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非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调查与研究

非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调查与研究

时间:2022-03-28 10:01:27 浏览次数:

[摘要]粮食安全的风险往往在非粮食主产区发生,解决非粮食主产区粮食市场流通的阻塞及其隐患环节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首要之重。本文从粮食的生产、运输、储存、销售入手,理清不同环节存在的隐患和问题。以期待对非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非粮食产区;粮食安全;粮食生产[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6-0082-03

1问题的提出和调查背景

《汉书·郦食其传》有言: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魏书.李彪传》曰:“国无三年之储,谓国非其国。”《周书》八政之首即为食。从古至今,粮食被视为国家基础战略物资,治国之根本。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粮食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和谐安定的根本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兴旺都离不开粮食安全这一根基。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驻中国代表Percy Misika(2012)指出:当前世界人口不断增长,2050年将达到90亿,这意味着更高的粮食需求。但迅速增长的世界人口带来了诸如土地急速缩减、能源过度消耗、水和土地等资源被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温度上升带来的粮食减产、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以及病虫害加剧等问题,也成为粮食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在我国,市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粮食市场受到各种经济产业的挤压,因国家宏观调控对于战略性物资——粮食价格的严控及其生产本身的技术含量低使得粮食生产的效率低与其产业发展空间小。促使“弃粮”农民数量不断增长,转而从事比较利益高的非粮食生产,更甚至“弃农”进入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以寻求更高收入。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当今世界的各个国家都已经清晰意识到这一点,每年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各个国家都会举行活动,意图纪念取得的粮食和农业生产成就,与此同时强调发展粮食的重要性和唤起人们对粮食安全危机的意识。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在《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十二五”时期粮食行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仓储物流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推进法制建设,全面实现依法管粮;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竞争有序、监管有力、质量安全的现代粮食流通格局。

对于粮食安全的定义,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于1983年给出的解释——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其强调了一个“有买”和“有卖”的过程,即为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饱和平衡状态——满足所有消费者的消费。结合来源于经济学家阿尔伯托·瓦尔德斯(1990)的定义——缺粮国家或这些国家的某些地区或家庭逐渐满足其标准消费的能力。即若每一区域的粮食都能自给自足,则粮食安全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由此可见,“粮食安全”不只是一个国家的概念范畴,也是一个地区的概念范畴。

目前,关于非粮食主产区与粮食安全相结合的研究文献不多。与此同时,关于非粮食主产区的研究非常稀缺,大多基于粮食主产区。然而相对于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问题更多出现是在非粮食主产区。于是,本文认为,对非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极为重要。对于粮食安全的研究则比较成熟和丰富。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基于全球或者全国的宏观层面,向各个不同方面延伸。一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寻求各种新型技术以保证粮食安全。研究利用仓库性粉防治储粮害虫(王晶磊,徐成,曹阳;2011),最佳机械通风方式解决粮食储存问题(赵建华,任红霞,安晓鹏;2011),讨论大米理性化特征与大米口感品质的相关性研究(黄天柱,吴卫国,李高阳,冯秀娟;2012)。二是研究政府对粮食市场宏观调控的影响和作用。李普亮(2011)考察财政农业支出对粮食产量的总体效应和结构效应,认为财政农业支出促进了粮食增产,但促进效应总体上比较微弱。三是粮食产业链经济关系的研究。刘立仁(2005)认为,“配额生产,定额补贴”是粮食发展的一条粮食发展的长效有效机制,这条路径的目标为总量调控和收入保证目标发展。张东平、郭震、刘培培(2012)比较分析粮食价格,提出应对粮价上涨、稳定粮价的重要手段。郭斌、边海军(2012)以土地银行为研究视角,探索了粮食运营需保持的最小经营规模及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郑兆山(2002)通过调查民间储粮情况,认为应当提高认识,加强培训,规范建设,加强管理以确保民间储粮安全。四是粮食经济与人力资源配置关系的互相作用分析。

