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汪门瑶寨乡村建筑改造的设计分析

汪门瑶寨乡村建筑改造的设计分析

时间:2022-05-16 19:45:04 浏览次数:

zoޛ)j首基础的前提,通过对汪门瑶寨独特的民族特色、乡土建筑特点、民族传统建筑装饰元素进行试探性研究。对于乡村的改造建设,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呈现着不同的改造风貌。在中国社会发展中乡村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绝大部分都是在原有已形成了一定基础的村落中进行的乡村改造建设,关于汪门瑶寨的乡村建筑改造方法及形式可以为具有地方民族建筑特色的乡村提供建筑改造的参考依据,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建筑 瑶族 乡村 改造 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7-0150-03

引言

如何继承和发展民族建筑文化,并把民族建筑中的建造特点、建筑特色以及建筑装饰形式更好地结合到现代民居建筑设计中,这是现代民居设计千篇一律,完全失去建筑追求的独特艺术性与地方民族性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华民族有着历史悠久且灿烂丰厚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这些传统建筑有共同点,但又都具有独特的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和建造特点。“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乡村的民居建筑设计应该用现代的目光去探究和解读,结合悠久的历史传统及民族特点,对于传统民族乡土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形式,取其精髓,结合现代创意,新材料新技术,在促进乡村民居建设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民族文化底蕴的现代化新型乡土民居建筑。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不仅为城市内部的聚落发展带来了契机,也为原本一度要被人们遗忘的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希望。在现代政策和乡村旅游思潮的影响下,乡村的整体聚落环境和建筑单体或多或少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传统民居在进一步得到良好的再利用。传统民居的改造和再利用为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民居提供了良好的保护手段,如何使传统民居得以良好的保存并使其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正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

一、汪门瑶寨村落分析

汪门屯属瑶族村落,瑶族是山地民族,历来从事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迁徙频繁,聚落和自然山水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大山为居民提供了林木和田地,水是耕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传统聚落的选址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高,不同的山形水势是瑶族传统聚落的生成发展的客观规律,依据不同的山形水势形成独具特色的村落布局。图1可见,汪门屯整个村子犹如悬挂在半山之上,与山林互相交错,建筑与树木交互相应,若隐若现独具特色。

地处上思县南屏乡西南,与十万大山森林公园接壤的汪门瑶寨,村庄所在地为典型的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大,背山面水,具有典型的过山瑶民居选址特色,周边自然植被保护良好,群山环抱生态环境优越,山林资源丰富,是十万大山里的一个美丽富饶的瑶寨。然而在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条件下,村寨的整体布局和建筑除了在选址上仍然保持着瑶族民居依山而建的特色外,整个瑶寨的建筑已完全汉化,见不到任何具有民族特色的呈现。方方正正的建筑方盒子,裸露在外的混凝土、红砖,不加任何修饰的门窗等,这些都展现着汪门瑶寨的非瑶化。木质结构的丧失直接体现着传统民居形式的改變,结合汪门瑶寨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村寨居民的需求对汪门瑶寨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之上进行建筑装饰改造及公共建筑的增加建设,增添村寨的民族特色,提升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这次改造设计的重要任务。

二、瑶族建筑及建筑装饰形式分析

(一)瑶族建筑形式及特点。瑶族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与壮族建筑形式相似,在早期的建筑中都采用干栏式建筑、半干栏式建筑、横宽式、曲线长廊式和直线长廊式,其中干栏式及半干栏式居多。由于瑶族人多居住在山区,很难找到大片的平坦地带来建造房屋,所以就选择较为平缓的山坡,平整出部分平地,另一部分则依据山势使用长短不一的杉木柱头支撑,架木铺板,与平整出的屋场合为一个平整的整体,在上面营造居住空间,以适应山高水险,气候炎热又湿润多雨的气候,采取底层架空的形式,满足居民防潮、通风、防盗、防兽的要求,如图2。在不同的地形特点和环境面前,这种干栏式住宅的形式也有着各式各样的变化,根据民族的生产形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的不同,都有着不同的布局特色,但大体形式统一。建筑材料则多以当地现有木材料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一般则以瓦顶为主。

