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模式设计研究

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模式设计研究

时间:2022-04-10 11:20:55 浏览次数:

摘 要: 本文倡导依据生态学理论,改革大学英语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策略和生态化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关键词: 教育生态学;大学英语课堂;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95(2008)05-0033-0005

“生态学”这个术语是德国生物学家和哲学家Haeckel于1866年提出来的,它研究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20世纪初,生态学的思想、原理和方法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学领域,并衍生出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

教育生态学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道德的、生理和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其核心内容是教育的生态平衡。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教育生态学引入课程研究或者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形成了一种后现代的教育生态研究趋势。首先,后现代生态教育观强调依据生态学理论,改革课程范式或者课堂教学策略,加强教育者的生态素养,通过构建整体课程,实现课程和“生态模式”的变革。其次,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研究和指导网络教学、构建网络教学的生态环境和实施生态化网络教学策略,是当今生态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夏纪梅(2007)指出,研究课堂里的人、事、环境和效益,课题很多。课堂教学研究大有可为,是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将集中研究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环境的营造和教学策略改革以及生态化课堂教学质量监控问题。

1 文献回顾

国外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 而真正提出“教育生态学”概念是在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Lawrence Cremin在《公共教育》首次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陈坚林,2008:7)。1977年,英国学者Eggleston, J.出版了《学校生态》一书,以研究学校生态教育资源为主。1978年,Lawrence Cremin在《教育生态学中的变革:学校和其他教育者》的演讲中,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教育生态学思想。Cremin(1978)指出,生态学的方法与模式的要点在于它指明了教育情景和范围的复杂性;再者,运用生态学的联系观、平衡观、动态观来考察教育问题,是较好的选择。20世纪80~90年代,华盛顿大学的Goodlad, J(1987)首次提出了学校是个“文化生态系统”的观点,而生态教育学家Bowers,C.A.又对学校微观生态(例如课堂教学等)、文化、生态危机等教育生态问题进行了研究。(贺祖斌, 2005) 早在1932年,美国教育学家Waller, W.在《教学社会学》一书中就提出了“生态课堂”这个概念。本世纪初, Tudor(2001)出版了《语言课堂之动态性》, Leather(2003)出版了《语言习得生态学》专著, 标志着生态外语课堂教学正在形成。

国内对教育生态的关注始于80年代, 发展很快, 并出版了一系列论著, 但对于教育系统的层次生态,如高等教育的生态研究尚未形成体系。1980年,台湾出版了李聪明所著的《教育生态学导论》,针对台湾教育的现实,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对各种教育问题进行了反思。1990年,吴鼎福出版了大陆第一本《教育生态学》专著,涉及到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文化与教育生态、人口与教育生态、教育资源与教育生态、学校生态分布、学校生态环境、课堂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教育等问题,借用了不少生态学理论、概念、术语,生态学色彩浓厚。1992年,任凯出版的《教育生态学》,希望借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深入分析教育现象(贺祖斌,2005)。2000年,范国睿出版了《教育生态学》,其内容包括教育资源与教育生态,学校生态分布,学校生态环境,课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教育等等,力图从文化、人口、资源以及环境角度阐述教育生态问题。范国睿(1990,1997,1997)还撰文讨论了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哲学问题。国内学者对于生态教育的微观层面涉猎不够,像汪霞(2001)那样探讨课堂生态问题的学者不多。但总体来说,这些研究比较集中在生态教育研究的宏观层面,即把教育生态简单理解为教学环境的营造;关于生态教育的微观层面,例如课堂教学生态要素的互动问题研究不多。更重要的是,对于生态教学理论作为教学策略的研究远远不够深入或者完全忽略。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始于2002年,为了推动这一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一线教师、专家学者乃至教育部高层领导都积极献计献策,并围绕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邵永真,1988;王守仁,2004;李荫华等,2002;)、课程设置(蔡基纲,2002;李爱华等,2002;司显柱,2006)、教学理论(秦秀白,1998,2001;康淑敏,2003)、教学模式(贾国栋,2003,2004;刘晓平,2006)、教材建设(李建伟等,1995; 张业菊,2001; 陈坚林2003,2007)以及宏观政策(张尧学,2002,2004;刘凤泰, 2003,2004)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陈坚林,2008)。胡壮麟(2004)把04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阐释为大学英语教学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陈坚林,2008:7)。陈坚林(2008)则把07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解读为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理念“国际化”、多媒体教学“正常化”和教学环境“生态化”。在教学环境“生态化”部分,陈坚林指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课堂系统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这就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系统生态化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

