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基于校本的“新能仁教育”研究

基于校本的“新能仁教育”研究

时间:2022-03-02 00:11:06 浏览次数:

摘要:海门市第一实验小学基于母体海门市实验小学的“能仁教育”,提出了“新能仁教育”,在回溯中梳理了研究的脉络,在思考中制定了研究路线,并开展了环境建设、教师发展、学生培塑、课堂建构、管理实践等系统的行动研究。

关键词:“新能仁教育”;校本研究;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2B-0041-03

海门市第一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本校”)是依托百年名校海门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老校”)创办的新学校,它位于新城区,于2016年9月正式招生。对于一所新校而言,能拥有一流的办学品质并迅速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家长和社会的共同期盼,也是学校面临的最大挑战。与其他新校不同,本校与老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属于一个教育管理集团,老校为总校,本校为分校,往来甚密;本校的骨干教师大多来自老校,与老校教师经受过相同的学校文化的熏陶,经常进行密切的教育教学研讨;本校教育管理者也来自老校,教育理念与老校一脉相承。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试图从老校的历史中找寻适合本校发展的文化因子,并迁移、凝练成为本校的核心理念。

一、回溯:寻找源头,梳理研究脉络

老校的前身为1906年创办的“能仁学堂”。“能”是指有知识有能力,“仁”是指有仁爱之心,“能”“仁”是理想人格的两大属性。百年来,实小人在“能仁”二字的指引下,形成了“求实”的校风,“严谨、创新”的教风,“广积、多思、好问、善用”的学风,“能追无尽景”的学校精神。“能仁致远”是老校的核心价值观,“能”“仁”一体,已经成为老校师生共同的目标追求和行为方式。

作为新校,我们将“能仁”教育哲学的精华作为“根”抓紧抓牢,不断从中汲取养料。同时,我们也在创新,打造属于本校的“新能仁教育”品牌。何为“新能仁”?我们在回溯中思考,找到了校本化的理解:“新能仁教育”是一种传承与创新,传承在于指向“能仁教育”品牌的继续光大,创新在于本校教育内涵、学校特质的生发。“新能仁教育”有自己新内涵——“新能”包括“慧动、慧玩、慧思、慧伴”,“新仁”包括“乐群、乐助、乐谅、乐担”。“新能仁教育”积累新的办学经验,促进本校师生成为新时代的“新教师”“新学生”,实现全面而和谐的新发展。“新能仁教育”还是对自我新的提醒:“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守正而出新”,回归教育的本原,不急不躁,踏实前行。

作为一种校本教育哲学,“新能仁教育”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内在的关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新能仁”是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述:“仁”意指“必备品格”,“能”体现“关键能力”。“能”“仁”是当下教育所应培养的学生素质,也是教育所应追求的品质。

有了对“新能仁教育”内涵的解读,研究的脉络逐渐清晰。本校紧紧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研究,即:“新能仁教育”可以从哪里起步?“新能仁教育”具体如何开展?“新能仁教育”的发展应通往何方?

二、思考:确定目标,确定研究路线

1.“新能仁教育”研究的目标

“新能仁教育”研究的目标主要包括:提炼“新能仁教育”的核心理念,让其深入人心,成为学校文化人格的主要特征,促进学习与生活于学校的每一个人全面发展;建立和完善“新能仁教育”的基本框架,建构以“新能仁”为核心的校本课程,探索“新能仁课堂”特质,促进教学的深度变革;推动学校“新能仁”文化的深度建构,彰显学校特色,促进可持续发展;探索优秀学校文化迁移的规律,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提供路径。

2.“新能仁教育”研究的路线

“新能仁教育”研究关注学校文化的传承、迁移、创新和发展。首先,对老校“能仁文化”的精华进行学习和提炼,特别是聚焦相关的历史文献、理论成果、实践案例等。提炼的“新能仁文化”要与核心素养的内涵高度吻合,要与“立德树人”的目标保持一致,是两者“落地生根”式的校本表达。其次,把文化建设和教育行动紧密联系起来,让学校文化从表层走向深层。“新能仁教育”研究强化学校师生“能仁”人格培塑,着力“果仁课程”建设,探索“新能仁课堂”变革行动。最后,在“新能仁教育”案例研究中不断总结研究的经验,调整研究的步伐,提升研究的实效。

3.“新能仁教育”研究的原则

一是传承性。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值得被发扬光大的,“新能仁教育”是在“能仁教育”的根基上生发出来的,是原有经验的传承与创新。它不需推翻原有的成熟经验,只需面对新学校、新教师、新学生做一些新改变。

二是人文性。“新能仁教育”的提出使学校教育回归儿童立场,回归人本身。它既重视提高人的能力,更关注培养人的品性;强调“仁”为主,“能”为辅,“仁”和“能”就像事物的正反两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是校本性。“新能仁教育”的实践研究需全体师生共同设计、共同推进,从而将“新能仁”内化为全体师生认同的共同价值取向,从而全面提升学校育人质量,改善师生生存状态,促进学校特色可持续发展,打造学校品牌。

