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例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减负增效之策

例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减负增效之策

时间:2022-04-15 08:25:02 浏览次数:

摘要:初中学生学习物理课程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观察和实验,而不应该是做习题。文中从“观察水的沸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出发,浅述在贯彻落实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的新形势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几种可行的“减负增效”办法,供大家研讨指正。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减负增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033-02

虽然伴有许多分析与计算等学习行为,但初中学生学习物理课程最基本的方法还是观察与实验。从实验教学中获得知识,从实验教学中捕捉规律,从实验教学中全面达成新课程标准描述的三维教学目标,进而有效实施基于学科的素质教育。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可见,初中物理课程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水平和实施要求也都应该与时俱进。那么,就实验教学而言,又如何做到“减负增效”呢?笔者结合苏科版八年级第2章第2节“观察水的沸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浅述如下,与同行研讨。

一、初中实验教学要勇于“减负”

一二年前,农村中学初中物理的周教学时间可以多达7~8节,其中,课表上有3~4节,周辅导课2节,周六上午1节,周六下午提优、补差各1节。“观察水的沸腾”这节课,常态的教学课时安排是第1节课做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第2节课就水沸腾特点的总结、表述以及液体沸点及应用、液体沸腾吸热规律及应用等诸多内容进行补充教学。细细叨叨,保质管量,并且习惯成了自然。

然而,严格执行省、市、区教学“五项严规”的今天,上述做法变得无所适从。目前,初中物理正常的周教学时间为3课时,如果仍然不放弃“老法”,在1节课上进行“浓缩版”的“观察水的沸腾”教学,会自然出现不是没法完成教学任务,就是不能保障教学质量的“囧态”。笔者借前几天指导新北区“高效课堂研究课”之机,认真研究了这节课的新教法,并在随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基本解决了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困惑,品尝到了既可减负又能增效的些许甜蜜,几种做法与大家分享。

做法一:教学内容要“减负”。

在选择“观察水的沸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时,首先要研读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勇敢地把属于“繁难偏旧”的内容舍去。列表说明如表1。

做法二:教学时间要“减负”。

早期,教师们在上“观察水的沸腾”这节课时,需要让学生构想最优化的实验器材,构想怎样装配实验装置最科学、构想怎样控制实验步骤、怎样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构想如何解决那些属于“繁难偏旧”的问题,为此,没少用时间。

目前,在新课程标准的约束下,尤其是在努力实施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的大环境中,一线物理教师如果还守着习惯了的旧观念和老办法而不思“减负”的话,不仅很难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也会使“让学生做实验”逐渐演变成“催学生做实验”、“替学生做实验”甚至把“做”实验改成了“讲”实验,和谐的实验教学文化将受到极大破坏。

做法三:教学准备要“减负”。

如果把“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改为演示实验,可以大大缩短实验时间,提高观察质量,形成正确的观察结论,顺利达到“缩课”目的。于是,有的老师便建议指派一位(或几位)学生,到讲台前进行近距离观察,并让他们“同步直播”他们感知到的气泡、温度及声音的变化情况,其他人则作壁上观十多分钟。很显然,这种做法自欺欺人,它并没有真正实施新课程标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相对多数的学生是不可能成为学习主体的,他们都很不幸地被沦为个别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表演”的场边观众。

解决上述教学难点的有效办法有两个,方法一: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摄像头加麦克风技术,把教师演示的实验进行真正的“现场直播”。全班同学可以亲临其境,真切地感知到水沸腾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和发生变化的规律。不过,这种做法教学门槛高,教学成本大,地区推广有困难。

方法二:课前教师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例如,组装好用于分组实验的n组加热装置,指导好记录数据的填空、表格和图像的处理办法等。但最要紧的是要做好这样两件事情,一是要调试好所有酒精灯的火焰,这点对加热时间长短的影响最大。第二件事情是对加热装置进行改良。具体改法是:先在烧杯口上系一个提纽扣,调节好对称分布的两根提起烧杯的绳子的长度l1和l2,然后在吊起温度计的铁棒上做两个固定的绳圈O1、O2,让提绳分别穿过绳圈并预留一定的长度(一般为5cm)后打结,再做个手提扣,便于像提篮子一样提起烧杯。实验装置经过改良后,能够十分方便地观察到停止吸热,水便立即停止沸腾的现象。如果利用课本上示意的实验装置,则当撤去酒精灯后,由于铁圈和石棉网的温度还比烧杯的温度高许多,学生只能看到即使酒精灯不加热,水的沸腾也不会立即停止的现象。当然,预先在教室中间,摆置一个透明的电热水圆锅,让这只电热水锅与学生同步烧水,则可以让学生更真切地感知到水沸腾过程中的气泡和声音现象,经过上述改进,分组实验的时间可以顺利地控制在10~12分钟之内,完全达到苏科版教材的设计要求。