(二)瑶族建筑的装饰形式。在建筑的装饰方面,建筑装饰多以民族纹样为装饰形式,由于建筑材料为木质结构,在对建筑的装饰上多采用雕刻的形式,门匾、烟盒、吊楼以及屋内的神像、神龛等。建筑雕刻的内容大多以瑶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创造,例如图3的民族的服饰、图4的宗教信仰、图腾、民族舞蹈(长鼓舞等)、图5的织绣、蜡染等,早期瑶族建筑的雕刻艺术尤为突出,设计美观,内容多朴素无华,色彩设计协调。大门也是凸显瑶族建筑装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大门的设计是一个家庭重要的标志,体现着家庭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层次,门匾的设计是大门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整个建筑装饰的重要部分,门匾则主要为厚木雕刻而成,图案与文字雕刻细腻,艺术价值极高。当然,这些在现代的瑶族建筑之中已不多见,多数家庭已不再使用门匾。

建筑在屋脊上流行用青瓦堆砌成流水形式,即用青瓦在脊棱上叠立成排,两端微翘起呈牛角状,中间位置多叠几片或用瓦片构成一个花瓣图案或铜钱图案,如图6。深远的出檐,微微起翘的屋顶曲线,软化了干栏式建筑硬直死板的线条,增添了聚落的线条美,正应了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立体形式这句话。建筑的用料、质地、形式都反映着其所有者的经济实力、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和社会地位,但汪门瑶寨现有建筑已完全失去坡屋顶形式,在现有建筑中,干栏式屋脊的特色也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小炮楼外加平平的大平层屋顶形式,屋顶则用于生产生活空间的一部分,如图7。建筑的取材也由之前的木架瓦的结构完全汉化形成现在的混凝土结构,直接裸露的红砖、灰砖、混凝土等都体现着房屋是现代化工业技术的建筑产物,建筑的装饰艺术如吊脚、柱头、窗格、门匾、雕刻等已然完全消失,俨然一个只具备住宅功能的方盒子,已完全失去独有的民族建筑特色。

(三)瑶族生活方式与建筑形式的变化。建筑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变迁和人口增减而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化的影响,让汪门屯居民的建筑形式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现今的民居建筑基本都已汉化,建筑结构也已基本摒弃木质结构,多以红砖、混凝土结构为主,建筑形式保留了瑶族建筑的选址特色——干栏式建筑依山而建的习俗,以背山面水为主。房屋修建在向阳且地势较高的坡地上,这样使村落的民居大部分时间都能够被阳光沐浴,既能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也能保持地面的干爽,同时便于汪门人晾晒八角等谷物;其次地势较高便于雨水排泄保证瑶寨不易被洪水侵袭;背山面水前景开阔,给人们带来较好的心里感受。建筑的内部空间使用上依旧保持着传统的空间布局,一层虽已不在圈养牲畜,但生产生活工具依旧存放于一层的空间,村民依旧习惯性地把二层当作主要生活空间,卧室依旧安排在一层之上,延续瑶族卧室一般不让外人看见的民族传统,睡房不分尊卑随意入住,与汉族等其他有高贵尊卑之分民族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传统建筑形式在乡村建筑改造中的应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技术的不断革新,建筑形态的改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性,也带来了更好的居住体验,同时也带来了千篇一律的同质化现象。建筑形态的变化记载了社会形态的变迁,瑶族干栏式建筑也不断适应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以及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民族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的变化都在进行着演化,同时这种干栏式的建筑形式也应用于各式各样的现代公共建筑之中。而这些民族建筑在今天主要结合建筑材料、建筑形式的运用,建筑适应新的环境与合理的布局,适应人们生产、生活习惯的变化演变而来。在演变的过程中也摒弃了瑶族建筑木结构、干栏式的主要特点,更加随之而去的是建筑的装饰部分。

结合汪门屯乡村改造建设的设计分析,在民居建筑方面,现有民居建筑在内部功能形式上基本保留瑶族特色,在民居建筑改造过程中对于建筑的主体结构已不能进行改变,主要针对建筑外立面进行民族特色的增加与修饰,如图8。

