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由刊而书:生命科学新视野丛书编辑出版追记

由刊而书:生命科学新视野丛书编辑出版追记

时间:2022-03-03 08:27:44 浏览次数:

[摘要]作者通过回顾生命科学新视野丛书的编辑出版经历,细数了该丛书在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装帧设计等方面创造性地借鉴英文原刊的思路、做法和体会,说明期刊和图书出版资源实际上可以打通使用,期刊的内容和形式,经过二次整合利用加工,仍然会焕发新的生机,形成优质图书。这也为科技专业图书的策划和出版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关键词]生命科学新视野 编辑 策划 追记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科技论文和科技图书是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信息基础,论文的前沿性和图书的系统性是两者的主要差别。回顾几年前策划和编辑生命科学新视野丛书的经历,发现这两者之间在有些方面是相通的。期刊的内容,经过二次整合利用加工,仍旧会焕发新的生机,形成新的科技专业图书,带给读者全新的科技信息和阅读体验。

缘起:一个灵感引发的选题

我所在的部门是由科学出版社与Elsevier合作成立的部门,主要是以引进国外优秀科技著作为主。Elsevier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出版商之一,每年新出版图书近2 000种,而且其内容质量、作者水平都是业内之翘楚。除此之外,Elsevier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期刊出版商,旗下有2 500多种科技期刊,著名的《细胞》(Cell)和《柳叶刀》(Lancet)都是由Elsevier出版的。

既然期刊是Elsevier最强的部分,为什么不在期刊上做做文章,是不是可以将一些论文精选出来,做成图书呢?有了这一灵感之后,我们开始考虑选题。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做什么。2 500多种刊物,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几十个学科,我们做书不可能涉及所有的学科,一是编辑能力精力有限,二是涉及学科范围太广反而会针对性不强,目标读者不明确。考虑到本部门编辑的专业背景,我们选择了生命科学——这个我们熟悉的领域下手。

其次,要解决的问题是选择哪一类文章。期刊和图书是两种不同的科技交流载体。期刊时效性强,多为最新的研究成果,很多是未经同行验证的结果,而且有相当数量的结论或假设最后都可能被证明是错的。而图书的时效性就没有那么强,承载的多为经过验证的,已经被广为接受的理论。图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都较期刊强。但期刊上有一类文章——综述性论文,是在归纳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某个研究课题进行的较为系统的总结,这类文章的作者往往为该领域的著名学者,可以站在比较高的角度,就某个问题的“昨天、今天、明天”进行完整的论述。这类文章就比较适合编纂成书。

再次,就是从哪些刊物中选择。即便是生命科学,涉及的刊物也有几百上千种,如果都去查阅,工作量会非常巨大。经过Elsevier的同事提醒,我们发现Elsevier旗下有个Trends系列期刊,共14种,涉及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主要以刊载综述性论文为主,影响因子基本都在10以上,也就是说影响很大。此外,Current Opinion系列的13种刊物和Drug Discovery Today系列的7种刊物也都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的综述性期刊。

确定了目标资源的范围以后,接下来就是在这个范围内,进一步筛选,确定有关学术研究人员(也就是读者)关心、感兴趣的选题了。

最初产生从期刊中撷取图书的灵感时,我们原本设想,可以沿用原刊物的名称和分类来确定中文图书的名称和类别,比如原刊名为Trends in Cell Biology,选其文章组成名叫《细胞生物学进展》的图书。但进一步熟悉期刊内容后,我们发现有些学科(比如生态学)因地域性较强,国外的研究成果对国内研究借鉴意义不大,因此可以舍弃;有些学科(比如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快速,而且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多,如单以该学科名命名(比如叫做《分子生物学进展》),则难免以偏概全;而有些研究热点不仅仅涉及一个学科,比如蛋白质组学就涉及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反而非常适合围绕此热点展开论述。有鉴于此,我们在广泛征求专家委员会意见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9个专题(选题),分别是:《基因组学》、《蛋白质与蛋白质组学》、《细胞信号》、《植物生物技术》、《微生物学》、《学习与记忆》、《化学生物学》、《药物发现》和《药理学》。

在我们征求国内专家意见的同时,也征求了英文原刊编辑的意见。他们也非常赞成打破原有期刊的分类,根据不同的主题重新整合。他们还建议增加《分子医学》这一选题(主要来自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这一期刊),并推荐了约50篇文章作为候选文章。文章涉及糖尿病、心脏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最新的研究进展。虽然,最终由于其他选题均为生命科学的基础性研究,考虑到整套丛书的一致性,经过与对方的沟通,我们还是把这一侧重临床研究的选题撤掉了,但由此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甄选精华内容的途径。我们提出让原刊的编辑提供一个初选文章列表,以供我们进一步筛选、确定。原刊编辑根据每一选题都推荐了约50篇文章,共约450篇文章供我们作最后的选择。

