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飞天战豹

飞天战豹

时间:2022-05-07 09:30:05 浏览次数:

对筋母编队的威协,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种作战模式:“飞豹”先发射反舰导弹压制对方“宙斯盾”防空,迫使对方雷达关机,而后使用“宝石”导弹向对方编队进行全方位的攻击。

“飞豹”诞生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交恶的阴影迅速笼罩了整个新中国航空工业,中国空军换装现代化飞机计划就变得步履艰难。虽然苏联帮助中国建立了飞机生产线,但是在生产线有独立的生产能力之前,苏联和中国的关系就变得不再亲密了,这种窘迫难堪的境地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不仅如此,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知识分子和工程人员开始从科研队伍中流失,而为了给经济让路,一些重要的工厂也不得不迁址。

然而,勤劳坚强的中国人民在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使航空工业最终从这双重打击中走了出来。当时,我们使用的飞机已经过时。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直到1976年才结束,中国空军仍然在等待强-5的服役,这种基于米格-19设计的超音速强击机虽然性能优异,但是此时的苏联已开始装备重型、变后掠翼、电子设备复杂的苏-24了。

这一时期,中国最需要的机型就是重型超音速反舰攻击机。虽然此时空军的主力还是歼-6,但是由于当时的导弹技术仍旧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无论是类似F-104那样的高速截击机或F-4般体形庞大的导弹平台,在低空格斗上与歼-6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中国国土防空暂时还不存在很大的漏洞。而海军航空兵此时却相当艰难,因为海军攻舰的主力是仿制伊尔-28的轰-5鱼雷型。这种笨重的由亚音速前线战术轰炸机改装而成的鱼雷轰炸机虽然可以外挂普通直航鱼雷。但空射直航鱼雷很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攻舰战术的需要,其惟一亮点就是在速度高达70节的“鱼-2”火箭动力鱼雷。

“鱼-2”是苏联PAT-52鱼雷的仿制品,1960年已开始试制,直至1971年才正式装备部队,当时命名为“空舰-1”(KJ-1),后规范命名为“鱼—2”。该鱼雷投放后在减速伞作用下缓慢入水,随后启动火箭发动机,速度高达60~70节。虽然“鱼~2”射程仅有5000米,但是由于速度高,舰艇基本上无法躲避。最初该型鱼雷曾计划生产2000条,后随着时间推移,投掷火箭鱼雷的轰-5面对的防空火力越来越强大,基本上不可能再接近投弹,且“鱼-2”没有制导能力,命中率低,直至停产只生产了200余条实战型“鱼-2”。

随后,中国海军希望“鱼-2”能由突防能力更强的强-5发射。根据这个指导思想而设计的强-5乙于1970年9月29日进行了成功的试飞。这种新型反舰攻击机为方便驾驶员在海面上空投弹时观察海上的舰船,座舱位置比原来抬高了。而且为了安装具备下视能力的317地形跟踪匹配火控雷达,机头改为下倾5度的钝头圆锥,雷达整流罩也相应增大了。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再加上当时水面舰艇防空火力已大大加强,在这种前提下,鱼雷攻击机的生存力不足以满足作战需求,且因为机载设备配套问题未能跟进解决,使得强5-乙的发展潜力不足,因此该机只进行了小批量装备。不久后,强-5Z,进行了挂载“鹰击”-8K空舰导弹的试验。1978年8月此方案通过审定。1978年到1980年,“鹰击”-8的模型弹、自控弹均已试射成功,但由于强-5乙的系统还存在问题,于是“鹰击”-8的试射改为以24型快艇为平台进行,最后“鹰击”-8发展成了舰舰导弹。

无论怎样,强-5都太小了。作为反舰飞机来说,航程过短成了它的致命不足,并且当时复杂的对舰武器投射系统需要专门的雷达控制员进行操作,而连油箱位置都十分紧张的强-5根本不可能再增设一个新的乘员位置,因此,中国必须制造一种双座、双发的重型战斗轰炸机,就像欧洲的“狂风”。

“飞豹”研制面临的形势

随着20世纪70年代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揭开中美关系新的篇章。这对当时与中国和好而与美军交战的越南来说,却无疑呈个坏消息。1973年9月,南越当局公然宣布已将中国南沙群岛中的10多个岛屿划归其福绥省管辖c此后南越海军有恃无恐地制造事端,不但撞毁中国南海渔业公司的渔轮,甚至还强迫中国渔民承认西沙群岛是南越的领土。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立即与军委副主席叶剑英研究对策,在报经毛泽东主席同意后,决定采取加强巡逻和相应的军事措施,保卫西沙,保卫中国领土不受侵犯。

1974年初,中国海军在西沙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取得了击沉击伤敌4艘舰只并俘虏49名敌军的辉煌战绩,但也暴露出若干问题:由于我导弹艇航程太短,补给船只无法跟进,再加上导弹驱逐舰调动缓慢,迟迟无法赶到作战区域,结果导致我方作战舰艇总吨位(1760吨)尚不及越方“陈庆瑜”号驱逐舰吨位(1770吨)大,实力相差悬殊,造成我方海军274艇政委冯松柏等18名官兵英勇牺牲,67名参战人员受伤,389艇也被击伤的悲惨结局。

也正是基于这种情况,中国军方在1975年强烈要求研制一种重型、高速、大续航力的反舰轰炸机,以满足未来作战的需求。因为亚音速的轰-5、轰-6速度太慢,无法适应现代战争高速度的要求,而超音速的强-5航程又太短(1500千米),且载弹量少(2000公斤),无法对远距离战区造成影响。海军航空兵希望有一种能够携带反舰导弹、攻击各种海面目标的攻击机,其作战半径是强-5的2.5倍,载弹量则是强-5的2~3倍,并具有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空战的能力,可以在没有护航的情况下携带空空、空舰导弹作战。

国防科工委根据海、空军的要求确定关于新型飞机的战术技术要求,除了作战使用的武器和配备不同外,飞机的技术性能要基本一致。国防科工委据此要求:共用一个机型,装备不同种类武器和机载设备分别满足海、空军的需求。

有资料显示,在1976年6月,各航空科研、制造单位所属的设计人员被召集到北京,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各自的设计方案。沈阳飞机制造厂和南昌飞机制造厂很快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起先,大家倾向于沈阳提出的歼-8轰方案计划,即在歼-8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强调对地攻击能力的轻型歼击轰炸机。

沈飞在牺牲升限和速度的情况下(升限从20000米下降到15000米,马赫数由2.02下降到1.75),加大载弹量(由2200公斤增加到4500公斤),同时飞机的航程也增大至3000千米。这种新型的歼-8蠢炸机除携带各种炸弹和空空导弹外,还可携带空舰导弹,对水面目标发动攻击。然而,由于处于试飞阶段的歼-8出现了一些问题,为全力投入歼-8的研发工作,国防科工委下令暂停歼-8轰计划,这样歼-8轰方案在原型验证阶段就停止了。

在强-5总设计师陆孝鹏的坚持下,

推荐访问: 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