刘森林: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模式设计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外语课堂的教育生态学问题得到了秦晨(2005)等的关注。左焕琪(2007)的《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一书初步涉及到了外语课堂生态教学环境问题。顾曰国(2005)探讨了“教育生态学模型与网络教育”之间的关系。2006年,蒋岗阳出版了《外语课堂交际活动研究》一书,涉及到了中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历史回顾、课堂中的互动(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小组活动、独白、配对操练、角色扮演、模拟练习、填空、问题解决、意见交换、头脑风暴、戏剧演出和游戏等课堂教学策略。在这本书的序中,戴炜栋指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专门论述中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书不多。2007年, 邹晓玲出版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的论文集,涉及到多媒体及网络英语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评估、学习者及学习策略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管理。在这本书的序中,夏纪梅把课堂比作教师耕作的田野,体现出了生态课堂的思想。遗憾的是,我国对于高等教育生态课堂系统的研究不多,探讨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研究亟待加强。

2 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2.1 基本内容

生态教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过程中生物个体和群体“生命”的成长状态,所以大学英语生态课堂中学生个体或者群体的“学习生命的健康成长”是本文关注的核心内容(孙振钧,2007)。构建有助于学生生物个体和群体学习生命健康发展的个体生态环境和互动机制是我们的起点和归宿。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本文认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研究的具体内容大致应当包括:(1)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因子,具体指:a. 课堂生态环境,指影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活动涉及的一切环境因素的总和,即课堂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在内的生态系统,它们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课堂生物个体或者群体的生活和发展;b.课堂生态因子,指任何对课堂中的学生和教师产生影响的因素;(2) 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生态学特征, 具体指:a. 适应和发展,指课堂物种个体和群体对于环境的适应,以及互动成长策略;b.课堂生态环境要素的失衡和平衡,指课堂生物个体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导致的教学生态不断地失衡和重新获取平衡,达到和谐状态的过程;(3) 共生与竞争,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存在的合作和竞争关系; (4)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态位,指生态系统中教师和学生这些生态因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5)作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论的教育生态学理论,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生态功能,具体指:a.滋养功能,主要指“生态化教材”这种促使课堂生态主体发展的教学生态资源;b.生态环境的利用和构建, 主要指班级人际关系的和谐氛围;c.促进发展的动力要素,指班级学风和价值观的营造或者树立;d.制度规范功能,指通过建立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确保课堂生态中主体的健康发展;(6) 网络课堂教学生态化及其策略;具体指:a.网络技术因子的界定;b.网络技术因子应用于教育的基本生态规律,涉及到课堂教育生态的平衡和失衡规律和竞争与协同进化规律;c.网络生态因子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生态原理,涉及到生态学的限制因子定律、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以及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理论;(7) 构建生态化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监控体系,课堂教学是一种教育生态的自组织行为;课堂监控要着眼学生的发展;课堂监控要关注环境,课堂监控重在调节而非控制。

2.2 研究方法

科学的“生态学”理念是指导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科学发展的工具。一方面,利用教育生态学的理论认识大学英语课堂中的生态环境及其因子之间的关系,探索和分析各种生态因子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联系和规律性,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研究的有效途径或者方法;另一方面, 教育生态学理论的应用是改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的工具。所以,我们既可以把教育生态学作为研究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理论,也可以将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有选择地转化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并开展相应研究。研究的对象设定为大学英语1-4级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

在研究过程中,必须综合利用如下研究方法: 实验法、 经验总结法、 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观察法、访谈法和耗散结构的理论和方法。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教育生态理论方面,可以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批评性地借鉴国内外教育生态学理论观点。主要包括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理论:(1) 生态学的定义、概念和研究的主要方法;(2) 课堂种群的Cremin动态教育模型,诸如单种群的生长模型、竞争模型、捕食模型、功能性反应、拟寄生模型、具有年龄结构的Leslie矩阵模型;(3) 课堂种群的空间格局,即空间分布型:泊松分布,负二项分布;分布型指数;(4) 课堂群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5) 课堂生态学中的抽样方法与试验设计;(6) 课堂生态系统的定性分析方法;(7) 课堂生态位理论与其度量;(8) 课堂空间生态学与集合种群模型;(9) 课堂生态学中的非线性问题,生态学中的混沌、突变;(10) 课堂生态学中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关系。

