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体育课运动负荷内涵分析

体育课运动负荷内涵分析

时间:2022-05-10 08:05:05 浏览次数:

在体育课教学中,学生进行运动练习时必然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而运动负荷安排是否合理,则直接影响其体质的增强和运动技能的掌握,因此,运动负荷安排是否合理,常常作为我们评判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那么,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究竟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它应如何定义?对这一基本前提问题的回答是否准确,则直接影响我们对体育课运动负荷本质的把握,也制约着我们将运动负荷作为体育课教学评价参照时的科学性把握。

一、国内有关体育课运动负荷概念定义的简要回顾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体育理论》教材中就已提出了体育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的概念,但该教材并未对运动负荷做出明确的定义,只在其测定与评定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方法中重点介绍了脉搏测定方法[1]。其后从体育理论课程中分化出来的《学校体育学》教材将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定义为“学生在课中做练习时的‘量’和‘强度’”;并指出,“动作的质量也会对运动负荷大小有影响”[2]。

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体育课心理负荷”有关研究的出现[3][4],其后的于90年代出版的有关学校体育学教材,也相应地增加了体育课心理负荷这一概念[5]。于是,体育课程的负荷这一概念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将其定义为:学生在课中所承受的身心刺激及其值,它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体育课的生理负荷是指学生从事运动动作练习的量和强度对机体的刺激程度;其心理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中所承受的心理刺激及心理能耗[6][7],或者“课中学生心理上所承受各种刺激与强度的程度”,具体表现为学生的注意、情绪、意志等方面的变化,主要以“注意”、“情绪”、“意志”三个方面的指标综合评价[8]。

然而,九十年代中后期,注重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技术传授的传统体育教学范式受到了诸多质疑或批判,而随着部分学者对观摩课、评优课中与运动负荷有关的“心率曲线”[9]和“心理负荷”概念及其测试评价标准的质疑[10],体育课运动负荷这一概念在步入21世纪后逐渐淡出了学校体育学及其有关的著作和教材。而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开始,特别是对新体育课程理念、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的强调,体育课运动负荷评价指标也不再作为体育观摩课、评优课中的重要评价指标,甚至被弃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周登嵩教授主编的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学校体育学》则启用了“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度”这一概念,其意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运动的量与强度的总称,是身体练习对机体刺激的反映”[11]近年来,随着大家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问题的正视和新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体育课运动负荷这一问题重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作为评价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参照指标。

二、对国内体育课运动负荷概念的归纳分析

纵观国内有关体育课程运动负荷的定義,其定义包含的要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概念的称谓上主要有“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体育课程的负荷”和“体育课运动负荷度量”三种,且其概念常与体育课密度并列出现。

2.在概念归属上表述为“运动的量和强度”、“身心刺激和值”。

3.在概念的具体构成上要素上包括“运动量和强度”、“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而生理负荷主要包括“量和强度对机体的刺激程度”,心理负荷则包括“所承受的心理刺激、心理能耗”。

4.运动负荷的特定对象是体育课的教学对象—学生。

5.运动负荷的产生是“学生在进行或者从事身体练习时”,或者“体育课中(心理负荷)”。

三、对体育课运动负荷概念的分析界定

1.负荷

从运动负荷的属概念是“负荷”,所谓的“负荷”是从认识论意义上对物质运动过程现象进行描述的一个普遍概念,它指的是“动力设备、机械设备、生理组织等在一定的时间内承受的工作量”[12]。由此可以看出,时间和工作量度是对负荷性质的限定,工作量度是其本质属性,而没有时间的工作量也不能称为负荷。

2.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这一概念原本出于运动训练学的有关研究和著述中,郭家兴先生等(1986)起初提出,运动负荷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有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13],它由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因素构成”,后来,运动负荷也改称为训练负荷,指“运动训练过程中,以身体练习(又称运动动作)或心理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14]。其实在训练学中,运动负荷与训练负荷常作为平行概念相互通用,而从其内涵来看,或认为运动负荷是一种刺激,或认为是刺激与应答的综合[15]。然而,运动负荷不仅限于运动训练领域,在体育课教学和大众健身练习中,都有运动负荷这一共同问题,而从逻辑学而言,运动负荷虽有刺激的功能,但它本身并不是刺激,更不是应答,也不是刺激与应答的总和,而是人体运动时一定时间内承受的工作量,具体包括“量”和“强度”两个要素。

3.体育课程心理负荷

什么是心理负荷呢?查阅我国心理学界比较权威的《心理学大辞典》表明,该辞典中并无“心理负荷”这一词条,只有相近的词—“心理工作负荷”(Mental workload)。所谓“心理工作负荷”是指“在监视、控制、决策工作中人的工作能量与输入负荷的差异。一般分为信息加工负荷和情绪负荷两个方面。”[16]由此可见,“心理工作负荷”和“体育课的心理负荷”在内涵上有较大的差异。如果说我们体育课心理负荷是指心理负担的话,心理负担具体又指的是什么呢?什么又是精神能量或心理能耗呢?不仅如此,国内有关体育课心理负荷的研究本身存在很大的局限,对此,笔者早已专门著文指出:体育课心理负荷从概念界定、测试指标确定到相应的测试方法及其量表、评价标准,以及心理负荷曲线变化趋势都存在着与有关心理学、逻辑学原理和体育课教学实际不符的种种疑点。[10]有鉴于此,现阶段定义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不应将其纳入具体子定义项之中,更不应将其纳入具体的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之列。

4.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体育课程运动负荷的定义,既要符合逻辑学的基本要求,又要考虑实际教学的操作性。据此体育课运动负荷应该是指,体育课中学生在进行身体练习时,在一定的时间内机体承受的工作量,它具体包括运动的“量”和“强度”两个要素。所谓运动的量,主要指练习的时间、次数、运动距离等;所谓强度是密度、速度、质量、难度等,其测量指标可以用心率、耗氧量、负重量、难度系数等指标。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理论》编写组.体育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124-134.

[2]《学校体育学》编写组编.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134.

[3]张元键,体育课心理负荷研究综述[J].学校体育,1987(5):27-28.

[4]徐明欣,王童.对体育课学生心理负荷的研究[J].学校体育,1991(3):23-24.

[5]罗映清等编著.学校体育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225-232.

[6]金钦昌主编.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183-189.

[7]孙长林,粱汝城.辽宁中小学体育改革十年[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163-166.

[8]李祥主编.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138-148.

[9]毛振明著.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184-185.

[10]高嵘.对体育课心理負荷问题的质疑[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1)84-86.

[11]周登嵩主编.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230.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393.

[13]郭家兴.运动训练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6,68.

[14]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第2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17.

[15]熊焰等.运动负荷本质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4):74-76.

[16]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61.

作者简介:

高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学校体育及体育课程教学、体育思想史。

推荐访问: 体育课 负荷 内涵 运动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