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林俊德: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一辈子做一件事

林俊德: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一辈子做一件事

时间:2022-03-05 08:30:27 浏览次数:

zoޛ)j馟iMv}uO{iivnm}}M}ݴ_io]}ii޸zuiMv獻u۝iMnwm5}xi=y׿駟_ziۭ}t׭yZ报告,总理在电话里谨慎地问:“怎么证明是核爆?”现场指挥帐篷里顿时一片肃静。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拿到任何数据,美国、英国、苏联第一次核试验只拿到很少的数据……就在这时,核武器试验研究所所长程开甲带着26岁的林俊德匆匆赶到:“冲击波的数据已拿到,这次爆炸是核爆炸。爆炸当量为2万吨。”张爱萍激动地拍了拍林俊德满是尘土的肩膀说:“你们立了大功。”让全世界都难以相信的是,林俊德用自行车轮胎和闹钟搞成的自主高科技,获得了当时证明核爆炸的重要数据之一。

而亲历第一次核爆后,林俊德更深刻地认识到:事关国家民族安危的国防尖端技术,必须靠自主创新。1966年,我国为首次氢弹空投爆炸做最后的准备。高空冲击波测量难度更大。仪器要在零下60摄氏度低温下工作,为了创造低温环境,林俊德和同事们背着仪器,爬上3000米,在零下20摄氏度的山顶呆了一宿。林俊德新研制的高空压力自记仪测试系统,为我国首次氢弹试验飞机投弹安全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核爆炸成功,采用的是空投的方式。

此后几年,林俊德和他的团队吃着玉米面和榆树叶合蒸的窝头,喝着孔雀河里那令人肚子发胀的水,睡着冬天寒冷夏天苦热的地窨子,用垒土台当桌子,即使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也从没有中断科研。

林俊德和战友们坚守大漠,默默攻关,研制出一系列装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核爆炸冲击波机测体系。20世纪80年代初,当中国还在进行大气层核试验时,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地下核试验。为限制我国核武器发展,他们联合签订了关于禁止在外层空间进行核试验的条约。

较量,进入全新的阶段。相比地面和空中冲击波测量,地下核爆炸力学测量是一个新的难题。天山之麓,大漠之中,林俊德带领同事们从零起步,一点一滴地探索研究地下核试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从大气层到地下,每一次试验转型,对于林俊德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但他总是把挑战当机遇,不断向核爆炸力学领域,发起一次次的冲锋!1996年7月29日,中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实验,当晚,中国政府发表声明,郑重宣布:从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从1964年到1996年,32年来,这是中国第45次核试验,也是林俊德参加的最后一次核试验!

在后来解密的视频中,林俊德激动地说:这是我们国家进行的一个伟大的事业,自己有幸在一辈子中,为这个工作做点自己微薄的贡献!世界核爆史上,美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上千次核试验,而中国,只用45次便实现既定目标,共和国正是因为有像林俊德这样的最硬的大国脊梁,才用一次次蘑菇云升起,一次次地动山摇,为中国铸就最坚实的核盾、最可靠的安全!也正是因为这45次惊天动地的核试验,共和国才真正挺直了脊梁;更为中国赢得了和平发展的重要机遇;才让中国14亿人民硬邦邦地站在世界人民面前!

他的人品如激光一样,笔直明亮!

“他就像激光一样,方向性强,能量集中,单色性好。”他能52年坚守岗位,取得那么多重大科研成就,是因为他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工作上。”这是林俊德的同事对他的评价!

林俊德一辈子被人看作学习狂和工作狂。他这样总结成功:抓住机遇,然后发狂地工作!即使年纪上了七十,在他的日程表里,搞研究、做实验、带学生几乎占去所有时间。他一年只休息三天:大年初一、初二、初三。在林俊德生命倒数第二天,他回首往事,断断续续说了两句话,“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他是搞核试验的,说自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这两个都成了不折不扣的事实。他研究爆炸力学,一辈子都和炸药打交道。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每次总是尽可能地离炸药近一点。

74岁时,由于拍攝实验现场太专注,他被绊倒在地,膝盖和脸部都被蹭伤,让他包扎一下,他笑着说没事没事,拍了拍灰尘继续工作。

可林俊德说话硬,讲原则,常常一句话能把人撅一个跟头,这是很多人领教过的!他参加学术评审会,从来不收评审费,他只要材料,不要见人。不是自己主持的项目坚决不挂名。他有“三个不”: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装点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可他的学生们说,老师是一个心里有爱的人,他戴了15年的手表,是大学母校百年校庆时送的纪念品,他一直戴着,旧了磨手,就用透明胶粘上。他去世后,护士想把手表摘下来,老伴理解他,说老林喜欢,就让他带着走吧。去世后,学生们收拾他的衣物,都忍不住潸然泪下,除了军装,老师竟没有几件像样的便装,两件毛衣还打着补丁。

