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模古”与“传移”

“模古”与“传移”

时间:2022-03-10 10:09:02 浏览次数:

摘要:线性造型语言在中国传统雕塑的大量运用,无不表现了其内在气质及审美特征。经过对线性造型语言展开较为细致的分析,保证浮雕和圆雕能够更好地结合到一起。线性语言,之于中国艺术领域早已将传统雕塑、传统书画结合成一个统一体,他们共同呈现了中国的艺术精神和审美情趣。结合传统雕塑的审美语言,《行吟》雕塑的创作,试图在梳理中国传统雕塑对线性造型语言的思考中,进一步寻找对线性造型理解和挖掘,结合当代人文语意,将独具中国文化传统内在的精神气质,通过雕塑《行吟》的表达,得以传达和展现。本文试从传统雕塑语言的“线”的审美特征及特点上,对中国传统雕塑的线性表达进行梳理,并具体探讨雕塑形体与线的内在关系,所传达出的审美特征。在对雕塑语言以及线性造型的深刻研究后,分析出《行吟》中关于线雕塑造型语言的合理运用和具体的表达技巧。

关键词:雕塑语言;传统雕塑;线;意境;诗意

一、传统雕塑语言与“线”审美特征

雕塑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现象,其能够彰显出艺术的共性。所谓的造型艺术,包含着建筑、绘画等共同拥有的共性,但是对比于其他的艺术作品来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对明显的差异,也就是其具备着独特的艺术语言,其在传达艺术语言的时候,也就是雕塑语言的展示,其本身的特殊性或者是自身的个性,均是通过雕塑艺术本身的本质所决定。对比于其他的艺术作品来说,差异较为明显,雕塑作品往往是通过雕塑造型的空间立体性和相应的材料永久性等加以概括,由此概述为基本的特征。作为雕塑语言的重要形式,线造型能让雕塑实体本身显得更加的优美且和谐,同时也能表现出特定的气势,突出一种十分丰富的内涵。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造型艺术舞台之上,中国古代的雕塑均能彰显出较为鲜明的个性特征。从早期的青铜器发展至汉唐的佛教雕塑,均能看出线造型的基本特征。

针对于中国的雕塑艺术来说,作为造型语言的“线”被广泛地运用起来,其彰显出审美的表现力,同时也反映出民族的气质。在东汉时期,墓室的石刻艺术就是显著的代表,其能够反映出特定阶段浮雕艺术的基本内涵。虽然其在内容上并未体现出较为显著的变化,但是雕刻的技法和相应的手法却做出了相应的改变。这就彰显出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以及智慧。除了汉画砖之外,西汉的石刻艺术也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其凭借着简练的线条将雄壮的气势展现的淋漓尽致。汉代的霍去病墓和张骞墓前置的石雕都是当前中国可追溯的墓雕艺术精品,特别是霍去病墓,关于马踏匈奴的石雕造型,就表现出线刻示形的基本特征。通过雕刻线条的运用。让浮雕和圆雕相互结合,能够给人一种强大的力量感,同时还能表现出运动力,凸显出线条的实际作用,属于一种极具概括性的造型方法。当佛教艺术逐步的传入到中国以后,给雕塑艺术注入了活力。

二、线在雕塑艺术形式中的分析

(一)游离与浮现:关联性、协调性

线条在雕塑艺术中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特征,同时还彰显出协调性,因此被广泛地运用起来。艺术就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在概念意义上进行解读,形式就是关系着艺术大厦的构思全过程,形式中的符号则是对于艺术创造的实际表达,符号中的“线”属于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在艺术实践中,线的具体表达可以在整体性的形式创造中逐步地展开。较为成功的雕塑家,能够将“创建线”视为一种“形式建构”的重要组成。

在艺术中的线条并不是存在的纯粹的线条,所有在视觉上形成的“线条”部分,都是一种“面”,主要的区别在于面积的大和小。线条在自然中提取了相应的元素,之后经过了适当的创造获取了相应的创造物,由此变成了一种主客观相互结合的产物。故而雕塑线条是概略示意性的(“自由”,“暗示”),更似一个有着独立生命的存在,使得整体雕塑的“游离和浮现”之性达到有效同一和完美和谐。

(二)内融与外化:相互依存性

线造型语言在勾勒雕塑作品的外部形态上,呈现出极大的优势,其线条特征集具象、抽象以及意象于一体,统摄作品精神文化内核和外部造型体态于一味,极大增强作品的内外部关联,使得整体雕塑表现出较强的相互依存性。

作为雕塑中较为本质的特性,其拥有的相对于丰富的情感因素可以通过外部的造型语言及时地表达出来,情感的表现也是来源于社会的不断积累,源自于生活实践,丰富的情感就是进行雕塑创作的重要动力。正是因为情感的存在,使得观赏者的审美需求得以满足,同时体现出情感上的共鸣,这种相对于直接且具有吸引力的雕塑作品,在轮廓线以及装饰线上能够让人们感到视觉冲击。

