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辽宁城乡旅游一体化研究

辽宁城乡旅游一体化研究

时间:2022-05-12 19:45:03 浏览次数:

摘要: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城乡旅游一体化是大势所趋。辽宁城乡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应引入“椭圆理论”,城乡一体化地区可以理解为一个具有“城市”和“乡村”两个焦点的大椭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椭圆模式”城乡旅游目的地,依据“椭圆理论”的焦点等效,各点聚合,整体扩张、演化等定律,将辽宁地区城乡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归纳为:规划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三种模式。

关键词:城乡旅游;一体化;椭圆模式;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2-0041-02

一、城乡旅游一体化相关理论概述

城市旅游是指以现代化的城市为旅游目的地,以该城市的各种设施为依托,以该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及周到的服务为吸引要素而发展起来的旅游活动,一般包括游览市容、市貌与特色景观等活动,进行商业、购物、娱乐活动等。城市旅游的特性:城市旅游吸引系统的整体性;城市旅游产品的多元性;城市旅游的统一性。[1]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林刚和石培基通过对当代比较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概念进行定量分析,归纳出乡村旅游概念框架所包含的6个标准,即界定乡村旅游的6个标准:乡村地域为依托、乡村田园风情为吸引、农业生产活动为吸引、民俗文化为吸引、农家生活体验为吸引、休闲观光游览度假活动。李立华和何景明在对国内和国外有关方面的学者提出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定义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后,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2]

通过分析城市旅游、乡村旅游和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后,可以这样理解城乡旅游一体化的概念:即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城市与乡村各自为对方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并能以一个整体组合构成该空间范围外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在该空间范围内打破各种规章制度和体制的束缚,消除各种隐性的障碍,使得旅游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要素,能够以合理、有序、通畅、自由方式进行流通和配置,使得城市型旅游产业与乡村型旅游产业共生,进而推动城市与乡村旅游一体化快速发展。

城乡旅游的一体化在于城市旅游业与乡村旅游业双方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实现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同时又以乡村补给城市,互相合作,互相互补,共同发展,实现旅游资源的整合。[3]2007年中国旅游宣传主题是“中国和谐城乡游”,城市和乡村依托各自旅游资源优势,做到共享资源、互补优势、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并对城市和乡村的旅游资源与产品进行整合、创新和发掘。加强城乡联系,使各自成为双方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客源互流,做到1+1>2的效应,实现城乡旅游一体化的良性发展。

二、辽宁城乡旅游一体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成绩

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辽宁省城乡道路客运网络一体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基本解决了城市公共交通、城际客运、农村客运发展不平衡,网络不协调,衔接不顺畅,政策不配套等难题,为发展城乡旅游一体化提供了重要的交通保障。目前,辽宁省已开通农村客运线路三千六百多条、车辆8478台,通达11885个行政村,2009年10月辽宁率先实现了全省行政村通油路的同时,客车也通到了所有行政村,率先在全国实现100%行政村通客车。为适应经济快速增长、城乡联系紧密、百姓大量出行的需求,辽宁省交通部门统一布局、统一协调。从降低城乡居民出行成本、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居民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出发,全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步伐。2012年来,加大农村客运向自然村屯延伸工作,全年新增通客车自然村屯1784个,自然村屯的通客车率达到82.7%。北镇、台安、绥中、喀左、辽阳县、金州等地城乡公交化改造成效显著,道路运输已成为支撑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

辽宁省山河秀丽、自然景观优美,历史遗迹众多、文化积淀丰厚,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辽宁省又是44个少数民族聚集区和满清发源地,众多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其生存的地理环境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如辽代文化、三燕文化、满清文化等,民族风情各异精彩。优越的乡村旅游资源和人文文化资源,为发展农业科技观光、农业采摘、水上垂钓、民俗文化体验等乡村旅游等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城乡旅游资源丰富,大连、丹东、营口、锦州、葫芦岛和兴城等海滨城市秀美多姿,金石滩、千山、凤凰山和鸭绿江等风景名胜远近驰名。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9处。

