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形象传播及其策略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形象传播及其策略研究

时间:2022-03-22 09:32:49 浏览次数:

政治性、“报喜不报忧”的思想因袭至今,也贯穿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各项活动中。

2.传播内容超载失实

(1)传播信息超载。当信息接受者被传送来的必须要处理的信息所淹没的时候,就会发生信息超载。数量、速率和复杂性都可能成为造成信息超载的原因。[3]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泛滥经常超越人们的信息接受能力,也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信息超载。面对过量的信息,人们很可能会进行主动屏蔽并对信息内容产生反感。这带来的启示就是:高校形象传播的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快越好,更不是越复杂越丰富越好。高校作为一类结构复杂的社会组织,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哪些信息应该进行传播、应该在什么时机进行传播等问题都需要审慎行事。

(2)传播信息失实。信息传播中的歪曲事实指接收者错误理解了信息发出者的本意。歪曲的原因可能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是接收者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曲解,客观原因则主要是由于信息解码中的噪音造成,这一类的噪音可能包括语义的、物理的或知识背景等。新媒体时代,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包含的各类噪音越来越多,高校在形象传播过程中应尽可能预先估计受众所可能经历的噪音,最大可能避免信息歪曲。另外,在高校形象危机的时候,个别当事者,采取了极不负责任的做法,不仅未将事件涉及的真实情况如实向社会公布,反而以模棱两可、甚至先入为主的说辞,达到其隐瞒实情、欺骗群众的目的。如果高等学校发布的信息不真实,后果将更加恶劣。

3.形象传播策略不当

(1)缺乏准确的对象定位。部分高校在进行形象传播时大而化之,把所有的信息推送给所有可能的受众,忽略了信息到达情况。高校形象传播所面向的对象范围较广,每类对象的需求和对不同媒体的接受度不同,因此各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对形象传播对象进行细分,并对不同对象的媒体接受度进行深入研究,以提供形象信息的到达率 。

(2)传播时机延误。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曾提出关于危机处理的三原则:以我为主提供情况;尽快提供情况;提供全部情况。但是,高校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和多层性,具体管理部门的模糊性,常常导致高等学校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反应不及时,应急机制常滞后于事态进程,从而给流言留下了滋生空间。

(3)有效互动不足。传统媒体传播时代,受媒体设备限制和传播制度制约,高校形象信息主要完成了对外传播环节,各类信息的对内反馈较少,即高校信息的发出者与接受者之间缺乏有效互动,这非常不利于高校吸取经验、改进工作。

三、分众理论指导下的高校形象传播策略

分众,是一个与大众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4]分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根据社会不同特征群体选择特定媒介,为其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分众传播具有较高的到达率、良好的性价比和灵活的表现形式。

传播学中,往往把大众传播的受众在本质上看作是同质化、无差别的,其传播方式主要是“点到面”,传播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是一个模糊的集合概念,它并不特定指社会的某个阶层或群体,而是指社会上所有的“一般人”。而分众传播主要是“点到点”,其前提假设是:个体具有不同的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因而其媒介需求、接触动机、兴趣和爱好也是不同的,媒介如果能对受众进行准确定位,应该可以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其核心内容是: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制约;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和理解上有着某种自主性和能动性。

社会生活当中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知识结构的用户,需要不同的信息渠道和信息内容。高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在自身形象传播过程中也面临同样的情况。尤其在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媒体“变革”的当前背景下,高校形象信息必须通过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环境媒介,才能成功地抓住目标受众的注意力资源,达到成功传达的效果。基于此,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形象传播应重新审视原有的大众传播思维,结合学校办学特点进行传播策略调整。

(一)提高形象传播意识重视形象传播工作

高等学校的形象建设,关系的不仅是一校的荣辱,更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成败。公众对高校现状与未来的评价建立在有关信息基础之上:办学特色、办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条件、校风、校史等综合评价,亦即高校组织形象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确认。部分高校管理者重实干、轻传播,认为练好内功最重要,但实干和传播之间并不矛盾。教育市场和产品市场一样具有品牌效应,高校通过品牌和知名度可以影响教育消费者的选择和判断。随着高校产业化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大,高校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树立良好的高校组织形象,是高校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高校的品牌形象建设与传播可以成为抵御内外竞争的重要途径。

高校应重视形象传播工作,应致力于建立并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从而实现组织的长远目标。随着新媒体技术变革速度加快,高校管理者应尽快提高媒介素养,并应在人、财、物等方面支持媒体建设。第一,高校领导应重视学校形象传播工作,要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进行战略规划;第二,投入必要资金,保证所需的各项硬件设备到位;第三,对媒体从业人员进行有效配置。从新媒体传播的有效性出发,成立专门的媒体管理部门,从编制上定员定岗,对人员的专业结构进行科学配置,统筹管理校园网、官方微信微博等媒体,及时发布各类消息。

(二)整合更新组织架构完善传播制度建设

分众理论强调,媒介组织必须根据社会不同特征群体选择特定媒介,进行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形象传播特点,高校应系统谋划,建立健全形象传播组织机构,加强媒体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发挥学校的信息主导作用。