(三)超入与诗性:节奏性、诗性

雕塑作品的内蕴精神具有较强的节奏性和诗性,其线条表现如同音乐韵律一般,摄入心扉。雕塑家滑田友,其所有的雕塑作品均能彰显出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滑田友先生表示线具有表现力,其在表现气韵生动上具有深远的意义。比如其代表作《轰炸》中,雕塑细节体现出一种韧劲。行云流水的线条潇洒流畅,在典雅圆润间不失恢弘的气势,同时还传递着音乐的浪漫情怀,可以自觉地运用着传统风格,适当的融入当代元素,使得具有中国风貌的当代雕塑得以诞生,传达出较为深刻的启迪。

三、线造型语言在雕塑作品《行吟》创作中的运用

《行吟》雕塑的立意构思试图通过对线的理解与思考,将其雕塑形式的建构,通过线性思维的表达,回应对传统雕塑语言的理解与进一步思考。

(一)内容与形式的协调

《行吟》雕塑内容构思为佛僧的人物造型,人物主体以静坐的姿态展现。人物双眼微闭,好像是在禪定之中,又像是在诵念经文,还像是凝神聚气。雕塑整体以佛禅为形,试图展现行进中吟诵经典的人物形象。主题人的传达上进一步考虑整体线性语言的深入表达,具体通过雕塑外部轮廓线与内部形体线及装饰线的共同展现,具体以人物的形体、衣纹与动态的思考而进一步彰显。整体雕塑在人物形体、衣纹的处理上结合,以其三种大的线体形态,契合整体的雕塑动势。以线通气韵,以线达势。

(二)线性语言与整体雕塑形态的建构与解读

《行吟》雕塑整体造型语言凸显线的流动性,即外轮廓线与内部衣纹处理上的协调与呼应,同时注重线性与形体关系表达上的转承。正面角度发髻圆形造型,使得外轮廓线体现出完整的波浪形曲线,曲线下部承接的是肩部简洁的线,在从身体到雕塑下部的方折直线的衣纹线,使得其外轮廓线呈现大个大的转换,即从头部的圆曲线到身体的流淌的曲线到服饰外轮廓的折线。即从发髻到身体的外轮廓线。从身体的下拉弧线到服饰的外轮廓线形成强烈的线性变化和疏密关系。

(三)行吟雕塑“形”与“神”之线性造型的传达

《行吟》雕塑以佛的形象显现,行吟意寓从“形”上的禅定与般若到“神”上的行进与吟诵。即表达未行而行,未吟而吟。从而表达雕塑在审美情趣上能够反映出的静动呼应。由此达到形与神的传达与营造目标。具体以线的雕塑语言塑造产生强烈的视觉冲突和审美体验。

雕塑内部线性与线性造型塑造即通过从上部头部微闭的双眼,与上弧的眉线形成对比与呼应,是雕塑在线的构造对比强烈的线性关系。

下额两条弧线的体现与身体外轮廓线形成呼应,下面手的部位形成了上部手臂、身体的线性元素与下部衣纹变化线条的集中汇聚点,形成辐射与汇聚的视觉效果。进一步达到雕塑以静写动的表现效果。

四、结语

线性造型语言至于雕塑形体之中的变化,产生了较为明显的作用。线性造型语言在中国传统雕塑的大量运用,无不表现了其内在气质及审美特征。

传统雕塑其内在的审美价值,值得我们去仔细地品位与研究,他承载的不仅是外在形态的特征和形式,他更寄予着民族的精神和内在艺术审美特征。《行吟》试图结合传统雕塑语境,结合传统雕塑的审美价值,将当代的雕塑语言有机结合,阐述线性语言之于传统雕塑和当代人文的背景中,放大传统雕塑语言在线性塑造,延伸《行吟》的内在审美语意。《行吟》具体将浮雕与圆雕的形式语言有机结合,将线性元素通过多种形式形成对立与统一,将线的形式有意的结合书画的线性特征,试图在梳理中国传统雕塑对线性造型语言的思考中,进一步寻找对线性造型理解和挖掘,结合当代人文语意,将独具中国文化传统内在的精神气质,通过雕塑《行吟》的表达,得以传达和展现。

参考文献:

[1]梁思成著.中国雕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6第一版.

[2]李旭.线——中国抽象的基本语言[J].当代艺术,2007(5):102-103.

[3]沈宝基译,【法】葛赛尔记录.罗丹艺术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第一版.

[4]徐復观著.中国艺术精神[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第四版.

[5]孙振华.雕塑空间[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推荐访问: 传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