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现代档案安全保护及应对策略研究

现代档案安全保护及应对策略研究

时间:2022-04-01 10:04:05 浏览次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危及档案安全的灾害主要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种。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水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人为灾害来自于人的活动或失误所诱发的灾害如水浸、火灾(包括蓄意纵火)、爆炸、核事故和环境污染等。通过对涉关档案库房设备、灾害发生与档案损毁情况、防控灾害三个方面防灾抗灾能力的实地调研,发现强化防控意识、优化防控设备、完善防控制度等应对策略是切实保护档案安全的有效途径。这个结论值得所有的档案机构重视并效仿。

关键词:档案安全;档案保护;档案保护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1)05-0141-04

“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历史舞台的中心,和平时期是首善之区,战乱时期是必争之地,许多史实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作用,司马光所言‘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就是生动的现实写照。”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档案不仅馆藏丰富,而且价值极高,因此各级档案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档案保护责任。只有有力保障所藏档案的安全尤其是档案实体的安全,档案工作者才能不负历史重托,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贡献。以河南省为例,从我们长期持续不断的、全方位的实际调研看,档案保护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1.可能发生的危害档案安全的灾害

灾害可以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种,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水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人为灾害来自于人的活动或失误所诱发的灾害,如水浸、火灾(包括蓄意纵火)、爆炸、核事故和环境污染等[2]。我们通过对河南省地理地质环境、水文气象环境等诸因素的分析及对河南省发生过的重大自然灾害进行的全面系统统计调查,发现河南省内发生过和最易发生的危害档案安全的主要灾害有水文气象灾害如洪涝灾害、大风和沙暴、各种地质灾害以及人为活动诱因引起的灾害。调研结果呈现出的结论可谓是灾害频发。

1.1水文气象灾害

1.1.1洪涝、冰雹

由于河南省的主要水系分属长江、黄河、海河、淮河四大流域,其中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河南境内是举世闻名的“悬河”,黄河使河南成为我国历史上洪涝灾害频发的地区。地区降水量的变差系数揭示,由于热冷空气在河南境内频繁交替使得河南降水量的变差系数值高达20%23%,是全国高值区之一,安阳与信阳竟高达26%,新乡、南阳和驻马店次之,为23%-24%,这说明河南省雨季相对比较集中,汛期多暴雨,很容易造成洪涝灾害。据统计,河南省从1971-2000年这30年间共出现暴雨281次,暴雨多集中于7~8月份,平均每年都有因暴雨造成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事件。

洪涝对档案制成材料的损害是致命的,档案馆(室)都很注意防洪防涝,但是洪涝灾害发生后档案库房的潮、霉对档案的危害比洪涝灾害本身对档案的直接危害要大得多。关于洪涝灾害危及档案馆的事例河南省至今无据可查。但据统计,1998年洪水灾害期间,湖南全省有8个档案馆、136个档案室被淹。虽然被淹案卷只有1313万个,但是受潮案卷和磨损案卷分别是5619万个和1516万个。可见一旦发生水灾,档案事业所遭受的灾难是触目惊心的。因此,档案保管机构工作人员已充分认识到,洪涝灾害除了具有季节性、阶段性的特点外,还具有持续性、强突发性、同步性和叠加性等特征。在预防和减轻洪水灾害对档案库房和档案造成严重危害的同时,还要预防洪水所带来的潮湿、霉变、虫害等次生危害对档案的破坏,以及洪水与其他自然灾害(如地震)同时发生所造成的巨大危害。

1.1.2大风、沙尘暴

风力大于8级(17米/秒)时不仅能够对档案库房造成结构性破坏,还能够折断林木、摧毁通讯、电力等设施,导致交通电力中断也可能危及档案安全;而当风力达到9级的时候(20.8~24.4米/秒),能够损害烟囱和屋顶,破坏档案库房、损坏内部设施,从而对档案造成危害。统计数据表明,河南省各地每年可出现8级以上大风1天以上,兰考、杞县、长葛、平顶山、舞阳、方城、汝阳、伊川至渑池一线以北地区每年可出现10天以上;而郑州、原阳、平顶山以及永城地区每年的大风天气都在20天以上;鹤壁是大风区的核心地带,每年有30天以上的大风日。因此大风是危害河南省档案安全的自然灾害之一。

沙尘暴天气是大风搅动大量尘沙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或等于1000米的一种自然灾害。由于河南地区广范分布黄土,再加上河南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少雨,沙土地在干燥大风的情况下必然发生。尤其在沙丘、沙地分布广泛的豫北、豫东的广大平原,是河南省沙害最严重的地区,每年平均出现2个沙暴日。豫东地区流传的民谣“沙土随风起,日月失光辉,天昏地暗,路断人稀……风后变成一堆沙”即是沙害的生动写照。这种天气使得空气中悬浮的粉尘量增加。粉尘是危害档案的大敌,它破坏档案的纸张材料,影响字迹清晰度,降低纸张的机械强度,造成照片档案的严重损毁,危害磁性档案载体和光盘质量,因此这种自然灾害对档案制造材料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

