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大五人格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

大五人格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

时间:2022-03-16 10:16:09 浏览次数:

zoޛ)j馝vi4Ѩky报告》,通过数据可以发现下列问题。

(一)2017年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半年新增1992万

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半年间增加1992万人,上半年增长率达2.7%。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较2016年底提升1.1个百分点。

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根据《报告》,到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同时全球平均为49.7%,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

(二)网民结构年轻化

就年龄结构而言,虽然网民比例中青少年所占比例在一年中略有下降,但总体上我国网民年龄结构依然偏向年轻,以 10-39 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 72.1%; 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19.4%、23.0%。在这巨大的数字背后,青少年高中生群体增加5000万左右。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初步结论,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网民年轻化的形势越发凸显。同时,由于生活环境、社交、家庭教育的多重作用,这一代人有着较为特殊的人格,而这些人格又对网瘾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鉴于网瘾对学生自身以及社会都有重大影响,笔者认为对此进行研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本研究意图研究青少年人格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并借助人格理论探究青少年网瘾干预的方法。

二、人格对青少年网瘾的影响

(一)人格分类

当前对于人格的分类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例如由美国心理学家Katherine Cook Briggs和他的心理学家女儿Isabel Briggs Myers研究得出的MBTI(Myers- Briggs Type indicator),主要用于职业性格测试;古老的九型人格学说,起源已经不可考证,由葛吉夫传到西方;大五人格理论(FFM),由塔佩斯研究得出,这是近年来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上形成的较为一致的共识。本研究选取大五人格的分类方法。

大五人格分为外向性(extraversion)、开放性(openness)、随和性(agreeableness)、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和神经质(neuroticism)五种。

(二)网瘾界定、类型及诊断标准

(1)目前对“网瘾”定义:“网瘾”可称为互联网成瘾综合征(Internet Addiction Syndrome,简称IDA),或是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PIU),本研究选取后者。

(2)本研究将网络成瘾进行了分类如下: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交易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网络音、频成瘾五类。根据《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其中明确了网络成瘾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以下是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下述5条内至少符合1条即可认为是网络成瘾:

①为获得精神慰藉与心理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

②难以控制使用网络的时间,经多次努力后均未成功;

③执意使用网络而不顾其危害性后果,即使知道过度使用网络的危害也难以克制;

④因使用网络而大幅减少或放弃了其他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的时间;

⑤将使用网络作为一种逃避問题或缓解情绪的唯一途径。

(三)大五人格与PIU

根据Yong等人(2005)的研究,PIU用户在情绪稳定性上弱于正常用户,并且PIU用户更具想象力,更倾向于空想和幻想。

Beard的研究发现PIU个体具有逃避现实,缺乏自我约束力的特点。

Yong(1998)和Niemz(2005)等人研究指出,PIU个体具有低自尊、不善于社交、缺乏支持、孤独、抑郁、思想更开放等特点。

Lin和Tsai的研究表明PIU用户相较于正常用户来说具有更高的感觉寻求特质。

综合前述这些研究,笔者发现PIU用户与大五人格因素相吻合。人格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研究参考了蒋敏慧、万燕、陈灶火等人的成果,上述研究者将大五人格因素进行细化,提出了低宜人性容易出现PIU的观点,同时又指出外向性和开放性也是青少年出现PIU的危险性因素。

综合以上文献分析,本研究认为外向性、神经质与经验开放性是致PIU的重要人格因素。

(1)外向性人格因素有诱发PIU的显著特点,不论是其积极特征还是消极特征都有明显的网瘾倾向因素,人格因素表现出冲动、好奇等特性,这类青少年喜欢追求探索新兴事物,从而网络对其有较大的诱惑力,致PIU的危险性并不小。

(2)神经质性人格因素是诱发PIU的高频因素,尤其高神经质青少年群体出现抑郁、焦虑、敏感等不稳定情绪,社交上更倾向于网络,同时网络的多元化又给这类人群提供了宣泄负面情绪的平台。

为了进一步证明和深入探究(1)(2)两个观点,本研究引用了马洁、李芮、朱传芳等人关于网络成瘾与抑郁程度的研究成果,通过表1上网青少年Non-IA、IAT(网络成瘾倾向)、IAD(网络成瘾症)抑郁症情况比较,本研究发现属于神经质性和外向型人格的人在出现消极特征时更容易成为PIU个体。

(3)通过之前的文献研究发现经验开放性人格因素确实有致PIU的危险性,它在某些方面与外向性人格特征相似,但是一系列调查数据又显示开放性人格对PIU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说明相对而言开放性人格对于致PIU没有显著影响。

(4)通过对责任心青少年群体的性格特征分析发现,这类群体自我约束力较强,能通过计划去有效率地完成任务,对于PIU的克制能力较强,相对于其他人格因素来说,责任心人格不易导致PIU,这也与前人得出责任心对PIU的消极预测相一致。

三、解决高中生网络成瘾的措施

通过前面的总结研究,我们找到了网络成瘾的人格诱因,由此我们试图从不同维度对PIU提出解决方法,这些方法大概包括自疗法、教育、外部干预三种。

(一)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

(1)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创建的对咨询和治疗领域影响极大的心理学疗法,这种疗法为现代认知行为疗法(CBT)奠定了基础。REBT是一种开拓性整合式治疗方法,它主要通过提供各种方法来缓解负面消极情绪及其产生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对该疗法的治疗范围进行了推广,由于各种人格及其产生的情绪对PIU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REBT来调节PIU用户的情绪,进而改善其人格特征,帮助其克服网络成瘾。

(2)程序介绍以及缓解PIU举例:(见表2)