有了这450篇文章做基础,再经过与专家委员会反复讨论、沟通,最终我们确认了212篇文章,平均每个选题23篇文章。

选译及确定书名:继承中有创新

1. 翻译or影印

丛书的整体框架基本确定下来之后,进入我们脑海中的问题就是翻译还是影印。翻译的目的无非是让更多的国内读者能够阅读,但是对于研究综述类文章,一般都是针对某一学科中的某一细分领域,甚至某一个问题进行论述,这类文章的读者一般都是从事该领域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员、大学教师、研究生等。考虑到读者对象的接受能力,完全翻译似乎并没有必要,而且有时翻译反而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误解。而完全照搬原文,将原文罗列在一起又过于粗放。

怎样才能增加一些阅读性,适当减轻国内读者阅读的压力,我们想到了“选译”——选择每篇文章中的摘要及重要图表翻译成中文。我们考虑到,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大致知晓原文的主旨、内容,对原文的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研究进展和结果有简明扼要的了解,从而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阅读原文。而一些承载了原文最重要、最有新意的研究进展的图表恰恰也是原文的精华所在,将这些内容一并挑选出来并翻译成中文,集中放在每一篇文章的最前面,让读者一目了然,如同浏览目录一样能够快速定位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起来会更加轻松,理解更准确,效率也更高。

2. 书名的确定

说起书名,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最初我们预想每本书的书名都可以借鉴期刊的名称,分别命名为《某某学进展》,然后整套图书的名称就叫做“生命科学进展”。但随着编辑工作的推进,我们对丛书内容理解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其编辑出版意义认识的加深,逐渐感到原有书名显得平淡。经过多次讨论后,我们决定将丛书名改为“生命科学新视野”,突出一个“新”字。一方面,这是因为各书的文章都是选自近两年刊发的最新文章,另一方面,更希望丛书的出版能给读者带来新的研究理念和新的研究思路。

丛书的英文书名我们没有直译。为了体现丛书的特点,将英文书名的重点诉求放在了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上,同时兼顾语音上的流畅,英文书名确定为New Focus in Life Science。为了与中文丛书名相呼应,我们还专门为丛书设计了宣传语——New Focus New Field(直译为“新焦点新视野”),希望带给读者全新的体验。让读者在阅读最新的研究进展的同时开拓新的视野。这样,中英文丛书名及宣传语也得以相辅相成。

版式与封面设计:再向期刊借力

本套丛书既然为期刊文章的重新整合和汇编,如何在版式设计方面撷取期刊的优点,实现书刊互动,也是我们着重考虑的问题。

首先是开本的确认。期刊的开本一般较大,而图书的开本则比较多,国内的科技专著多为正规的16开。由于原文章所载期刊开本较大,且排版较为紧密,如果缩小为16开对阅读非常不利,而且也不能体现本套丛书的特点,所以,我们采用了与原刊一样大的开本。

其次是版式的设计。相比大众类刊物,科技类期刊的版式比较严谨,但相对于图书而言,期刊的版式又有诸多的灵活之处,尤其体现在目录的设计上。期刊一般没有扉页、版权页,而对图书而言,这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引进版图书的版权声明更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为了将两类载体版式设计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利用丛书开本较大的特点,我们将扉页、版权页、目录整合在了一起,将图书的第一页进行了网页式的板块划分,兼具扉页、版权页、目录、编委会页的功能。这样既节省了版面,又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示了更多的信息,而且保证了必要信息的完整。

正文部分按期刊文章的顺序排列,很难有其他的变动,我们就在书眉上动脑筋。一般图书的奇数页为章名,偶数页为书名,期刊也类似。为了体现本套图书的特点,我们将原刊文章的页眉全部删掉,重新添加内容。在图书的切口位置加上了我们部门的logo,奇数页放置丛书的英文书名New Focus in Life Science,偶数页设置丛书的宣传语——我们希望带给读者新的体验。整个页面看下来非常精致,且有国际范儿。

为了更好地体现这套丛书的特点,封面设计也借鉴了期刊的做法。我们将封面划分为三个部分,下面的色块最小,仅起到装饰作用;中间的部分约占三分之一,是丛书名的位置,且将之放大、固定,使之辨识度高,类似于期刊的刊名;上面的位置是大面积的底图上列各书书名,每一本书名下底图各异,整套书构成一个系列。

这套丛书的英文名称是New Focus in Life Science,而且上面也提到了本套丛书的宣传语New Focus New Field,缩写都是NF。为此,还专门以NF为元素,为本套丛书设计了一个logo放在每本书的书脊上。

生命科学新视野丛书推出不到一年即告售罄,对于自然科学专著来讲,这个速度是非常令人满意的。销量还不是评价一本书好坏的唯一标准。记得时任Elsevier高级副总裁的Paul Evans博士来访,看到我们出版的这套丛书时,非常受启发,专门问我们要了一套书背回国。《细胞》杂志的负责人来访的时候也对这种由刊而书的形式非常肯定,当即表示要与我们探讨合作出版的事宜。

这套书的成功出版,关键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出版的内容、形式及方法上都有创新。这套丛书对我们之后其他图书的运作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让我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出版思维,甩掉了思想的禁锢,随后我们在此基础上还出版了导读、选译、注释、精编等多种形式的科技专著,为国内的科研人员带来了质量上乘、形式更灵活多样的科技著作。从这个角度来说,其意义远大于销售几千册图书所带来的利润。

(作者单位: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推荐访问: 追记 生命科学 丛书 新视野 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