1.2地质灾害

1.2.1地震

河南的整体地理构架由秦岭纬向构造带、新华夏系以及豫中北西向构造等共同组成,境内分布着太行山前断裂带、聊兰断裂带、华北断块南缘断裂带、秦岭北麓断裂带(东段)等27条主要活动断裂带,土地面积的80%都属于抗震设防区。全省地理环境几乎都属于中等地震强度和频度地区。从地震破坏强度看,全省大部分地区处于6度破坏区,还有部分7度区和少部分8度区。从历史记录上看,河南省境内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二十九次、6级以上地震七次。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7月3日和12月14日,在潢川、固始附近分别发生5级和4,9级地震;而2003-2009年7年间,河南及其邻省共发生有感地震71次(年平均达7.43次),4级以上地震共七次全部发生在河南省境内。中强震两次,一次是2006年4月9日发生在位于聊兰断裂带西侧范县境内的里氏4.6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感面积大约10000余平方公里,导致236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213万余元。笔者注意到,范县在最近七年间共发生地震17次,平均每年都要发生2.4次有感中强度地震,2010年1月15日这里又发生了4.2级地震。另外一次发生在河南省内的中强震是2008年3月10日在河南封丘、长垣、兰考交界的里氏4.8级地震。河南省最近的一次地震是2011年3月发生在周口市太康县、扶沟县、西华县交界的4.3级地震。

自5.12汶川大地震以来,人们对地震危害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地震不仅能导致地面震颤使档案库房、装具坍塌倾斜、文件散乱、计算机损坏或数据丢失、管道断裂等,还能够引发火灾。因此档案部门应做好防震抗震工作,增强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意识。

1.2.2山体滑坡、泥石流

豫西南山区还极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山体滑坡主要分布在豫西黄土丘陵地区,且相对集中于各主要黄土源的源边地带。而豫西地区由于高差变幅大、地形复杂,地形坡度陡(一般山坡为25°~50°,最陡可达70°以上)、花岗岩广泛分布等原因,极易造成泥石流。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频发,几乎每年都对河南的部分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伤害到居民的人身安全,因此地处河南省豫西南及豫西山区的各档案机构应提高警惕,防范此类山体灾害对档案库房以及档案的危害。

1.3人类活动诱发的灾害

危害河南档案安全的人类活动诱发灾害主要有环境污染和火灾。

1.3.1.环境污染

相比较而言,河南省城市大气污染一直比较严重,有88%的城市大气悬浮微粒超标,61%的城市大气降尘量超标,很多城市出现过不同程度的酸雨。据国家气象局监测,郑州市2003年发生的ph值低于5.6的酸雨21次、2005年发生19次、2006年发生18次,是河南省酸雨发生最频繁的城市之一。另外,2006年南阳市共发生酸雨36次。环境污染对档案安全的隐患不容忽视。

1.3.2.火灾

档案馆火灾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库房设备因素等三个方面。自然因素往往是由雷电、地震、火山爆发和飓风所引起的,人为因素包括有意放火和无意放火,库房设备因素包括电路老化、短路、电器故障、燃气泄漏等。“我国90%以上的火灾是由于防火措施不力、违章犯规、装修失当、管理不严、渎职失职、体系不全所造成。”

2.河南省综合档案馆应对灾害能力调研分析

2.1调查问卷设置

为了确保档案安全,我们从档案库房设备、灾害发生与档案损毁情况、防控灾害问题三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河南省内八个地市的综合档案馆防治灾害的能力进行了调研。其中,库房设备一项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河南省地市级综合档案馆档案保管条件包括库房温湿度的检测控制能力、火灾的应对能力、库房内危害档案安全的其他设施进行调查,选项包括空调类型及数量、温湿度探测仪器类型、灭火报警设备类型、灭火剂类型、库房供热供水管道设置情况等。灾害发生及档案损毁情况一项是为了了解河南省地市级综合档案馆曾经发生过的灾害及其对档案造成的损毁情况。该项列举了部分灾害类型以便于供被调研单位选择,例如地震能使档案库房建筑物倾斜、坍塌,即便建筑物没有损伤,也有可能危害档案柜架。为了更便于被调研者回答本问卷,课题组尽量将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一一列举,并要求被调研单位明确填写因灾受损的档案数量。其他的灾害有泥石流、山体滑坡、水管爆裂致使档案损毁、洪水引发档案被淹、因火灾损毁、电器电线故障导致档案损毁等项。档案部门防控灾害问题一项的设置目的,是从档案馆应急预案制定、人员防灾减灾培训、突发事件应急准备以及对受损档案的抢救修复能力四个方面了解被调研单位在防控灾害、减轻灾害对档案损失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2.2调研情况分析

