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关于加快秦皇岛市现代渔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秦皇岛市现代渔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19 13:30:06 浏览次数:

秦皇岛市海岸线全长162.7 km,捕捞作业渔场1万hm2,15 m等深线内浅海增养殖面积5.33万hm2,20 m等深线内20.67万hm2,滩涂0.5万hm2,全市淡水养殖面积0.5万hm2,是全省现代生态渔业大市。辽阔的海域、丰富的滩涂资源、良好的自然条件,为秦皇岛市发展海水养殖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为切实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渔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全市现代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市农业局组织人员对全市现代渔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座谈、听取汇报、实地查看等形式,详细分析了秦皇岛市现代渔业发展現状和存在问题,并结合外地经验,提出了发展秦皇岛市现代渔业的对策和建议。

1 秦皇岛市现代渔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秦皇岛市按照“以水养渔、以渔护水”的生态发展理念,不断加大投入,在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强化水产品质量监管、加大渔业执法力度、完善渔业管理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全市渔业经济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3年全市水产品产量36万吨,其中海水养殖31.5万吨,海洋捕捞2.86万吨,淡水养殖0.64万吨。全市水产品加工量5万吨,出口量3万吨,创汇1.5亿美元,渔业总产值19亿元。秦皇岛市渔业在产量、产值上名列全省第二,加工出口创汇名列全省第一。目前,秦皇岛市的水产养殖加工业已成为沿海县区的支柱产业和渔民的致富产业。秦皇岛市渔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水产养殖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针对养殖品种结构单一、规模超出养殖容量等问题,秦皇岛市科学规划区域布局,调整浅海养殖结构,大力推广无公害、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和立体养殖模式,保持了浅海、滩涂养殖的协调发展,养殖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模式、养殖品种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市浅海标准化养殖推广规模达到了4.47万hm2,扇贝养殖已成为秦皇岛市海水养殖的主导产业,秦皇岛是河北省规模最大的扇贝养殖基地,养殖规模位居全国第一,被农业部列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滩涂池塘生态养殖面积0.47万hm2,其中河豚鱼及对虾养殖面积933.3 hm2,池塘海参养殖面积0.24万hm2,产值达2.5亿元。全市设施渔业已发展到209万m2水体,主要以海水工厂化养殖及苗种繁育为主,主要养殖牙鲆、大菱鲆、海参、菊黄东方豚等品种,实现了全年生产均衡上市,提高了养殖效益。底播增殖达到0.93万hm2,贝藻轮养发展到533.3 hm2,浅海养殖逐渐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渔业转变。全市淡水养殖面积0.5万hm2,以净化水质的滤食性鱼类为主要养殖品种,既增殖了渔业资源,又改善了水质。渔业发展方式加快向环境友好型转变。

1.2 渔业捕捞能力明显增强

海洋捕捞业将逐步向外海、远洋方向拓展。全市现有捕捞渔船1 874艘(内陆捕捞72艘),主要捕捞品种为鳀鱼、小黄鱼、鲅鱼、虾、蟹、贝类、章鱼等,产量3万吨,产值1 749万元。养殖机动渔船2 730艘(淡水养殖机动渔船23艘)。捕捞渔船逐步向大马力、钢质化方向发展,2013年建造300 kW以上钢质船8艘,改造后的钢制船配备了先进的助渔、导航、通讯设施,渔船竞争力不断增强,可以到莱州湾,辽东湾和黄海作业。

1.3 水产加工能力明显提升

水产加工、流通业的发展,有力地提高了全市渔业的经济综合效益。目前全市拥有水产加工企业48家,主要分布在昌黎县、抚宁县、海港区和山海关区,秦皇岛市的扇贝加工已成为河北省水产品加工优势品种。水产品加工工艺和加工水平逐年提高,精深加工比列逐年增加,水产品加工已经成为全市渔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全市涌现了海东青、禄权水产、海洋牧场等一批初具规模的水产加工企业,加工产品畅销国内30多个省市,出口水产品主要销往韩国、日本等地。2013年全市年加工水产品能力3.9万吨,实际水产品加工总量5万吨,出口量3万吨,创汇1.5亿美元。

