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模式的历史考察

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模式的历史考察

时间:2022-05-20 08:15:03 浏览次数:

[摘要]政治动员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政治优势,是党领导人民群众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武器。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党根据时代需要和环境变迁,采取不同动员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动员模式。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政治动员模式

[中图分类号]D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1-0025-03

动员是发动人们参加某项活动,是个人或组织为了在相对较短时间内获得先前较少或者没有的资源而采取的行动和过程。政治动员就是政党、国家或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运用各种方式对一定范围内的人民群众进行宣传和鼓动,以获得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进而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的行为与过程。它包括政治动员的主体、政治动员客体和政治动员方式,具有“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促进社会民众政治参与、调适社会的心理认同、维持政治稳定”等功能,?眼1?演其实质是“动员主体和动员客体之间消弭隔阂、填补鸿沟、趋向认同和实现政治一体化的过程”。?眼2?演

政治动员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政治优势,是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武器。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历来重视政治动员。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指出:“政治上动员军民的问题实在太重要了。我们之所以不惜反反复复地说到这一点,实在是没有这一点就没有胜利。没有许多别的必要的东西固然也没有胜利,然而这是胜利的最基本的条件。”?眼3?演

政治动员方式对政治动员至关重要,是政治动员的关键环节,政治动员的策略、方法、手段如何,直接关系到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程度,影响到政治动员的效果。政治动员方式,就是政治动员主体为实现政治目标而作用于政治动员客体的策略、方法、手段、途径,它是联系动员主体和客体的纽带和桥梁。任何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都会呈现出一种成型的、固定化的体系,也就是形成了一种模式。所谓模式,就是指某种事物的结构特征与存在形式。政治动员模式,就是政治动员方式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总体性的结构形式。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党根据时代需要和环境变迁,采取不同动员手段、形式,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动员模式。大体说来,主要有三种政治动员模式:

一、新中国建立前的革命型政治动员模式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党的历史阶段。党根据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先后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和压迫,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在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相当低下、民主意识相对缺乏的特殊条件下通过通俗化、生动化的形式、方法进行政治动员,以政治革命和阶级斗争为主线,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心理观念的变化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其实质“在于发挥人的精神的作用,是一种‘精神动员’形式”。?眼4?演

所谓革命型政治动员,就是党领导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武装夺取国家政权,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政治目标而进行的政治动员。其方式主要有:组织化动员;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普及政治宣传;重视发动广大群众支援革命战争和进行阶级斗争;开始重视利益动员等。这时期党的政治动员模式以革命斗争贯穿整个过程,有着十分明显的特点。

第一,善于发动人民群众,壮大革命力量,建立最广泛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注重革命的原则性和策略性的有机结合,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进步的政治势力参与革命,为实现党的革命目标奠定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非常重视对农民群众的动员。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农民起着保守或者革命的作用,农村不是稳定的根源,就是革命的根源,农村的反抗派是致命的,没有哪一个社会集团比田地甚少或者交纳过高的田租更为革命,得农村者得天下。?眼5?演大革命失败后,党从中国的国情和革命特点出发,广泛动员和组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革命斗争,建立稳固的工农联盟,将革命中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逐步夺取了全国革命的胜利。

第二,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普及政治宣传。政治宣传就是政党和政治人物为了实现一定政治目标、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权的需要,宣传鼓动来推行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赢得社会民众的支持和拥护。革命时期党通过发布文告、刷标语、创办报刊、提出政治口号、公演戏剧电影或唱歌曲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通俗、形象的宣传,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识字水平和认知水平,激发广大民众的革命热情。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尤其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积极性。如在军队设政治委员制度,开展“诉苦三查”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派优秀干部和知识分子深入农村,进行阶级宣传,培养农民的阶级意识;树立先进典型,用在群众团体中产生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或典型事例来动员群众政治参与的热情等。

第三,以武装斗争和阶级斗争为主线。党十分重视掌握革命武装,重视人民军队建设,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敌人。在阶级斗争过程中,不仅重视培养群众的阶级意识,而且善于从阶级内部划分阶级成分,如在农民阶级中划分雇农、贫农、中农和富农等,把资产阶级划分为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等。又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要,善于整合不同阶级的利益,建立新的利益分配关系满足不同时期革命的需要,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制定了有利于团结各阶级参加革命的土地政策、劳动政策,如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政权等,有效地调节了各阶级各阶层关系,从而动员民众参加革命斗争。此外,党还注重自身建设,并把它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加强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组织基础。

总之,这种政治动员模式使人民群众树立了阶级意识,有力地团结了社会各阶层,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党聚集革命力量,取得革命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树立了党的形象和威望,并为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政治动员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改革前的行政“全能主义”型政治动员模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是党开始作为执政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在建设工业化国家的同时,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目标,借鉴苏联经验,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一个基本方略,在社会主义改造、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乃至发动文化大革命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政治动员。