(二)存在问题

城市旅游发展中很容易忽视了乡村旅游市场,建设的旅游项目、旅游设施主要针对外地游客,缺少具有针对乡村居民的旅游项目旅游设施。以沈阳住宿设施来讲,目前沈阳有星级酒店宾馆106家,可这些高档的住宿设施不符合大多数当地农民的消费水平。这样酒店建设布局很容易导致出现这样一个怪圈,高星级饭店很多情况下达不到满意的出租率,而农民到城市也很难找到合适的住宿设施,虽然有一部分小型的招待所价格便宜,但环境、卫生特别差,相对也不太安全。[4]据有关调查数据,目前农民进城主要目的是务工、探亲访友或购买一些生活用品,以旅游为目的的乡村居民较少,城乡旅游流不对称。

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是制约游客数量多少的瓶颈之一。还有很多乡村旅游景区(点)没有直达的公交车,既使有路况也较差,严重影响了游客的进人。景区内的各类旅游设施,如酒店、娱乐设施、景区内的游览步道、旅游商店等不完善。另外,景区的供水、供电等方面也存在问题,这些给游客的旅游消费带来了诸多的不便,降低了游客的游兴。此外,由于辽宁旅游业起步较晚,产业的落后导致人才需求的落后,加之长期受传统工业思想的影响,目前辽宁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存在总量不足、素质较低、分布不合理、急需人才不足等问题。一方面,辽宁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普遍不高,多为“半路出家”,边干边学边悟。一些旅游从业人员行业素质较差,服务意识淡薄。在旅游服务中,经营管理不规范,服务工作不到位,欺客、诈客、强买强卖,引起游客不满而投诉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辽宁旅游业的声誉和形象,不利于辽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业高层次管理和营销人才培养进展不快,人才多集中在导游专业上。高水平的、有相应专业水准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旅游产品规划设计人员、市场营销人员、旅游网络信息管理人员、外语人员以及高素质导游人员仍普遍缺乏,与当前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企业规模日趋扩大、经营范围多元化、旅游新形式层出不穷的形势形成极大的反差。旅游业属于服务型行业,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成为竞争制胜的关键因素。

三、基于“椭圆理论”的辽宁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构建

(一)“椭圆模式”解析

椭圆是一个具有两个焦点的统一体,这一几何基本现象被纳入哲学范畴研究,有学者据此提出了“椭圆哲学”:即任何事情都有两个中心,只有使二者处于紧张而平衡的状态时,事情才能顺利进行;其精髓是无论何时都要使事物的两个处于紧张状态的中心保持平衡。

国内已有不少学者提出椭圆理论,但是对其进行系统提出和应用研究的代表是李后强,2008年李后强依据“椭圆模型的哲学基础是对立统一规律,其经济学依据是市场统一论”,提出了成渝经济区建设的“双核椭圆”构想,首次尝试用椭圆的双中心平面图来形象地描述成渝经济的空间分布特征,把成渝整个经济区看做一个大的椭圆,而成都和重庆为椭圆里的焦点,德阳、绵阳、南充等二级城市和其他区县为椭圆里普通的点。[5]同时,提出了“双核城市群的椭圆定律”,即等效定律、聚合定律、有限定律、三维定律、扩张定律和演化定律“六大定律”,并结合“六大定律”,对成渝经济区建设进行了思考。

(二)“椭圆模式”城乡旅游目的地的构建

构建“城乡旅游目的地”的目的就是改变城市和乡村各自为中心、相互隔离和独立的旅游发展状态避免用一个中心来屏蔽或者取代另外一个中心,而是要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两个同时存在的中心,并统一到一个整体之中,形成相互协作、共生共存的整体,这正好与椭圆的形态相似。

鉴于此,本文在己有的“椭圆理论”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把“椭圆理论”引入城乡旅游一体化研究中,构建“椭圆模式”城乡旅游目的地。

因此,可以这样理解:在辽宁地区现已具备比较完善城乡交通网络和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辽宁地区城乡旅游目的地的构建就如一个大的椭圆(如图所示),区域内的城市和乡村为椭圆里的焦点,城乡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特色城镇等旅游吸引物为椭圆里离散的点,城乡快速通道则为椭圆两焦点的距离,客源市场(旅游者)则为椭圆曲线上运动的点,并构成完整的椭圆曲线。整个椭圆区域在焦点等效,各点聚合,整体扩张、演化等定律作用的相互影响下,发挥出最大化效应,从而实现辽宁地区城乡旅游的整体快速推进。

