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电声系统》课程设计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电声系统》课程设计

时间:2022-05-11 18:40:13 浏览次数:

【摘要】基于混合式学习理念和黄荣怀等提出的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框架,对学习者特征、学习对象以及混合式学习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育电声系统的发展趋势,设计了六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并就混合式学习的传递策略、学习支持、学习评价和各单元的混合式学与教的具体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学生课程学习过程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以及在总结性评价中的表现证明:混合式课程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将各种因素“适当”地搭配在一起,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效果的优化。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传递策略;学习支持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3—0044—05

“教育电声系统”是全国高师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1991年确立的教育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课程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为学生进行电声教材编制,以及教育广播、教育影视作品、教学课件等各种模拟或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声音创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用技术。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填鸭式’课堂教学+学生根据教师操作或实验教学材料中的步骤按图索骥、亦步亦趋地完成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达成课程目标,也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笔者对课程教学进行了初步改革和探索,以黄荣怀教授等提出来的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框架为依据,对课程的混合式学习活动进行设计,以期实现“学习资源提供的灵活性、为个别化学习提供支持及提高教学效率”[1]等目标。

一 前端分析

1 学习者特征分析

按照教学计划,《教育电声系统》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从预备知识方面来看,已经学过的课程使学生获得了学习本课程及其它后期开设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基础。具体来说,《心理学》课程有助于学生从个体和群体的视角思考声音对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电路基础》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电声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电声器件”的原理与结构。这样,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教学重点放到对电声设备的选择、比较与使用上,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整体素养的提升。

在学习特征方面,二年级的学生已经逐步适应了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随着各门专业课程的陆续开设,学生开始对教育技术的本质以及自身的职业发展进行初步思考。这种思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自发性、选择性和主动性。涉及到教育技术领域深层问题的探讨,以及可能与他们未来职业相关联的问题往往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愿意付出努力并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2 学习对象分析

《教育电声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在概述教育电声系统基本概念和有关知识(如声波的基本性质、人的听觉特性,以及室内声场、音质各自的特征与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具体介绍了电声器件、音频录放技术、音频信号处理技术,以及模拟和数字电声系统的设计、组建及评价,并就电声教材的编制以及电声教学进行了阐述。

课程的学习目标为:(1)了解与电声技术相关的声学基础知识;(2)理解常见电声器件、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以及性能特点;(3)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电声器件、设备,掌握其维护技能;(3)能够独立设计并组建中小型电声系统;(4)掌握声音信号的拾取方法与技巧;(5)具备对音频信号(包括模拟音频信号和数字音频信号,以数字音频信号为主)进行基本编辑的能力。

3 BL环境分析

课程的教学场所包括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机房和电声技术实验室。

在多媒体教室中主要是由教师科学、系统地讲述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多媒体教室中配备了调音台、扩音器、扬声器等电声设备,使之成为课程教学的特殊“实验室”。学生可以在这里观察和感知室内音质、进行室内声场测量等实验教学活动。

多媒体机房为数字音频素材的编辑、制作提供支持,同时可支持学生搜索相关信息,进行基于资源的自主和小组协作学习。

电声技术实验室是课程的专用实验场所,在这里学生可结合课堂教学动手操作,熟悉各种电声器件、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技能,组建中小型电声系统,对声音信号进行采集和加工处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 活动与资源设计

1 BL总体设计

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在总体设计环节中,笔者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对课程学习活动做出规划,具体如下:

(1) 学习单元

在学习单元设计中,必须考虑到电声技术已逐渐从模拟向数字演变,硬盘和光盘成为存储介质的主力,具有交互性的多媒体教学逐渐替代传统的“广播教学”与“录音教学”等趋势,使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的设计符合社会需求和课程发展要求,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2]。同时,基于“学重于教”的基本理念,改变过去过于重视知识的系统性,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努力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上述原则,以曹揆申教授主编的《教育电声系统》教材[3]为依据,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将课程学习分为以下六个单元:

学习单元一:教育电声系统概论。学习目标:了解现代教育电声系统的类型和特点;了解教育电声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了解现代电声系统在教学上的应用;明确教育电声系统的研究对象。

学习单元二:室内声场与音质。学习目标:掌握声场媒质的基本参量及其物理意义;了解声波的基本性质及声场能量的相关概念;了解声传播的规律;理解主观听感要素与声波客观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掌握声压级与声强级的概念与计量方法;理解响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掌握人耳的掩蔽效应;掌握可闻声的时域特征及延时效应;了解听觉特性对电声信号的频率域、时间域以及非线性失真方面的要求;了解室内声的组成,掌握混响时间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了解室内音质的评价标准;掌握改善室内音质的建(筑)声(学)途径。

学习单元三:电声器件与设备。学习目标:了解传声器、扬声器、扩音机、调音台等传统电声器件的工作原理,能说出它们的类型、性能指标、知名品牌,掌握其选择、使用方法及维护技能;了解数字化录音机的工作原理,能说出数字化录音机的类型,掌握其操作方法;了解数字音频工作站的结构、类型及音频结口,掌握其操作方法和使用技巧;了解CD播放器、MP3、数码录音笔等数字设备的特性及操作方法。

学习单元四:音频信号的拾取与处理技术。学习目标:了解音频信号的拾取系统、单点拾音、双声道立体声拾音、多点拾音;掌握幅度域处理技术、频率域处理技术、时间域处理技术、空间域处理技术。熟练掌握数字音频处理软件的使用,如Cooledit。

学习单元五:教育电声教材的编制。学习目标:了解教育电声教材的编制过程,掌握有声语言文字稿的写作特点和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教育电声教材的编制。

学习单元六:录音教学与广播教学。学习目标:了解录音教学与广播教学的原理、特点和要求。

(2) BL传递策略

按照学习单元中的目标要求,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多种渠道(如图1所示)来发布信息、资源,进行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在深层学习过程中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主要包括:面对面的课堂授课及交流;利用课程网站发布课程相关信息、资源,以及基于课程网站论坛的沟通与交流;利用师生博客进行的沟通与交流;综合性实验任务情境下的协作学习等。

(3) 学习支持

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能力提高为目的,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支持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明示学习目标及要求。利用目标引导期望,激发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以“适当的”方式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依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选择适当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又分为基础学习资源和拓展学习资源两类,前者是达成学习目标或完成学习任务所必需的。后者的目的则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学习和思维由浅层走向深入。资源的提供方式需依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水平来确定:可以由教师提前搜索、并认真甄选相关资源,使学生利用较少时间获得可靠、有用的信息。也可以设计好资源查找和收集的目的、范围及要求,让学生独自或进行协作搜集所需资源。

选择或设计学习案例及作品范例。主要是向学生展示优秀的教育电声作品以及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或是针对学习任务要求设计作品范例。这些学习案例及作品范例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诊断及调控作用。

学习过程指导。包括指导学生依据任务和目标确定学习的要点,制定作品评价量规,搭建任务支架并利用小组协作学习电子学档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引导,促进小组任务目标的达成。

2 单元活动与资源设计

单元活动与资源的设计是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逐步分解为具体的工作和任务,并按照课程开展的时间序列,确定其先后顺序,从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方案。它所反映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的混合式学习过程中分别承担的基本工作和任务。根据上述单元设计及各单元的学习目标,按照“混合式学习课程过程模型”,由各单元活动序列组成的课程过程如表1所示:

三 混合式学习过程

混合式学习模式本身是一个整合的概念,虽然其本质并不是多种教学方式的组合,但混合式学习活动的设计及组织却体现出传统面对面的(face-to-face)、实时电子的(live e-learning)和自定步调的(self-paced)学习的整合。模式采取的是中观教学设计思路,跳出传统的微观层面的“课堂”视野,以教学单元设计为基本单位组织教学活动,以最优化整个教学效果为设计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在教学实践中最终落实为按照课程开展的时间序列呈现的教师和学生所分别承担的基本工作和任务。以第三单元“电声器件与设备”为例,其单元学习过程的活动序列如图3所示。