高校形象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指导协调机制。在组织架构上,大多数高校还是基于传统媒体在开展工作,与新媒体的特征对接还不充分,为此,高校应根据新媒体发展态势,加强和改善对形象宣传工作的领导,大力整合传统传播资源,明确管理主体,组建专门的新媒体中心。人员组成方面,既应该有决策型人员,如学校各级领导;也应该有智囊型人员,如各领域专家学者;还应该包括专职的事务性人员,如通讯员、观察员、评论员和新闻发言人等,通过培训、组织开展宣传活动等多种形式,提升形象传播能力,以便能够对各类事件做出即时反应。

新媒体不仅作为技术平台而存在,还营造出一个新的同时又相对特殊的行为活动场域,使高校信息传播的渗透更加潜移默化。为此,高校应建立完善的传播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进行制约,以应对新媒体的弱把关性和门槛低等特性。要充分发挥网站、微信等新媒体作用,建立各种媒体联络协调沟通机制,形成横向和各类受众密切联系,纵向与校内各院系有效对接的立体化宣传网络。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公开制度建设。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是实施“依法治校”的一项基本制度,高校应当编制信息公开指南,建立公开信息查询系统和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要建立完善的学校形象传播反馈机制和传播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互动渠道和平台,通过尽可能多地获取受众意见,及时纠正错误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用以筛选和检验传播信息的对外形象传播评价体系,让社会对学校有一个准确的正面认知。

(三)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关注形象要素挖掘

高校形象传播不能脱离活生生的教学育人实践而存在,远离了校园生活这片热土,高校的形象传播就会成为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也只有真正地把学校文化建设好,将高校品牌特色与内涵准确地传达给外界,使高校品牌在受众之间产生一个“未知一理解一行动”的过程,才能使高校能够被受众接受,并产生预期的品牌效益。高校文化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为学校大多数成员所普遍认同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高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全方位统筹。基于分众理论视角,高校应结合不同受众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建设,以提升传播效果。

在信息快餐时代,要增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信息吸引力,就要在媒体内容整合上下功夫。形象传播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象传播要素需要在规划文化建设之时就提前布局,然后在后续建设过程中深入挖掘。要改变高校品牌形象表现形式单一的现状,就要在传播学校办学历史和传统基础上,根据不同受众需求,增加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感的内容,增加针对性强、感染力丰富的报道内容和传播渠道。新媒体时代,信息形态具有多媒体性,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几乎所有的符号形式,并且能够实现这些符号形式在同一文本中的融合。这说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还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结。高校应遵循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发展规律,在技术和内容层面一手抓管理、一手抓融合,提升组织策划能力,对传统媒体、互联网、户外媒体、移动媒体以及数字媒体进行有机整合,深入挖掘贴近受众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作为学校形象传播的载体,宣传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事件,加大权威信息发布力度,积极回应群众对学校的信息需求。

(四)优化形象传播过程创新形象传播方式

分众传播更加注重沟通效率,信息的到达率、媒体购买成本和沟通效果都是影响沟通效率的关键性因素。分众传播可以提供更多受众所需要的信息,避免无效的、被动的注意力集中,节省受众时间,减轻传播代价,提高传播效果。

高校传播过程优化,一方面,要选择准确的传播时机。高校形象信息的发布时机对宣传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新生或者新学期开学、突出成就事件、发生形象危机之时等都是重要的形象传播时机,高校应梳理并制定相应的传播方案,进行及时、权威和有效传播。另一方面,要增加有效的反馈互动。传播是保持人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社会互动行为。高校形象信息的传递是一种双向社会互动行为。传统的媒体传播主要是单向传播,是由发送者推向受众,具有强制灌输的特性,试图抓住受众的视觉、听觉高潮,将有关信息或意向强行塞进受众头脑中。新媒体使得被动传播转变为互动传播,原来由信息传播者单向传送信息的格局被打破。高校可以通过增加热线电话、短信互动、网络直播等互动平台,有效地增加与各类受众的互动。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传播方式创新,第一,要对媒体资源进行持续深入开发并加以综合利用。系统化和整合过的媒体资源在对外传播学校形象时设立统一的目标定位和宣传口径,可以使受众对学校有一个整体而明确的认知。第二,结合新媒体特点,从感官体验角度创新学校形象传播方式。传统形象推广设计注重平面视觉形象的感染力,而数字媒体技术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多的感官体验。如学校网站可采用虚拟3D图像设计校园,浏览者可以在虚拟图像中“走动”,参观学校内部和周边的风景,采用这种数字媒体的学校形象设计,能带给受众更深刻的感官体验。第三,创新与学校形象定位相符合的节事活动。将整个节事活动作为一项系统的整体规划来运作,以进一步发挥学校文化传播等对外形象柔性传播方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隋岩,等.从谣言、流言的扩散机制看传播的风险[J].新闻大学,2012(01).

[2]舒咏平,等.新媒体与广告互动传播[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2.

[3]埃里克·M·艾森伯格.组织传播:平衡创造性和约束[M].白春生,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19.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1.

责任编辑刘第红)

推荐访问: 语境 策略 形象 传播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