(一)建筑材料的改变带来建筑外观形式的变化。由于建筑材料的改变致使建筑的功能格局产生一定的变化,上文已讲到新建民居已失去干栏式建筑的布局原则“下畜上人”。一层不住人,一般作为圈养牲口、堆积粪肥、存放农具等,是农业生产空间,因此比较低矮,层高2米左右的特点,同时也不加隔断,形成开敞的内部空间。但在现在的民居建筑形式中已不存在,一层层高也有所增加,一层虽已不圈养牲口,牲口圈养放到院子或院子外另选空间,但还是习惯作为农业生产空间来使用;传统民居二层是人居住和从事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层高略高,约为3.1~3.2米,用木板墙围合分割空间,空间分割比较灵活,现有民居的墙则为固定形式;传统瑶族民居三层为阁楼,一般用爬梯上下,是储存粮食、杂物的空间,目前的民居建筑二层三层功能并未改变,但三楼已不再是阁楼形式,有楼梯通向楼顶。楼顶可晾晒生产作物以及衣物被褥,也可为生活空间使用,即前文所提到的小炮楼加大平台式的屋顶形式。建筑内部空间的变化带来了建筑外观的形式变化,一层层高的增加使建筑看起来失去了传统建筑形式的架空层,致使建筑外观发生了变化,外立面的装饰形式也产生了更加直观的变化,建筑的吊脚、柱头、窗格、门匾、雕刻等已全然不存。

(二)木质材料的装饰形式回归。相比于金秀瑶族自治县、富川瑶族自治县的瑶族民居建筑,汪门屯的民居建筑形式确实已没有原始的纯木质结构的干栏式民居,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技术下的钢筋混凝土,砖混结构的硬质民居形式,所以对建筑的木質材料的装饰形式回归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建筑增设干栏式的木立柱,为挑廊增加吊脚、柱头等传统装饰,采用瑶族纹样中的传统图案——万字纹融入建筑构件中,仿木质万字纹挂落独具地方民族特色,凸显民族建筑的新风貌,如图9。而图10在村内学校的改造中,同样参照民族建筑式样,在建筑结构上不能做较大改动,主要在建筑外立面上增添民族元素,对现有门窗进行置换,加装瑶族织绣纹案的花窗格,增加仿木式立柱及护栏,使其凸显地方民族性和乡土建筑独有的艺术性。在墙面的处理过程中遵循粉墙黛瓦的特色,解决建筑原本的红砖、混凝土等外露现象,使整个村落看起来更加统一美观。

(三)民族元素在新建建筑中的装饰运用。在汪门屯乡村建筑改造建设中,还增加了入口处的入村寨门,如图11,山廊、入村风雨桥,如图12,等公共建筑,结合干栏式建筑特点,建筑吊脚部分采用雕龙刻凤或以瑶族服饰、织绣等元素进行雕刻。寨门设计结合地方民族特色,以古代牌坊式为结构特色,凸显传统建筑古香古色的特点,中间为入村车行通道,两边设置人行通道,寨门在材料上依然使用钢筋混凝土形式,在外立面刷仿木色漆,使用小青瓦铺设寨门顶面,利用现代建筑技术结合传统乡土建筑形式建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新型建筑样式。风雨桥的设计,桥面采用现代桥梁技术进行桥梁部分的施工建设,桥梁之上的设计则采用当地瑶族特点的风雨桥结构进行分解、重组,使桥梁能够满足现代汽车通行的要求,在具有审美美观要求的同时,也满足桥梁的使用功能。桥梁的上半部分的施工建设通过分解、重组,巧妙地将民族文化元素应用到桥梁的建设中,还原传统风雨桥的木质砖瓦结构的特点,在风雨桥的装饰方面还结合瑶族服饰、织绣等纹样进行桥梁木质材料装饰的雕刻与应用,桥梁的顶部材料依旧采用小青瓦的铺设,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建造独具民族特色的汪门瑶寨风雨桥。

建筑增加民族装饰特色的设计和改造,利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形式新建建筑的增加,村内整体景观环境的提升,结合独特的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旅游项目,目前的汪门屯——汪门瑶寨已初步成为集“生态、休闲、民族特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结语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政策的变化,这些都影响着人们对居住水平的更高的需求。这些不仅仅体现在城镇居民中,在对乡村振兴的建设上也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在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乡村振兴建设中,大兴土木,大量各式各样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建造,但是其中也有不少问题出现,在进行地域建筑设计时,要以民俗为本,继承和发扬地方传统建筑特色,尤以民居为重,独特的人文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少数民族居民提供了良好的聚居地,民居建筑则是数量最多、最能反映当地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生活环境的最直接的形式,这种乡土式的,地域性的建筑我们无法强求一直保持原始的状态,只有使人们了解民族传统建筑的价值,在人们提高生活水准的同时注意保留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在我们进行乡村振兴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乡土建筑形式和地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地方民族文化的特色,民族建筑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显现与发扬。

推荐访问: 乡村 改造 建筑 分析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