其中,任务1和任务3的调研主要由学生在课下独自完成,调研的过程促使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相关知识与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实际生活相联系,这种联系成为完成任务6的前提。任务2和任务4是在电声实验室进行的,旨在提高学生组建并应用模拟及数字电声系统的操作能力。任务6是一个小组协作任务,要求小组成员通过协商对多种选择或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判断、综合和创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应用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纵观该单元的学习过程,既包括面对面的实时教学,也包括学生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共享以及交流。组织方式上既有班级授课,又有学生独自进行的调研活动,以及小组成员面对面和基于网络的协作。从学习活动的形式上看则是课堂上的听教师讲、实验室中的动手做、基于网络的调研以及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协作的混合。

四 教学评价设计

由于混合式学习是一种综合运用了各种学习形式的学习方案,表现出教育信息的不同传递媒体之间的结合,其实质是教师和学生在不同情境下不同教学组织与管理实践的混合。很难想象哪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可以对这样复杂的学习方案进行有效评价。因此,国外部分学者提出了混合评价(Blended Assessment)的概念,认为针对混合学习,应该采用综合的多种评价方法[4]。

结合《教育电声系统》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对于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活动来说,课程的混合评价应能使学生对学习到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进行自我检视和巩固。对于基本的操作实验,评价应能使学生明确实验的重点,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对于基于综合实验任务的小组协作,课程的混合评价应体现对任务完成过程的关注,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的收获和体验,总结有效的策略和方法,通过提高团队执行力和效率促使自己与人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发展。

基于上述原则,笔者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育电声系统》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总结性评价由笔试与实验技能考核两部分组成,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的掌握情况,实验考核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随机抽取一个实验项目进行设备的连接、调试,教师根据学生整个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及实验结果进行评分。形成性评价则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包括基于课程网络平台的单元自测、实验报告和平时作业、小组协作档案袋、小组自评与互评等部分。以第三单元为例,图三所示的任务1和任务3要求学生根据评价量规的要求写出调研报告,任务2和任务4 中电声系统的组建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任务6中投标书的撰写要以评价量规为依据,并基于评价量规进行组间互评。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要完成课程网站上的单元自测题,并就学习心得进行交流与共享。

五 结语

笔者认为混合式学习设计的本质是准确定位学生需求并通过设计来满足学生需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学习接受程度、满意度以及学习绩效,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设计成败的依据。在《教育电声系统》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多种学习形式的“搭配”增强了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使过去教学中常见的学生“心不在焉地听讲,漫不经心地照着教师的操作亦步亦趋地完成实验”的状况得到彻底改观。学生普遍积极思考、主动操作,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在课程进行的中后期,笔者甚至不得不将电声实验室改成半开放实验室,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总结性评价中学生的表现也证实精心设计基础上将多种学习方式“混合”的教学过程,的确有利于将各种因素“适当”地搭配在一起,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效果的优化。可以说,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教学内容取舍的进一步思考、多种学习形式的合理搭配以及操作能力训练的项目模块化设计仍需深入研究和持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马丁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2] 程锐.教育电声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技术导刊,2007,(11):19-20.

[3] 曹揆申.教育电声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柯清超.混合学习的评价方法——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8,(8):16-19.

Blended Learning Design of “Educational Electro-Acoustic System”

WU Xi-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Institute, QuFu Normal University, ShanDong,RiZhao, 276826,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deas of blended learning and the designing framework which Huang Ronghuai has Proposed,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lended learning design of the course of“Educational Electro-Acoustic System”. At first, the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of the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and environment of learning is made,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ducational electro-acoustic system. Then, the paper designs the learning content of six units, and designed carefully the sending strategy, study support, study evaluation and the blended learning activities of each unit. The enthusiasm expressed by the students in the course study process and their performance in the final evaluation proved: the design cooperated fully with all the factors above,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Blended Learning; Dissemination Strategies; Learning Support

编辑:小禾

推荐访问: 电声 课程设计 学习 系统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