对于网络课堂教学生态化及其策略部分,可以采用试验研究方法,从大学英语一年级或者二年级学生中选取两个教学班作为研究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教育生态理论为指导开展教学,对照组采用其他任何一种教学理论,例如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开展教学活动,为期一年。监控好试验过程以及前测和后侧结果,开展对照,写出对照性的研究报告

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教学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系统,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性和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使得我们可以也应当采用耗散结构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它,以获得对其系统动态的了解和启发。

对于构建生态化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监控体系这部分,本研究认为可以采用课堂教学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含德尔斐法)、访谈法,应用计算机对大学英语生态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采样、综合分析和评价, 寻找到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关键点,建立一种易操作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 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设计

3.1 生态化课堂环境营造

3.1.1 课堂生态失衡

生态环境是指有机体生存空间各种条件的总合。大学英语课堂则是由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价值环境构成的复合生态环境。

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个体与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范国睿,1999:22-25)。

当前,从宏观层面来观察,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因素失衡主要表现在: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应试教学目标与生命全面发展失衡、教与学的失衡和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的失衡这四个方面:

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大学英语课堂学生人数构成的内部“人口密度(45~90人或更多)”太大,超过了系统资源的受承力,违反了教育生态理论中的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造成学生生态主体生理与心理压力增加, 出现了课堂生态师生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

应试教学目标与生命全面发展失衡:长期的大学英语应试教育,破坏了以促进生命个体和谐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忽视了教育过程的真实价值,忽略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其弊端非常明显。

教与学的失衡:由于应试教育更多地强调知识点或者考试要点的讲解,教师主导课堂,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结果语言能力的培养被忽视,出现了学生高分通过考试,但不会适宜地运用语言的局面。

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的失衡:过度强调课堂内课本知识的学习,缺乏课堂之外的交际环境的营造,不能充分提供外语学习所需的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结果导致了课内学习与课外语言运用的失衡(单岩,2007)。

3.1.2 课堂生态平衡设计

针对3.1.1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的四个方面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些获得课堂生态教学平衡的策略,如下:

大学英语课堂中存在着多种生态因子,他们相互依存与制约,构成了一个生态体系,必须将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要素结合起来研究(左焕琪, 2007:80)。

根据生态学的胜汰原理,大学英语课堂系统的资源承受力、环境容纳总量在一定的时空内是恒定的(范国睿,1999:20)。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课堂内的人口密度对于学生生物体生命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获取大班课堂人口密度生态平衡的一条重要措施就是把一个大班分解为数个任务小组,形成差异、诱发差异,差异导致竞争,竞争促进发展。

根据生态学的生克原理,任何一个系统都具有某种利导因子主导其发展,都有某种限制因子抑制其发展;资源的稀缺性导致系统内的竞争和共生机制。这种相生相克作用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系统自生活力、实现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缺乏其中任何一种机制的系统都是没有生命的系统(范国睿,1999:20)。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是双刃剑,与发展学生语言使用能力这个利导因素之间形成了竞争。这两者的共存或许是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生态学的多样性和主导性原理,生物系统必须有优势物种或拳头产品为主导, 才会有健康的发展;必须有多元的结构和多样性的产品为基础,才能够分散风险,增强稳定性。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合理匹配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范国睿,1999:20)。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优势产品,本文认为,主要是发展学生个体或者群体的语言能力,同时辅之于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文化教育,这样才算语言的全面教育,在语言的使用中才有可能降低语言使用不当带来的风险。也就是说,把握语言能力和语言知识两种产品的输出,是保持教与学之间平衡的出发点,也是大学英语教学课持续发展的基础。

有机统一生态系统理论观点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必须是开放的,才能实现与外部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生存与发展。作为微观教育生态系统的课堂教学系统也不例外。然而,花盆式的大学英语课堂小生态环境无法为学生提供语言技能训练所需要的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和生活情境。所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需要打破课堂时空的局限性,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开放的生态系统之中,把课堂延伸到社会中,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强化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的关联,注重课堂教学与外界社会的互动(单岩,2007)。