这个过程可以自己开展,也可以与他人完成,最后通过D和E不断交替进行,逐个击破自己的非理性信念,使自己改变态度,缓解情绪,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通过自己思想的转变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网瘾危害,也就更有把握戒除网瘾。

(二)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教育

近几年研究表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引导对青少年的人格形成完善以及预防网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能够加强这种引导,相信PIU个體的数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对于家庭来说,很大一部分PIU个体的形成与父母陪伴时间有关,越是缺少父母陪伴的青少年,越容易导致PIU。家长应该多陪伴青少年。

对于学校来说,大学课堂可以安装网络信号屏蔽器来限制互联网的不适时使用。同时通过多举办各类活动、宣传教育等方式转移学生注意力以及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

社会是防治网络成瘾的关键一环,需要净化社会环境,营造健康上网氛围,同时加强网吧监管,加大违规惩处力度,使得网吧能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保护青少年。

(三)外部强制性干预

通过研究,本研究总结出外部强制性干预是通过外界的强制性干预青少年网络使用,以此达到强制性缓解青少年PIU的目的的特殊方法。强制性干预:卓有成效的是一些大型网游内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以及防沉迷机制,通过时间控制和奖励递减等手段引导人们减少网络使用时间,缓解PIU。若是特别严重的PIU个体,可以选择到正规网戒学校进行治疗,通过网络屏蔽、强行注意力转移(看书、宣泄室、学习等)、教育引导的方式将严重网瘾青少年拉回正道。

四、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分析总结了人格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以及网瘾防治,得出了以下结论:

(1)PIU的形成与青少年人格密不可分,并且,人格对于导致PIU的影响是间接性的,也就是所谓的中介效应。

(2)不同人格对PIU形成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外向性人格和神经质人格更易导致PIU,经验型开放性人格虽然有易导致PIU的因素,但是实际预测作用不显著;责任心人格是最不易导致PIU的人格。

(3)依据人格理论,PIU的治疗有各种方式,归纳起来有自疗法、教育法、外部强制性干预三种方式。为了达到缓解乃至消退PIU症状,合理组合使用以上方法,从多维度对网络成瘾行为进行干预,将达到人格矫治及网瘾治疗目的。

(二)展望

本研究是通过参考前人研究报告综合数据,分析对比得出一些结论,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意见,但是依然始终停留在理论上,尚未把设想付诸实践,同时一部分数据列表的被试较少导致的偶然性也不可忽视。

本研究运用大五人格理论对青少年人格与网瘾形成做了整合分析,又从各个维度分析了网瘾防治的方法,希望这些方法能够行之有效并且帮助更多的PIU用户,同时,本研究能提醒更多的人能够关注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从本研究中得到启发,探索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案。

注释:

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199it. com/archives/619827.html

http://www.myersbriggs.org/my-mbti-personality-type/mbti-basics/home.htm?bhcp=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g_Five_personality_traits

Yang.C.K,Choe,B.M.,Baity,M,Lee,J.H,&Cho,J.S.(2005).SCL-90-R and 16PF Rrofile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Excessive Internet Use. Canadian Journal of Phychistry,50(7),407-414.

Beard,K.W.,&Wolf E.M.(2001).Modification in the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internet addiction.CyberPsychology &Behavior,4,377-383.

Yong,K.S.(1998b).Caught in the Net: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 of internet addcition—and a winning strategy for rcovery.New York:John Wiley &Sons.248p.

Niemz,K,Griffiths,M,&Banyard,P.(2005).Prevalence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correlation with self-esteem,the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GHQ),and disinhibition CyberPsychology&Behavior,8(5),562-570.

Lin,S,S,J,&Tsai,C.C.(2002)sensation seeking and internet dependence of Taiwanese high school adolescent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18,411-426

蒋敏慧,万燕,程灶火(2017):《家庭教养方式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人格的中介效应》2017(5)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第25卷第5期907-910

马洁;李芮;朱传芳;宋桂德;刘长娜;霍飞;张凡;王文娟;金蓉培(2008):《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的关系》2008(2)161-164

阿尔伯特·埃利斯:《控制焦虑》机械工业出版社59-62

丁兆叶(2014):《浅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与防治》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87-89

參考文献:

[1]杨洋(2006)首都师范大学:《青少年“大五”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硕士论文

[2]蒋敏慧,万燕,程灶火(2017):《家庭教养方式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人格的中介效应》2017(5)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第25卷第5期907-910

[3]马洁;李芮;朱传芳;宋桂德;刘长娜;霍飞;张凡;王文娟;金蓉培(2008):《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的关系》2008(2)161-164

[4]阿尔伯特·埃利斯:《控制焦虑》机械工业出版社52-62

[5]丁兆叶(2014):《浅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与防治》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87-89

[6]Lin,S,S,J,&Tsai,C.C.(2002)sensation seeking and internet dependence of Taiwanese high school adolescent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18,411-426

[7]Beard,K.W.,&Wolf E.M.(2001).Modification in the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internet addiction.CyberPsychology &Behavior,4,377-383.

[8]Yong,K.S.(1998b).Caught in the Net: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 of internet addcition—and a winning strategy for rcovery.New York:John Wiley &Sons.248p.

[9]Niemz,K,Griffiths,M,&Banyard,P.(2005).Prevalence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correlation with self-esteem,the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GHQ),and disinhibition CyberPsychology&Behavior,8(5),562-570.

[10]Lin,S,S,J,&Tsai,C.C.(2002)sensation seeking and internet dependence of Taiwanese high school adolescent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18,411-426

[11]马春树;孙乙奕;廖雪媚(2010):《青少年网瘾的催眠治疗》首届全国网络成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15-118

[12]孔繁旭(2016):《叙事疗法在治疗网瘾少年中的案例分析》知识经济2016(8)142

推荐访问: 成瘾 五人 青少年网络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