1.4 休闲渔业发展初见成效

充分发挥滨海、生态、休闲优势,重点打造集养殖生产、旅游观光、垂钓娱乐、休闲度假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园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丰富全市旅游资源。几年来,全市共投入近30亿元建设休闲渔业园区16个。目前,休闲渔业园区年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年总收入4.5亿元以上。秦皇岛海洋牧场、冀弘水产等两家企业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五星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秦皇岛市休闲渔业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1.5 水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全面实施浅海生态修复行动,投资2亿多元,建设海洋牧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北戴河、山海关以及昌黎海域建设人工鱼礁群0.47万hm2,投放各类礁体200万空方。在北戴河海域建设了全省首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营造了166.7 hm2的鱼礁群,保护和增殖了秦皇岛市海域重要的水产种质资源。实施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投放人工鱼礁20万空方,投放各类水产苗种1亿尾(只),改造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3万m2。通过综合整治,减少养殖废水排放1 000万吨,减少残饵和粪便排放500万吨,赤潮的发生率降低70%,海水质量达到国家二类水质标准以上。大力开展渔业增殖放流。2005年国家开始启动渔业增殖放流行动。截止到目前,秦皇岛市共争取国家和省、市资金4 000余万元,吸引社会资金2 000余万元,在全市重点海域、水系累计投放中国对虾、梭子蟹和各种鱼类苗种100亿放流单位,涵养了渔业资源,修复了海洋生态,秦皇岛市近海海域及重点水系的水生生物资源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加,海洋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投入产出比达1∶15以上。

2 制约现代渔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2.1 渔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近几年,秦皇岛沿海县区,特别是北戴河新区成立后,重新定位为高端旅游、现代服务业、生态绿色示范区,按新区规划,原昌黎和抚宁的滩涂池塘养殖和浅海扇贝养殖将大部分退出。而这些养殖区域正是秦皇岛市扇贝主产区和水产特色养殖区,也是秦皇岛水产业的支柱和品牌。今后秦皇岛市渔业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小,渔业给其他产业发展让路。

2.2 养殖证发放不规范

除抚宁县外,养殖证经县区政府正式批准的发证效率低,并且养殖渔民只有极少数持有规范的养殖证,大多数渔民手中没有养殖证。养殖证制度已推行多年,但推行进度非常缓慢,其主要原因是,多数县区考虑到养殖的海域或陆地设施一旦被开发利用或其他原因取缔养殖,如果核发了养殖证,取得合法养殖资格,将大大提高开发成本,因此,多数县区严格限制养殖证的发放。

2.3 渔业生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工业的发展,港口工程建设项目改变了鱼类赖以栖息的生存环境;工业生活污水的排放、港口船舶的溢油现象使部分宜渔水域受到污染,赤潮现象频繁发生,鱼类生存环境破坏严重。加之捕捞强度仍然过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滞后,地方优势品种的幼、稚、仔苗的繁殖率及成活率低,渔业资源恢复缓慢。虽然近年来加大了资源保护力度,采取措施控制捕捞强度,开展了渔业增殖放流,但渔业资源衰减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渔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仍然很大。

2.4 渔业基础设施和支撑保障能力建设滞后

由于投入条件限制,大部分渔港配套设施不足、老化失修、安全隐患多、避风能力不足;渔业航标设备老化、设备更新滞后、渔业抢险装备严重不足等等,造成渔业安全生产隐患依然比较突出。

2.5 渔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

养殖、捕捞和水产品加工装备与先进地区比普遍档次较低。全市80%以上的捕捞渔船在沿岸作业(不超过20海里),对沿岸的渔业资源压力非常大;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水产品的加工还是以粗加工为主,水产品的品牌效应不明显,没有形成规模的拳头产品,辐射带动能力弱。特别是由于受国际金融风暴影响,水产品出口萎缩,一些指标出现回落。

2.6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依然艰巨

由于资金经费不足等问题,市、县两级水产主管部门都缺乏必要的监测和检测手段,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与监测手段滞后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3 加快现代渔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3.1 继续抓好北戴河海域浅海养殖污染治理项目

按照省、市发改委关于继续推进北戴河及相邻地区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积极上报和实施综合整治后续的生态修复和保障能力提升工程项目。以北戴河及相邻海域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借助服务暑期的黄金时期,包装、储备和上報一批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争取资金,增加全市生态、休闲渔业发展后劲,促进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

3.2 实施优势主导产业培育行动,增强发展特色

一是加快发展特色海水养殖。按照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的要求,扩大对虾、贝类、海参、河鲀、比目鱼类和梭子蟹等优势主导产业规模,扶持特色品牌发展。大力发展深水网箱养殖,确保暑期优质水产品供应。二是大力发展远海远洋捕捞。支持建造大马力钢质渔船,引导大型渔船编队和远洋渔业企业扩大远海、远洋作业。三是推进产业化经营。通过建设加工园区、贷款贴息等措施,支持贝类、对虾、河鲀加工龙头企业改造升级;扶持渔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四是拓展滨海游钓垂钓业。依托滨海旅游资源,挖掘渔业文化内涵,吸引旅游消费,加快发展休闲渔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3 实施渔业资源环境养护行动,促进可持续发展