本研究将首先在以往的粮食安全基础上关注区域内粮食安全,关注主体为粮农,其次,将非粮食主产区与粮食安全两条线结合,重点对粮农利益的保护以及粮食安全的平衡。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龙胜)是一个物资运输仅依赖一条蜿蜒于山区长88千米的二级公路的相对封闭的非粮食主产区,粮食的生产、运输、储存、销售依然在发生。从86%的农业人口比重来看,龙胜无疑是一个农业大县。水稻播种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85%,可见当地农民的主要种植农作物是水稻。因其特殊的地势和恶劣的交通条件,粮食的安全问题重要性由此凸显出来。本文以龙胜为例,着眼于粮食的种植、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储存六个环节。

2龙胜粮食市场的发展与现状

龙胜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由10个乡镇组成。其中既有处在大山区中拥有著名旅游景点的龙脊梯田的和平乡,也有地势平缓的平等乡。于是,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和平乡和平等乡为例。

2.1粮食的种植与生产

图1粮食总产量(千克)

图2耕地面积与粮食播种面积(公顷)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和地区之间经济差距的扩大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务工潮的涌现,使得一部分粮食主产区向着粮食主销区转变。于是粮食的供需缺口日渐扩大,粮食产销形势呈现出“一升两降”局面。“一升两降”指的是粮食需求量日渐升高;粮食生产能力下降;粮食自给量下降。从粮食的总产量2003年的减产以及其后的不稳定波动结合粮食播种面积2007年后的减少来看,数据表明农村经济结构的逐渐转型。

图3人均有粮和人均产粮(千克)

1991年至2009年人均有粮从近20年来的最高水平2007年的403千克锐减到2009年333千克,相当于全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其中的原因是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增大。

图4公顷产粮(千克)

数据来源:《龙胜各族自治县统计年鉴》1991—2009

公顷产粮的稳步提高得益于生产技术改善和杂交水稻的运用。粮食的种植方式主要是以人力以及牛耕的原始种植方式为主。原因在于首先是地势。和平乡地势陡峭,交通不便,物资运输依靠人力以及骡托。田地均为小面积梯田,显然不适用于耕田机和收割机的使用。其次是规模。小规模生产,效益低,使得农民对机械种植的要求不大。

2.2粮食的加工及运输

在和平乡没有粮食销售和收购点的情况下,农民购买和销售粮食均要搬运至县城。高昂的运输成本使大多数农民望而却步,种粮只限自己自足,既满足了自身对粮食的需求又规避了粮食输入和输出的费用。平等乡农民种粮规模较和平乡大,但局限于自身劳动力等生产资料不足,致使生产仅能够保障自身条件下小规模商品化出售。由于小规模经营,农民自身不具备高科技的加工能力及设备,出售的产品为谷子和大米,以谷子为主。

2.3粮食的销售

本文从农民粮食销售与向消费者粮食销售两个方面讨论。农户往往受限于出售粮规模小而将初级产品卖给粮食局。本地粮占粮食局收购总量的60%,40%则为非本地粮。市场上因本地粮的口感不好,市场占有率低。本地消费者倾向购买湖北、湖南产的粮食。

2.4粮食的储存

粮食植物,有着新陈代谢循环和严格地生产周期。粮食固有的营养与品质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失。建立符合当地特点以及科学要求的粮仓以及建立完整的储藏周期表是保证当地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地粮食约有80%储存在农户家中以供种粮者自身生活需要。一般情况下,农户的储粮行为可分为基本需要、安全需要、生产性消费储粮需要和其他需要四种。可见当地大多数的农户储粮为前两种目的。但由于农村储粮条件普遍较差,鼠灾、虫害以及潮湿等防范措施不足使得粮食损耗严重。粮食的营养性、口感以及食用的安全性受到严重的威胁。

3龙胜粮食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小规模分散种植

在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分工逐渐多元化的情况下,进城务工流的出现使得粮食种植生产力的流失。粮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受自然环境很大的影响,农村人口纷纷寻求更好的方式去赢得更多主动权和利益。生产力的老残化和减弱化趋势使得粮食产业的连贯性受到极大影响以及其规模迅速萎缩。在龙胜,粮食的生产单位从合作社形式瓦解为家庭。老幼的留守,青壮年的出走最终结果是——田地的荒芜,绝大多数农民种粮仅为保证自己生活所需。