必须注意,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平衡具有复合性,也就是说,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自然环境(即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结构环境)和规范环境(价值环境)与课堂的主体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平衡。

3.2 生态化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生态发展原理认为,发展是一种渐进的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系统演替的目标在于功能的完善,而非结构或者成分的增长;系统生产的目的在于对社会的服务功效,而非产品的数量或者质量。生态学的基本精神是:系统、平衡、联系(范国睿,1999)。依此原理,教育机构或者教师对于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平衡应当发挥应有的服务功能,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确保其渐进有序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加他们的知识容量。生态化课堂教学策略设计的目的正是为了达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系统的平衡、实现课堂内活动的有效联系、实现学生“学习生命体”的健康成长。

3.2.1 共生与竞争模式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多种生态因子,它们之间共生与竞争,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的整体。共生与竞争主要涉及不同教育生态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当然,这种相互关系也是在教育生态主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发生的。共生指的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体之间存在的任何形式的共同生活形式。从广义来说,生活在一起的任何两个种群的联合,由于它们享有共同的生存空间,所有各种形式的种群相互作用,甚至竞争,都是共生关系。生活在同一个群落的同种或者异种生物利用共同的资源,当资源不足以满足所有生物的需求时都会出现竞争(范国睿,1999:299)。教育主体可以利用个体和群体之间的这种关系,演绎出共生类和竞争类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共生类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生物群落中的个体或者群体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吸收营养的现象,所以学生主体之间可以分组开展协作学习活动,以便发展学习者的交际能力。Paulston & Bruder(1976)提出了四种发展协作学习的活动策略:社交常规和对话、交际任务活动、解决问题的活动和角色扮演。Littlewood(1981)将社交能力的培养策略分为两类:一是功能性社交活动;另外一种是社交互动型活动。前者包括有限合作信息分享活动、无限合作信息分享活动、分享和信息加工互动、还有信息加工活动。后者强调交际的社会功能,包括模拟和角色扮演。Brown & Levinson(1983)强调课堂教学中互动交流活动的重要性,把独白和会话视为非常重要的活动策略。根据教师是否控制话题或者活动,Van Lier (1982,1988)把课堂互动分为四类:教师既不控制话题也不控制活动、教师控制话题但不控制活动、教师既控制话题又控制活动和教师控制活动但不控制话题。Prabhu(1987)将语言课堂活动分为四类:一是以语言规则为教学核心的课堂活动,二是以语言形式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活动,三是以语言意义重构为中心的结合语境、语言形式开展的课堂活动,四是利用实践过程重构语言意义的教学活动。Clark(1987)将课堂教学活动分为六个类型:一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交活动解决问题;二是通过信息、思想、意见、态度、感情、经验和规划或者多样化的任务安排建立和维持一定的关系的谈话内容;三是为了特定目的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使用信息;四是倾听信息、加工信息,并且以一定的方式使用这些信息;五是以个人经验为基础,以口语或者书面语提供信息;六是倾听、阅读、快读故事、电影等,并且以某种方式做出反馈。Pattison(1987)提出了七类课堂教学活动:一是问题与回答、二是对话与角色扮演、三是配对活动、四是交际策略活动、五是看图说话、六是解谜活动、七是讨论和决策活动。Chaudron & Valcarcel(1988)把课堂活动分为三类:一是教师控制型,教师控制了教学活动过程,诸如模仿、玩笑、角色扮演、问题与回答、操练和意义的构建;二是教师半控型,包括头脑风暴、故事讲述、以线索为基础的对话、信息转移;三是开放型,诸如角色扮演、游戏、报告、问题解决、戏剧、模仿、讨论、作文和提案等(蒋景阳,2006)。其中,小组活动、配对活动、角色扮演、问题解决、头脑风暴、意见交流、戏剧表演、小品表演、游戏活动等都是典型的生态共生课堂教学策略。