严格执行渔船“双控”、建造审批、捕捞许可制度,控制海洋捕捞强度。坚持和完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坚决取缔禁用渔具和捕捞方法,严厉打击使用“绝户网”等捕捞违法行为,维护渔业正常生产秩序。加大渔业资源养护力度,继续扩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面积。持续开展大规模增殖放流活动,每年增殖各类海洋经济生物苗种20亿单位以上,促进资源恢复,保持自然海域生态平衡。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完善市、县二级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进行常态化监测。对涉海工程建设审批、环境评价等严格把关,严格执行渔业资源生态补偿先行赔付机制。制定海域环境修复方案,建立环境监测点,营造3 300 hm2以人工藻场为主的净水复合生态系。在沿海各县(区)建设集中连片的大规模贝类生态养殖环境调控区。

3.4 实施渔业基础设施改造行动,提高生产安全水平

加大渔业养殖基础设施改造。按照 “统一规划、分类指导、渔民自愿、政府扶持”的办法,分期分批对0.5万hm2海水池塘、200万m2工厂化车间进行标准化改造。本着安全、环保、经济、节能、舒适的原则,优化设计适合秦皇岛市实际的标准化渔船船型,对全市1 800多艘海洋捕捞渔船进行标准化改造。强化渔船检验和定点拆解制度,淘汰落后渔船。鼓励渔民建造玻璃钢休闲渔船、更新改造新能源(LNG)渔船等各类标准化渔船,引导渔民逐步淘汰小型木质渔船,发展新型节能渔船。继续支持远海远洋渔船建造,配备先进适用的渔业机械和助渔导航设备,培育一批现代化渔业船队,全面提升远海、远洋渔业装备水平。重点加强渔港防波堤、护岸、码头和渔政执法设施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同步配套港区渔需物资供应、船舶维修、海水产品加工、市场等经营性服务设施。加强各级海洋渔业安全救助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不断扩大渔船渔港监控救助信息系统(AIS/北斗等)覆盖范围,提高海洋捕捞业安全生产水平。

3.5 实施支撑服务体系健全行动,提升发展保障能力

构建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渔业科技投入,整合科技力量,围绕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大技术,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创建5个产学研一体化现代渔业发展园区。完善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对虾白斑病、鱼类腹水病等重大海水养殖病害的测报预警和有效监控,有效控制疫病蔓延。健全水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管体系。加强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建设,强化市、沿海县两级农产品综合质检站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功能。逐步实行产地准出制度,依法实现全程质量控制和追踪追溯。强化渔业灾害风险互助保障体系。不断创新渔业保险方式,拓宽渔业保险范围,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支持发展渔业互助保险,大力推进政策性渔业互助保险体系建设,加大各级财政对渔业互助保险的保费补贴力度,探索和开展渔业养殖、捕捞渔民人身意外伤害、等险种,建立健全秦皇岛市海洋渔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4 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几点建议

4.1 加大渔业基础设施投入,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建议市政府,加大对渔业基础设施配套、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开发、渔业新兴产业投资建设力度。同时加大执法装备、经费投入,保障渔政船、港监艇以及必要的交通、通讯设备运转,进一步增强执法能力。加强水产品检测队伍建设,提升水产品检测能力,构建水产品质量监测网络,加强水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确保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

4.2 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强化资金保障

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现代渔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将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向海洋渔业倾斜。同时在向用海单位征收海域使用金的基础上,拿出适当份额反哺水域生态环境养护工作和资源修复活动,建议设立海域生态保护专项基金。另一方面,在争取国家及省财政支持的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模式,大力加强项目建设,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进一步开拓社会投资领域,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海洋牧场建设、人工鱼礁投放及增殖放流等海洋渔业建设,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投入和发展机制,鼓励社会、工商资本参与渔业经济开发,逐步扩大渔业发展的资金总量。

4.3 加强渔业品牌建设,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

建议市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扶持水产加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建设水产加工园区,通过水产品加工业集中连片开发,发挥集聚效应,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高综合加工能力,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加强渔业品牌建设,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培育创建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优质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加强海产品冷链物流和批发市场建设,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连锁、直营、电子商务等方式,提高流通效率。

(收稿日期:2017-05-24)

推荐访问: 秦皇岛市 渔业 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