于与改革开放、民族政策、民族文化、发展旅游等问题相关联, 这些宗教仪式才开始复兴。

近年来, 随着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 苗族许多节日活动、祭祀仪式开始成为旅游项目,从而使得这些诸如“巴岱”祭祀仪式活动在形式上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而且也使得原有的苗族文化意蕴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板拉村是一个典型的苗族山寨, 隶属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腊尔山镇, 有110户,571 人,专门从事“巴岱”宗教活动的就有11人。根据资料显示,解放前在腊尔山台地的大洞村,有117户,巴岱坛班就有13坛之多,其中苗师巴岱雄6坛,客师巴岱扎7坛。即便历经时代淘洗,当今仍有9坛,其中苗师巴岱雄4坛,客师巴岱扎5坛。

[1]如今,苗族的传统文化在板拉村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 那里的宗教祭祀仪式很多, 节日岁俗也很丰富,如“接龙” “椎牛”等都是板拉村最为隆重的节日,因为在特定的日期举行, 人们请了“巴岱”,选择了吉日良时,目的是希望神灵能带来吉祥幸福,希望能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像“接龙” “椎牛”类的宗教祭祀仪式,其就是在苗族原始宗教语境下举行的程式化、定型化的行为模式,同时也是苗族人为了生存而自发产生的一种信仰。

笔者从2006~2010年连续5年对板拉村苗族“巴岱”仪式音乐进行调查,发现“巴岱”宗教仪式只有在祭祀神灵与祖先时,才能追忆起苗族古老文化与原生型音乐艺术的遗迹。2006年6月,我们经人介绍专程去腊尔山板拉村采访一位“巴岱”,他同我们谈了许多有关“巴岱”祭祀的事情。但每当我们叫他表演一下时,他总是拒绝,后来才知道“巴岱”是不能随便表演的,“巴岱”认为随便的表演是对神的不敬。两个月以后,我们再次来到板拉村,恰好遇上有一人家请“巴岱”做法事,才观察到“巴岱”祭祀仪式的一些过程。我们发现,苗族“巴岱”不像其他“专职神职人员”,“巴岱”从不向别人索取钱财。我们调查的几个“巴岱”都是偶尔为村民做点法事,待仪式结束后,简单的吃上一顿饭,回家时带上主人家送的几个蒿菜粑粑。苗族“巴岱”除了替别人家做法事外,其余时间都在务农,也没发现有与别人不同的地方。但是我们发现苗族“巴岱”除了祭神、祭祖之外,同时还懂得一些医术,会推拿、按摩、点穴等,具有巫和医的双重特征。苗族人崇尚巫鬼,在祭祀中传承着自己的文化艺术,“巴岱”仪式也就是苗族文化艺术传承的主要载体。在腊尔山苗族地区的“巴岱”信仰中,“巴岱”信仰系统内部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支系,而且分别被称为“巴岱雄”和“巴岱扎”,苗族人根据祭祀神灵、使用语言、仪式程式、法器、衣着等的不同,将“巴岱”分为“文、武”两类,即“文教类”(巴岱雄)和“武教类”(巴岱扎)。由于“巴岱”信仰在历史过程中受到中原道教文化的影响,所以在信仰仪式、神灵崇拜、法器与服饰等方面都融入了道教元素,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难看出,“巴岱雄”是以苗族祖先蚩尤为主要对象的传统宗教祭祀信仰体系,“巴岱扎”则是苗族人后来结合其他民族宗教文化(主要是道教文化)而形成的巫、苗、道、儒、佛等多元的宗教信仰体系。为了更好区别“巴岱雄”和“巴岱扎”的仪式风格,我们特别列出表格以期对“巴岱雄”和“巴岱扎”进行比较。见下表:

推荐访问: 苗族 个案 仪式 调查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