所谓行政“全能主义”型政治动员模式,就是党通过党政组织和社会团体建立结构严密、高度集权的组织网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渗透,从而使政治动员具有超强高效的社会推动能力和较高水平的组织控制性。其方式主要有:依靠强有力的党政组织系统进行动员;开展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阶级斗争;广泛的宣传鼓动和深入的思想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广播和报纸等媒介手段进行政治宣传,重视典型示范和榜样激励的作用,进行系统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等。这种高度集中的“全能主义”政治模式下的政治动员,具有显著的特征。

第一,超强的组织控制性。各级党委和政府组织通过对全国的重要稀缺资源的全面垄断控制物质财富、人们谋生和发展的机会以及信息资源;通过人民公社制和单位制,户籍制以及主副食品配给制,消除独立的社会力量等,使广大人民的任何社会活动都需要依赖于党和政府组织,这样就保证了政治动员渠道的畅通无阻。

第二,以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为载体。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后,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空前强烈,建设新中国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党因势利导,发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当时党的领导人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错误估计,党的指导思想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推行群众运动式的“大民主”,进行阶级斗争,导致反右斗争扩大化,以致后来又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第三,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过分强调党的领袖意志和精神因素的推动。党高度重视典型示范和榜样激励的作用,对人们有着直接、现实、形象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如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浪费案,在抗美援朝中邱少云、罗盛教、黄继光等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等。但是,也十分强调意识形态控制,把精神因素的作用推向极端。如借助毛泽东个人的威望和超凡魅力,以“毛主席语录”作为政治口号,动员人民参加政治运动,导致个人崇拜盛行,群众运动也成为一种极端化的“暴风骤雨式”政治动员。

这种行政“全能主义”型政治动员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中国共产党通过广泛的政治动员,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部门和工业基地,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亨廷顿认为,“社会动员和政治参与的扩大日新月异,而政治组织化和制度化却步履蹒跚。结果,必然发生政治动乱和骚乱。”?眼6?演由于忽略法制建设,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突出群众运动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等,政治动员也存在某些偏差和失误,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三、改革以来的法理型政治动员模式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摈弃了以不断的群众运动为核心的政治动员模式,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历史的伟大转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全能型”执政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服务型”执政党的转变。从此,党领导全国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为此,党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任务,改革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政治目标进行了广泛的政治动员。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和国家的法制建设和领导体制改革,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党的政治动员也以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为基础,在具有权威性的法律和政治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因而叫做法理型政治动员模式,其方式主要是:“把政治发展目标或党和政府的政治目标、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党和政府组织的活动和广大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这些目标、主张”。?眼7?演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新时期的政治动员模式的科学化、法制化、制度化进程不断加快,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注重物质利益动员和精神动员相结合。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关系的动因。马克思认为,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同利益有关。?眼8?演物质利益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世俗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利益分化日益明显,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物质利益的实现程度。党通过改革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动员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力地推动了党的政治目标的实现。同时,在精神动员中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风尚,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广大人民的政治认同感和对社会主义的向心力、凝聚力,提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觉悟和参与热情。

第二,重视政治动员的法制化建设。政治动员是一种动员社会大众参与政治活动的行为,在法制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过分广泛的动员和参与容易使政府失去对社会的控制。古斯塔夫·勒庞认为,群体中的个人有明显的从众心理,在“集体潜意识”机制的作用下,会产生一种本质的变化,就像“动物、痴呆、幼儿和原始人”一样,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变成另一种十分低下的生物。?眼9?演缺乏法制化、程序化的政治动员,实行群众运动式的“大民主”,很容易引起失误和偏差,如“文化大革命”。因此,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实现党的政治目标,要不断推进政治动员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第三,更加重视政治动员主体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是政治动员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党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和党的自身状况,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并以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不断提高党政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有效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如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

第四,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的动员。改革开放以来,当代高新通讯技术在中国迅速传播和发展,电视、电话、互联网等新型传媒的影响不断扩大,从根本上实现了传播方式的革新,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扩大了思想文化传播的覆盖面,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条件。如为实现党的政治目标,动员广大党员和群众参与,发表电视讲话,进行电视电话会议等。特别是中国网民总数的快速增长已被世界所瞩目,在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超过美国居全球第一,网络政治动员已成为党的重要动员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征.简论“政治动员”[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关海庭.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52.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押513.

[4]刘荣刚.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现实思考[J].理论与改革,1998,(4).

[5][6]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267,5.

[7]关海庭.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03.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82.

[9]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9.

责任编辑宋桂祝

推荐访问: 中国共产党 动员 考察 政治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