3.2生产方式原始

机械化程度低条件下的生产力低是制约发展的关键。在和平乡,特殊的地型使私人难以享受到使用大型生产机械,整个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机械仅为犁田机和打米机。但是搬运犁田机的时间和劳力成本使绝大多数农民宁愿放弃使用犁田机转而倾向最原始的人力犁田或者牛耕。在平等乡,犁田机的使用较为和平乡广泛。但是由于家庭小规模生产,使得同样无法享受到大型机械带来的好处。当地没有进行对粮农的定期技术培训,粮农的种粮技术完全靠父辈传授和经验,这样不利于新科技的传播与发展。同时,对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监控漏洞可能会影响到粮食食品的安全,以及不利于生产资料的节约与优化配置。

3.3信息渠道单一

每一家每一年的余粮规模小并且农民组织性不高,粮食销售只能处于被动的位置。因为粮食产业市场的完全竞争性,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依赖国家政策与财政。运输、储存、加工、销售中间环节的“黑箱”存在,导致处于最初生产阶段的生产者——农民无法主动掌握粮食的定价权。农民的积极性不高的结果是——“弃粮”“弃农”,青壮年的出走。

3.4粮食口感不好

在已经满足了能量供给以及温饱的消费者面前,粮食的风味口感和营养成为了新的追求。然而,当地粮食加工精度不高,由此带来的口感粗糙,使得市场占有率不足,吸引力有限,于是口感则成了本地粮的软肋。

3.5粮食流通不顺畅

县乡村市场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信息,其影响构成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粮食流通的不顺畅导致小范围的买卖粮食价格差异,损害了部分粮农和消费者的利益。

3.6生产资料价格暴涨抵消了扶持政策的效用

近几年来,CPI飞速增长、通货膨胀使得各种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提高。但是国家为保证所有居民的生活基本需要运用宏观调控将粮食价格严格监控使其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及低廉的价位,于是粮食与其他商品不同,价格不受供求关系影响。对于颁布的粮食产业扶持政策,相当一部分被抵消了,发挥不了实质性的作用。对于农民的现实利益,粮食价格的不断下跌与农资价格的不断上涨构成了农民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难题。

4结论与建议

4.1因地制宜集中产业资源优势

和平乡龙脊景区的主要观赏性在于梯田,梯田的观赏价值在于一是一层层整齐规模宏大的田地,二是梯田上种植的稻谷春的生机勃勃,夏的绿绿葱葱,秋天金黄色收获的喜悦,冬天白雪皑皑的素净。由此可见,在积极发展旅游业的和平乡,这种特色的水稻种植显然对当地旅游业贡献力巨大。和平乡可以在立足于观赏性保证稻田的最佳种植范围与密度,使稻田旅游形成当地又一富有盛名的旅游特色。促使当地农民主要收入从粮食收益到旅游收益的转变。例如名誉全球的普罗旺斯薰衣草和婺源油菜花,都值得当地作为参考和借鉴。地势平缓,因而种粮成本较和平乡小的平等乡,促使其扩大种粮规模和面积,集中生产力和生产技术提高粮食的商品化程度,提供其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利润空间是一条可行之路。

4.2颁布地方自治条例,加大资金投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集中社会优势资源搭建一个社会化的粮食创新体系,对粮食储运、加工及加工装备等技术平台和创新体系的重新定位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于和平乡,加大政府督促机制,建立粮食销售点,投入政府补贴使其粮食销售价格等于龙胜县城粮食销售平均市价。降低粮食种植税费和取消不合理的收费,同时引入专业人才普及推广及指导农民进行种植。其次,对于平等乡,加大政府粮食种植补贴,引导农民扩大生产。实现区域粮食互补的有效机制。政府既要保证所有居民粮食消费需要,又要避免“谷贱伤农”这一农民无法逃离的现实窘境。

4.3加大监管机制

农民现有信息来源渠道狭窄同时更不容易得到正确信息,合理的期望就无法掌握了。对农民进行定期培训,正确地运用各种有效信息,例如新闻媒体、网络等。向农民传播传递可靠信息,让农民拥有获取信息以及将现有资源信息进行筛选的能力。同时指导粮农科学种粮,是激发农民积极性以及提高农民的利益的有效举措。

推荐访问: 主产区 粮食 粮食安全 调查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