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活动总结 > 主体参与式德育活动研究

主体参与式德育活动研究

时间:2022-05-14 16:30:07 浏览次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在于能让学生实行自我教育。”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逢迎或违心屈从。”我国德育专家汪广仁教授1998年在全国第一个提出建立“四位一体”德育网络的观点。他认为:“我们既要注重教育自身的研究,又要与社会相关部门、家长联手研究德育工作,更要相信我们学生的自制意识、自制精神与自制能力,把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四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学校德育管理活动是在“人——人”系统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而进行的。在德育中,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客体,又是思想品德形成的主体,德育的任务就是把社会意识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等都是毋庸置疑的。是否能调动学生参与德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以能动的姿态参与德育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工作中,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感到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开展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活动的“威慑力”。比如上课的讨论,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学生做错事后让学生与学生谈话就有很好的效果。因为学生找学生谈话,相似的年龄,共同的经历,发生了奇妙地同伴效应,学生很快地能接受。我们要做的德育工作就是去发现学生,发动学生,把智慧贡献给大家,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付出,收获成功后被欣赏被尊重的喜悦,最终实现学习自觉、行为自律、道德自悟。把学生看作资源,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的资源贡献给学校,让学生主体参与管理,这正是汪广仁教授“四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的有效体现。

一、主体参与式德育活动开展的基本条件

主体参与式德育活动的开展,必须要建立在一定条件的基础上。

1、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育者只有考虑受教育者的权利、情感需求,教育者的高尚动机才会“内化”到学生心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是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主体意识的人,体现着新时代思想的特点。德育工作要取得成效,必须以人为本,把为学生服务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要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进行平等谈话和情感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需求,从学生角度、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让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德育工作,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实现个性的良性发展。学校只有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人人都是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德育工作才能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根本转变。同时要建立各种自律组织,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让自律行为成为每个学生提高个体修养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才能使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中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与能力的不断提高。

2、建立和谐、宽松、民主的德育情境。

良好的德育情境是产生良好德育情感的必要条件。有了良好的德育情感,道德认识才有可能转化为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

(1)建立和谐民主的校园环境。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教室环境的建设,必须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出发来设计。作为一所学校,其主人应是学生,因此让学生主动参与环境的建设,如教室的布置、学校宣传栏的布置、校广播站、校标的设计、校风、班风的规定等,都可放手让学生去做,使学生感受到在校园里,他们是主人,处处都有他们的“杰作”。和谐民主的校园环境的建立,也更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道德得到锤炼。

当然,和谐民主的德育环境最主要还是来自于师生间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学生自主教育的必要条件。

(2)建立理解、信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在与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亲情与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就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才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师生之间长年累月相处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隐性课程。教师应从传统的由教育的主宰者、操纵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励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能动的实践者。只有双方进行真正的角色转变,德育才能实现根本性的转变。

实现角色转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汪广仁说:“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教师对学生的“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上。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尤其要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接近那些后进生。二是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上,即对学生思想、行为和学业诸方面提出建议和规范。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关系。

二、主体参与式德育实践活动内容

德育活动内容必须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成为活动设计的主人、参与的主人,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1、德育内容贴近实际,从“大事”走向“小事” 。

主体参与式德育实践,最重要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内容选择上,处理好“远与近”、“大与小”的关系。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人总是一个立体的人。一个人的道德形象,是由一连串具体的小事情构成的。雷锋,这个被誉为时代精神化身的道德典范,他活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就是无私地为灾区人民捐款,就是为人民做好事不留名,就是冬夜里为战友缝补棉衣,就是风雨中护送不相识的大嫂回家……越是伟大人物,他的道德修养中,越会包含许多对平凡小事的道德选择。人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道德选择,构成他们伟大的人生。有些学生对学校的校规及班规明显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其实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学校规章制度的重要性,由学生自己制定《班规》,实效性会明显增强。对于青年学生,则应该在德育中做到从大事着眼,从小事着手。既要突出主导性内容,实事求是地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也要抓紧基础性文明道德修养,就连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等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不能放松。因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道德教育的成败,往往是系于许多小事上的“一念之差”。

2、德育内容突出实践性。教育者要始终把学生看作是教育过程的主体。要使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应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来展开讨论,隐化教育痕迹。以学生活动为落脚点,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将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任务分解,每个小组完成一定的工作,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自主学习,课上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学生当作活动的选择、决策、行动的主体和责任主体来对待,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践中来。如组织学生开展他们喜欢的活动,如“校园快乐女声”、“校园舞星”、“演讲”等活动,让他们在乐于参加的活动中成长,在快乐的活动中达到内省。如果活动没有学生的自觉自愿与参与,而是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样的活动既无智慧力量的发掘,也无情感的真诚投入,也就不可能对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我们要把丰富的、生动的社会生活纳入我们的教育视野中,让学生做德育活动设计的主人,在学生亲身接触生活实际的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领悟人生。

在主体参与式道德活动中,学生是主人或主体,是真正的“参与者”和“当事人”,不是“客体”和“旁观者”。学生参与这些活动为他们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培养了学生乐观、自信的态度,文明大方的举止,善于沟通的能力,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从老师布置任务学生被动完成任务变成了学生主动完成并期望得到老师的评价认可。化对立为统一,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的越来越活,越来越好。

(作者邮编:550001;详细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水口寺中天世纪新城四组团B2栋2单元4楼2号贵州省经济学校;联系电话:13078588045;信箱:549120823@qq.com)

推荐访问: 德育 主体 参与 活动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