被调研的八个单位都认真、翔实地填写了该档案馆的基本情况,使我们能够详细了解被调研综合档案馆库房建筑、馆藏案卷的基本情况和管理人员的配置情况,得到了科学合理的可信数据,有利于我们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被调研的八个地市级综合档案馆库房建筑的时间跨度为24年,完成于1985年的最早建筑至今已使用了25年,2009年3月的最新建成者使用时间是2年。这八家综合档案馆建筑的平均使用时间是13.6年。如果按50年的使用寿命设计的话,这些综合档案馆都是年轻建筑。库房结构属于自重轻、利于抗震的框架结构,因此这几家档案馆的库房建筑都能够满足基本的防震要求。

从调研情况看,各档案馆的库房设备配置不尽如人意。从温湿度的调控能力上看,虽然被调研单位都配置了温湿度探测仪器,但有三家档案馆没有配备空调等温湿度控制设施,因此不具备温湿度的调控能力。有的档案馆库房面积很大,可是配置的空调却只有数台,造成温湿度调控能力不强。只有最近5年内落成的两家档案馆配置了中央空调,才使温湿度调控能力有所加强。

配置的防火设备水平较低也是调研中发现的较突出问题。调研结果显示,虽然八家档案馆都配置了灭火报警设备,但其中一家档案馆的灭火报警设施已坏,且未购置新设备。《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2000)虽推荐乙级档案馆的档案库房应“采用水喷雾迷惑系统或非卤代烷气体灭火系统”,但只有三家档案馆采用了气体灭火系统:其中两家采用的是七氟丙烷灭火系统,一家采用的是EBM气溶胶自动灭火系统。其余五家档案馆只配置了消防栓、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等基本消防设备。而泡沫灭火和干粉灭火设备灭火后在档案上留有残留物,对纸质档案损害较大,而水对纸张更是致命的。因此国家档案局编制的《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明确指出,为切实保护档案,档案馆对干粉、泡沫灭火设备不予考虑。

2.3档案馆灾害发生及应对灾害的准备情况

实际调研结果表明,最近十年内,河南省没有因灾害而导致档案损毁的事件发生。正因为如此,只有一半的档案馆准备了去污、修裱等受损档案的抢救措施,只有一半的被调研单位设有防控灾害的专项经费。可见档案馆长期居安思危,对灾害发生的警戒意识不强。

3.应对策略

通过对河南省内可能发生的危害档案安全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实地调查及对省内具有代表性的档案馆灾害防控能力的调研,我们发现,河南省频发的灾害对档案库房和档案制成材料都是严重的威胁。因此河南省的档案部门必须强化防控意识,优化防控设备,完善防控制度,认真切实地预防危害档案安全的灾害发生,确保档案安全。

3.1强化防控意识

我国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0年的舟曲泥石流仿佛就在眼前,因此我国政府将每年的5月12号定为国家“防灾减灾日”,并制定了国家综合减灾战略目标。国家档案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将包括全面完善、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在内的“三个体系”建设作为十二五时期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落脚点。河南省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区,河南省又是文化大省,档案信息存量大,重要档案数量多,河南省建立档案安全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强化防控意识,并应努力防范自然灾害,杜绝人为灾害的发生,档案工作者必须强化防控意识,有足够的应对灾害发生的知识储备。

3.2优化防控设备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河南省档案机构存在重视库房建设而忽视档案防护能力的问题。河南省各档案机构应当加强档案库房内保温、隔热及防潮、防水、防光线照射、防污染、防有害生物(霉、虫、鼠等)和防盗等能力建设,选择合理的防火灭火设备,预防和应对危害档案安全的灾害发生。比如,灭火设备应安装灭火报警装置,区别配置建筑灭火器和档案灭火器。建筑灭火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I40)的规定,档案灭火器推荐采用气体灭火系统。

3.3完善防控机制

档案部门应制定灾害应急预案,对工作人员认真开展防灾减灾培训,设置防灾减灾物资、人力准备和包括档案库房重建、受损档案抢救的灾后恢复机制。

完善的应急预案包含应对灾害发生的具体措施和降低人员及档案的受损程度的防护措施。档案从业人员应认真学习国家档案局针对档案工作所制定的《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并依此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应急处置办法。

国家档案局强调,档案机构“要把防灾减灾宣传作为一件经常性、日常性工作来抓,宣传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树立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增强档案馆工作人员的防灾减灾能力”。只有提高档案工作者的防灾减灾意识,才能有效地预防自然灾害、杜绝人为灾害的发生。灾害发生时,档案工作人员的正确应对,能够有效地降低灾害的损失。

事实表明,防灾减灾的物资、人力准备越充分,档案部门就越能从容应对灾害,也就越能有效地进行灾后档案库房重建,及时开展受损档案的灾后抢救,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这个结论值得所有的档案机构重视并效仿。

推荐访问: 安全保护 应对策略 档案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