三、实践:构筑理想,开展行动研究

1.“新能仁环境”建设行动研究

本校不仅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更以“能仁”为核心要素,建设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环境文化,让学校的每一处环境,都蕴藏“新能仁教育”的因子,传递“新能仁教育”的意蕴,表达“新能仁教育”的精神和理念,行“不言之教”。以“能”“仁”二字互嵌而成的校徽在学校中心位置矗立,学校核心理念“能行近仁”在能仁小广场彰显,以“果香园”“牧歌园”“节气园”“童话园”“趣玩园”构成的休闲娱乐环境适意且充满童趣,由“能仁明星秀”“学科文化墙”“科技历史廊”“艺术鉴赏区”构成的学校廊文化内容丰富;面向中庭的墙面(一楼到四楼)以树为主题,分别展现“果仁”发芽生长后的根、茎、叶、果,配合底樓的文明习惯评比栏,象征学生的“品行”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2.“新能仁教师”发展行动研究

“新能仁教育”对教师的“能”与“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善于启智,真心育德,更要学会将二者融为一体,在实践中感悟“新能仁文化”的价值。面对本校青年教师居多(全校教师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现状,我们将30周岁以下的教师集中在一起,成立种子教师成长营,定期进行培训。案例赏析、写作指导、教学设计、基本功训练、对话艺术、课题研讨……种子教师依靠这个平台成长起来了,找到了精神家园。青年教师纷纷参加集团每月会课活动,部分工作三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参加海门市教育局组织的语文、数学、品德、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的基本功比赛均获一等奖。短短两年时间,已经有多名青年教师成长为市教坛新秀。

3.“新能仁学生”培塑行动研究

学校以“十个学会”“主题探究”为载体,锻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技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形成。以“果仁六艺”“小果仁在行动”为抓手,培养学生学会为自己负责、为他人负责、为社会负责,成为具有责任感的小公民。我们制订了“新能仁学生”的标准——“知仁至真”:乐学、勤思、善积;“思仁至善”:自珍、乐担、爱国;“弘仁至美”:运动、审美;“能仁至远”:实践、创新、视野。

4.“新能仁课堂”建构行动研究

我们深入研究“新能仁课堂”,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营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在实践探索中打造活力课堂。通过即时教研、课堂过关、推门听课、“每周一課”等措施促使“新能仁课堂”的理念成为每个教师的文化自觉。我们提出了“新能仁课堂”的教学要求——课堂要有一个问题情境: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兴趣,投入学习;有一次探究活动:组织探究,展开过程,深入思考,亲历知识;有一次运用体验:回归生活,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再次出发。我们提出明确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必须从新课程理念出发,从“仁师”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课堂,努力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使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育结果都合乎“仁人”的要求,让我们的课堂生活充满“能”“仁”的魅力[2]。

5.“新能仁管理”实践行动研究

我们把“新能仁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主要方式,从师生的需求出发,引导师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进师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设立“校长信箱”,开展教师“任一天校长”、学生“当一天老师”、校长“做一天学生”活动,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不断联系、彼此互动。在学生管理方面,建立“五好学生”评价体系,通过“文明”“智慧”“艺术”“运动”“实践”五星评比,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在教师管理方面,评选“能仁管理者”“能仁教师”“能仁师徒”等,让学校里的“能者”“仁者”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评选优秀年级组、优秀教研组、优秀社团,让优秀的团队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风采廊”“能仁好少年廊”“笑脸墙”等平台宣传榜样,增添校园活力,激励师生成长。我们心怀善意去理解教师、理解学生,开展“我与第一实小的故事”“感动第一实小”“我爱我家”等活动,不断传递彼此间的真情。这样的管理无论是目标还是过程都是“仁”的,都能激活师生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满足师生的自尊和自我价值实现需要,让师生体验到成长的幸福与自由。

在“新能仁教育”研究之路上,我们清晰地感受到“能”“仁”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师生拥有不断生长的道德和带着走的能力”[3]成为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成功将老校的“能仁教育”嫁接到了本校,找到了文化传承的路径,完善了“新能仁教育”研究的体系;创造性地提出“果仁文化”理念,站准、站稳了“儿童教育”立场,打造了“新能仁教育”的名片。随着学校生源的急速扩张,教师队伍的逐步稳定,学校管理的日渐成熟,“新能仁教育”研究将渐次铺开,日益深入。“新能仁教育”研究,我们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陈东永,李红鸣,郭子其.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学校课程实践——成都树德中学卓越人生课程体系的构建[C]//第五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2015.

[2]陆平.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初探——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8(02):28-30.

[3]卞惠石.理想课堂的校本行动[J].教育,2017(1-2):114-124.

责任编辑:杨孝如

推荐访问: 校本 研究 教育 新能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