(三)“椭圆模式”城乡旅游目的地的特征

“椭圆模式”城乡旅游目的地的模式特征主要是通过“椭圆理论”所蕴含的六大定律来体现的。

一是等效定律,椭圆的焦距之和为定值,也就是说两焦点对椭圆区域内及椭圆曲线上的每个点的影响在总体上是相同的。二是聚合定律,通过一个焦点的光线经椭圆曲线反射后,必然聚合到另一个焦点。由此看来椭圆能将一束光反复反射,同时反复经过两个焦点,这样就使两焦点联系越紧密,所辐射和传达的范围也越广阔。三是有限定律,椭圆不同于抛物线或双曲线,是一个有限的概念,其面积恒定在长短轴垂线所围成的矩形范围内。四是三维定律,平面的椭圆如果通过旋转便是一个立体的椭圆球,相关要素由点到线到面再到体,将在更加广阔和多元的空间内形成立体互动。五是扩张定律,椭圆的长半轴不变时,两焦点的焦距越小,则短半轴越长,椭圆张力增大,辐射面积向外膨胀。六是演化定律,椭圆的长轴(A)和短轴(B)是时间的函数A⑴、B⑴,坐标X、Y也是时间函数X(t)、Y(t),所以在不同的时间点,长轴(A)、短轴(B),以及坐标X、Y的取值是不一样。也就是说椭圆的形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相应的演化。[6]

(四)辽宁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

在“椭圆模式”城乡旅游目的地的六大椭圆定律的共同作用下,辽宁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可以归纳为规划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发展模式。

一是基于规划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主要是受“椭圆模型”的等效、有限、三维、演化定律的共同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全域化”的城乡旅游发展规划,把辽宁地区的城市和乡村看作一个统一体进行统一规划,整合城乡旅游资源,对城乡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提供统一的规划支撑和保障,进而从机制上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实现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

二是基于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主要受“椭圆模型”的等效、聚合、三维、演化等定律的共同作用。实现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载体是丰富的城乡旅游产品体系,以及相配套的旅游业态。因此,根据辽宁地区城乡客源市场特点,合理协调城乡旅游产业布局发展;通过建设城乡便捷通道,缩短城乡旅游市场“距离”,建立旅游产业发展的绿色通道;发挥城乡不同的旅游区位、资源优势,差异化的旅游业态,这些都将有利于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实现。

三是基于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提出此种发展模式主要受到 “椭圆模型”的等效、聚合、有限、扩张等定律的共同影响。辽宁地区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旅游破解“城乡二元制”问题,所以城乡主体中特别是乡村的利益必须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实现城乡旅游市场一体化,通过协调市场主体利益共享,合理分配城乡客源市场,维护城乡旅游市场持续等手段和途径,将有利于城乡旅游产业格局的快速形成和良性发展,推动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实现。

上述三种发展模式的提出主要是基于“椭圆模式”的六大椭圆定律考虑,因此,其可行性研究需要在实践中做进一步检验。可见,实现辽宁地区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仍是在于理清和明确发展的实现路径,为辽宁各地区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参照。综合上文对城乡旅游一体化的理论和特征以及辽宁城乡旅游一体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以及“椭圆理论”下的城乡旅游一体化构建和作用的发挥要求,实现辽宁地区城乡旅游一体化的总体思路和路径。

按照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立足辽宁所具有的优势,凭借“椭圆”视角,跳出单一的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的概念和范畴,构建城市和乡村同为焦点(中心)的“椭圆型”城乡旅游目的地,围绕城乡旅游一体化的四大特征,积极应用椭圆等效、聚合、扩张、演化等六大定律,多角度、多层次加强和深化城乡互动,做强做实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各项措施和保障,使城乡旅游动态地保持功能互融、形象共生、环境共创、效益互享的最佳发展状态,努力提升辽宁城乡旅游一体化的层次。

参考文献:

[1] 郑 敏.城市旅游及其产品开发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1(1):30-33.

[2] 李德明.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人文地理,2011(3):84-87.

[3] 詹志化.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城乡一体化[J].红旗文稿, 2010(8):20-22.

[4] 唐代剑,池 静. 中国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0-25.

[5] 姜作陪.资源配置: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5(2):23-28.

[6] 李后强.成渝经济区建设的“双核椭圆”构想[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 (3):1-5.

[责任编辑:谭志远]

推荐访问: 辽宁 城乡 研究 旅游 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