二、初中实验教学要敢求“增效”

减负不是终点,增效之策从来就是老师们不倦求索的皇冠上的“明珠”。那么,在努力从内容、时间和准备等方面做到“减负”的同时,又如何实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增效”呢?下列策略或许能给我们些许启迪。

策略一:在教学设问中“增效”。

用高质量的中心问题“串联”成纲,用突出重点、破解难点的小问题“并联”成目,便可织就兜住学生思维,优化物理课堂的网。在“观察水的沸腾”这节课上,代表性的中心问题有4个,它们就是扛起这节课“增效”重任的纲,在课件里(或黑板上)要有效地凸显出这节课的“问题纲”——也叫“主问题”。

(1)你仔细观察过水的沸腾吗?

(2)你知道水沸腾前和沸腾时,在声音、气泡和温度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吗?

(3)你了解常见液体的沸点吗?它们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4)你了解蒸汽机和热电厂在利用谁的能量为人类造福吗?

例如,为顺利理答第1个中心问题,教学中需要预设下列小问题:

(1)星期天,正在阳台上晾衣服的妈妈叫小明看看水是否“开”了,小明该怎样判断灶台上被加热的水是否沸腾了呢?

(2)如果烧水锅不透明,小明是否可以通过对声音的辨别做出判断呢?

(3)如果烧水锅是透明的,小明是否可以通过对气泡的观察做出判断呢?

(4)小明还有其他科学的办法知道水是否沸腾了吗……

很显然,只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个性特点,设计出好的提问,是完全可以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的。这样,通过课内、课外,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有机联系,学生既学到了物理知识,又会运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利用物理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效果只有通过整体结构这个实验教学体系才能取得。单靠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在有限的时间内是难以达到的。因此,每个学期,根据教材进度制定教改方案,确定总体目标,建立配套的组织和确定专人负责。使各个部分为达到这个目的要求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策略二:在实验活动中“增效”。

实验教学的“低效”,往往起因于一个“闹”字。谁让学生安静下来,谁就能够把握增效的关键之匙。

嘘,禁声!/做好实验登记了吗?/了解今天实验的基本任务和做法了吗?/想不想展示出自己也能成为未来出色的科研人员应该具有的高素质/自己静立,用严肃却充满期待的眼神扫视全班同学……这些言语,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在实验前安静等待起来。四人一组,一人做指挥,一人看时间,一人看温度,人人听声音,人人记数据,比一比,赛一赛,看哪几组能又好又快地完成今天实验需要观察的任务?这些活动安排和要求,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在实验中安静地忙碌起来。

谁有新的发现了?/×××同学已经画出了漂亮的沸腾图像!/×××等同学都已经独立地总结出了这么多条水沸腾的特点,效率真高,……这些起着引导、唤醒与鼓励作用的金玉良言,这些合理的活动方式和教学流程,均好比是物理教学的催化剂和润滑剂,激发了潜能,减少了阻力,增效了过程。

策略三:在教学方式上“增效”。

俗话说,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教学手段的选择是因学生的学力不同而不同的。本节课,我在熟悉实验任务时,选择思辨而不让学生只是“照方抓药”;在感知沸腾现象时,选择分组实验而不让学生只是远观旁听;在绘制与分析实验图像时,辅助动画而不让学生只是半懂不懂;在总结沸腾特点和条件时,对比蒸发现象而不让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在了解沸点意义与应用时,设计问题抢答而不让课堂无精打采;在阅读“生活•物理•社会”内容时,要求划关键句而不让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布鲁纳提醒我们,教育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这些合理学习方式,不仅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认识物理规律,提高观察能力与分析推理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推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对待学生幼小创造的心灵”。从对一节实验课的教学研究来看,在“减负增效”的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上一节新课跟一节习题课”慢悠悠地推着学生学物理。但我们也不应该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而盲目地追求“只要会解题”的所谓“高效”。减负,减掉的只是不必要的负担,增效,增强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效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 增效 减负 之策 实验教学 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