竞争类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种间竞争是两种或者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竞争关系。竞争可以分为资源利用型竞争和相互干涉型竞争两种。两种物种竞争的结局可能分为四种:物种甲取胜,物种乙被挤掉;物种乙取胜,物种甲被挤掉;物种甲和物种乙不稳定共存;物种甲和物种乙稳定共存(孙振钧,2007:90-93)。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当是以共生为基础的竞争型生态活动。也就是说,是以合作学习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指在学习过程中两个或者更多的学习者一起工作共同努力达到目标或者解决问题的模式。Johnson & Johnson (1990)指出,激发课堂学习活动的目标结构有三类:一是个人性目标,学习者认为他或者她达到学习目的的机会与他人无关;二是竞争性目标,学习者相信他或者她能够达到目标,而他人达不到目标;三是合作性目标,学习者相信他和其他人都可以达到目标。可见,课堂教学的共生和竞争是同时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的。基于种间竞争的原理,教师就可以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互动中。诸如,开展小组之间的合作和竞争、表演比赛、讨论与辩论、任务型教学、项目型教学、小组调查法、角色定位法等等。

共生与竞争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是符合生态学的平衡和非平衡理论的。

3.2.2 仿生模式

仿生学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仿生学的任务就是要研究生物系统的优异能力及产生的原理,并把它模式化,然后应用这些原理去设计和制造新的技术设备。大学英语课堂生态教学的仿生模式是本文提出的一种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式。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相关的主要是与种群行为和种间关系相关的一些生态学概念。在课堂教学中,种群行为可以理解为男生与女生搭配,通过学习模式达到学习目的活动,其产品是学习目标,等等。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相关作用,种群之间以对抗或者依赖方式直接或者间接存在,等等。

生物种群之间的种种生存方式是教师主体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模仿的。以共生作用为例,人类、农作物和家畜的关系是典型的互利共生关系。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互动可以模仿这种生态关系,以利用课堂内的人际互利共生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生生、师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组织和开展课堂合作式教学活动。

3.3 生态化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互动、平衡、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是确保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当符合教学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或者原理。它们包括:胜汰原理、拓适原理、生克原理、反馈原理、乘补原理、瓶颈原理、循环原理、多样化和主导原理、生态发展原理和机巧原理、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发展的共同性原则和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教育生态学的上述原理或者原则都有其具体的内涵或者可以切分的要点,我们可以将它们切分细化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生态学体系监控点,赋予每个监控点一定的权重或者分值,从而构成该体系。例如,我们可以将“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包含的内容要点切分为:发展链强度为一级指标,而目前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发展的计划性和预测性为二级指标等,并且赋予一定的权重。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不仅仅以学生考试的成绩或者通过大学英语某个级别的考试为依据。对于学生的评估可以分为生态型形成性评估和生态型终结性评估。对于教师的评估,即对于其教学过程和教学态度的评估,不能仅仅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应当依据生态学的理论原则全面考核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等。

4 余论

教育生态学强调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构建生态课堂,体现了“和谐社会”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构建生态型大学英语课堂,还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即人本主义的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资源观,以求得课堂教育的生态性、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化是解决教育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希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化研究对于任何类型的课堂教学都起到一定的推广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Cremin, L.A. Public Education[M]. New York: Basic Books.1976.

[2] Leather, J. & J. van Dam. Ecolog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3.

[3] Tudor, I. The Dynamics of the Language Classroom[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4] 陈坚林.要求更完善,方向更明确:对07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新解读[J].外语电化教学,2008(1):3-7.

[5] 教育部办公厅.《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2007.

[6] 关文信.课堂教学监控生态化的关键因素[J].教育探索,2003(8).

[7]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 范国睿.英美教育生态学研究综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2).

[9] 顾曰国.教育生态学模型与网络教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0] 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研究述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11] 陆 颖,顾曰国.教育生态学模型与网络教育[J].外语电化教学,2005(4).

[12] 孙振钧.基础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13] 单 岩.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14] 谈晓奇.克雷明教育生态学理论述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6.

A Study of Non-English Major Class Design: Ecology of Education Perspective

LIU Sen-lin

(English Dept., Shenzhen Tourism College, Jina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5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reform of the non-English class design,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evaluation system be made on the basis of Ecology of Education notions.

Key words: Ecology of Education; English for non-English Majors; Classroom Activities

推荐访问: 生态 模式 英语课堂 研究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