可他带过的每位学生,都在他的电脑里有属于自己的文件夹,住院期间,他让学生们将各自的文件夹拷贝走,这时学生们才发现,从跟他的第一天起,他都详细准确地记录下了每个人的成长足迹。去世前三天,他写下这辈子的最后338个字,虽然手抖得厉害,但字迹工整,没有一丝潦草。这是他给学生写下的论文评阅意见。他在5月的最后一天去世,他的学生在6月通过了毕业答辩。

他走的那晚,学生们亲吻着他的手,长跪不起,希望昏迷中的他哪怕能抬抬手指,像父亲一样抚摸一下他们的头。

一朵永不凋谢的

马兰花!

今天的罗布泊中国核试验场区,在常人眼中,这是一个遥远的地方—俯瞰中国版图,它不过是西北大漠戈壁深处一个毫不起眼的小点。

凝望远方地平线,耳边不断回响着林俊德院士临终前的再三叮嘱:“死后将我埋在马兰。”

马兰,一座因使命而诞生的城市,一座“将戈壁踩在脚下的城市”。

这是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中国核试验基地,罗布泊马兰红山基地!“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她,请西出阳关……”

有位诗人这样描述包括林俊德在内的马兰人—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热情颂歌,他们隐姓埋名,无怨无悔,任岁月染白了青丝,任风霜催老容颜,在西部戈壁,在大山深处,在无人知道的角落,他用生命的光和热,为共和国创造出太阳和惊雷。

马兰,在荒漠中也能顽强生长的小花,马兰,代号404,中国保密的核工业基地,一个地图上搜不到的地方!对于林俊德院士来说,马兰是他永远的“家”,临终前,他用虚弱的话语再三叮嘱:“死后将我埋在马兰。”林俊德与妻子黄建琴就是在罗布泊相识相爱的!茫茫戈壁,夫妻两人一次次目击了大漠之光,一次次聆听了东方巨响!但在妻子黄建琴心中,两人虽然相伴45年,他去世前住院那一阵子,才是他们俩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从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的那天起,林俊德就在笔记本上写下他的临终清单:

1.计算机、保密柜清理

2.****技术(国家机密)

3.家人留言

4.(空)

5.马兰物品清理(宿舍、办公室)

可死神留给他的时间太少了,5条提纲的内容没有完全填满,家人留言这一条完全是空白。他分秒都在与死神赛跑,亲朋好友来看他,他却说:我没有时间了,看我一分钟就够了,其他的问我的老伴儿吧!插着管子工作效率低,他又两次让医生拔掉引流管和胃管!就这样,他一直拼尽最后一丝气力!他本想给两个小孩(孙辈)写点什么,可他一个字也没有来得及写,甚至在生命最后的5个小时里,已经陷入昏迷的他,在半昏半醒中,还在反复叮咛学生和家人,办公室里还有什么资料要整理,密码箱怎么打开,整理时要注意保密。

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他甚至还没有跟亲人告别,来不及好好再看老伴儿一眼。从医30多年的科室主任张利华,这位经历过很多生离死别场面的汉子,扑通一声,跪在林俊德面前,痛哭不已。

护士们强忍着内心的悲痛,默默地为林俊德擦洗身体、整理遗容,换上他钟爱一生的军装。宁可牺牲生命,绝不拖欠使命。生命的最后时刻,林俊德从罗布泊的荒原戈壁转战到医院病房这个特殊战场,完成了一名战士最后的冲锋。林俊德女儿说:“很多人说我父亲一辈子没享过福,但我知道父亲不是这样的。他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他说过他这一辈子真的很愉快。”军龄52年,他这一代人,一辈子自主的人生选择不多,做核试验也不是个人的选择。但在戈壁大漠像胡杨树一样,扎根半世纪,是他自己的抉择。罗布泊边缘的马兰,是他最惦念的地方,在那里,他和所有人一样,干着惊天动地的事,也做着隐姓埋名的人。2012年,林俊德院士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率直的品格和坚定的信仰化作一束至纯至强之光,为后人前进的道路指引着方向……

若沒有一种坚韧不拔的定力,若没有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若没有一种甘于寂寞的情怀,若没有一种为国奉献的信念,怎能在艰难困苦之中,成就这样的伟业?

今天的世界,还是有强弱之分,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100年前任人宰割的中国!中国挺直了脊梁,强大了起来,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之所以这样坚固,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林俊德一样的大国脊梁,他们默默无闻地奉献!他们甘愿籍籍无名!他们,已经做了能为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所能做到的一切!而我们,最应该做的事就是让世人铭记他们的名字,铭记他们的功勋!

(摘编自《解放军报》)

推荐访问: 一件事 民族精神 林俊德 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