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

时间:2022-03-26 09:56:32 浏览次数:

摘 要: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立场,充分借鉴和吸收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思想养料和理论精华,为全人类的前途命运划定了时代新坐标、标注了历史新方位,同时也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主要表现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人学

中图分类号:D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5-0020-08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我们党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当今世界的大局和大势作出的科学展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发和深刻论述了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逐步形成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它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国际秩序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交往理论的伟大创新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论断,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明确地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主旨,将人的需要、人的利益、人的发展作为立论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处处渗透和彰显着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思想理论精华。它所特有的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既构成了我们把握当今时代发展潮流的逻辑主线,又为我们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跑线上,奋力开创人类发展的光明前景注入了新的智慧和力量。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动力和源泉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不是闭门造车的凭空想象,也不是脱离实际的高谈阔论,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对人民现实需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深刻洞悉和概括总结。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社会生活方式。它既植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又依赖于人的主体能动性的自觉完整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全面深刻反映了当代人类的迫切需求和发展愿望,而且有效调整和解决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同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突出矛盾和失衡状态。对此,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1总之,只有充分回应和关切广大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摄取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才能激发人民的无限潜力,有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一)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逻辑出发点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多层次的综合体系。它既包括物质生活层面的基本需要,又包括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和发展需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首先,在生存需要方面,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全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依靠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全人类的美好生活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和丰厚的经济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我们首先应该确立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东西。”[2]78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密切关注并立足于当前世界各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新需求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战略举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不可能脱离客观的物质基础和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更不可能跨越过劳动人民的实践创造活动轻而易举地形成和确立起来。否则,它就会像“水中月镜中花”一般蜕变为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具体运用与实践展开,又为我们推动形成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坚实保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充分满足和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创造和累积起丰厚的物质财富,才能为共同体的建立和巩固营造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坚实的经济基础。当今时代,世界各国人民的物质生存需要的内涵和外延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与提升,这就要求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如此,才能准确把握世界人民的本质需求与核心共识,真正做到从世界发展的全局与大势着眼,引领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朝着以人为本、开放包容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当前,民生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都在发生变化,过去有饭吃、有学上、有房住是基本需求,现在人民群众有收入稳步提升、优质医疗服务、教育公平、住房改善、优美环境和洁净空气等更多层次的需求。”[3]37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改善民生上,着力提高服务民生质量和效益,形成促进人民共同富裕的体制架构,不断为世界人民的生产、生活与工作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普惠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物质保障条件。

(二)服务人民的享受需求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价值准则

在服务人民的享受需要方面,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将人们的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自我享受与社会享受、价值享受与利益享受有机统一起来,紧扣世界发展进步的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回应和关切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中实现社会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辩证统一体,它是由多个部分、要素和环节所构成的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而人的需要和动机便成为唤起和激发各个要素和环节的内在活力与生机的催化剂。“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4]286马克思的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人的享受需要的满足和实现,对于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直接决定性意义。同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协调运作和探索实践也只有尊重和契合于人民群众的享受需要,才能在合规律性與合目的性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化升级。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系统、深刻地概括和总结了国内与国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更加强调对人民群众享受需求的规范、引导与服务,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高层次享受需求的质量与效益。它在深入思考与精密谋划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大逻辑的基础上,广泛凝聚起世界各国人民在享受需求方面的普遍共识与核心诉求,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满足自身享受需要的新期待与新愿望,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战略部署。这既彰显了对新时代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生活需求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规律的深刻洞悉,又反映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与发展趋向的科学把握,标志着世界人民在相互依存、相互协作的程度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新水平、新境界。

推荐访问: 意蕴 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 人学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