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弘一大师与佛教

弘一大师与佛教

时间:2022-05-18 18:00:11 浏览次数:

摘要:弘一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高僧,对佛教的弘扬贡献颇大,他致力于南山律学的研究,著书立说;采用西洋音乐创作佛教歌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出版《护生画集》;以书法弘扬佛法,创造了“真诚以臻化境,无态而是众美”的弘一体;大师高风亮节,爱国护教是他一生的追求。

关键词:弘一;律学研究;佛教歌曲;人与自然;书法;爱国护教

中图分类号:B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08)03-0033-04

作者简介:余清,女。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佛学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至南北朝隋唐,达到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后即走向衰落。其间虽有所谓“中兴”,然自五代至于清末,总的趁势是日益没落了。到了近代,随着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西学”的传人,同时受到当时欧洲学者研究佛教的兴趣和风气的影响,也带来了佛教的振兴,它在清末民初思想界中曾发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学者,都对佛教研究饶有兴趣,以至于要借助佛学来激励道德、改造社会。推究、振兴中国佛教事业者,为佛教事业彻底献身者,当首推弘一大师李叔同。

弘一大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一说为山西人),生于天津。我国近代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活动家,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是我国最初出国学习西洋绘画、音乐、话剧,并把这些艺术传到国内的先驱之一。他所创作的《送别》、《大中华》、《祖国歌》等,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著。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结束了学校的教务,在杭州虎跑定慧寺皈依了悟老和尚正式剃度出家,名为演音,号弘一,这年他39岁。从此,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有了一位致力于佛学研究、德才兼备的高僧。

一、潜心律学。著书立说

大师入山初期,研读《宝华传戒正范》、《灵峰毗尼事义集要》等书,有感于当时佛门德行日衰之现状,深感不弘律教不足以严峻佛门,不弘律教事业难以兴盛。立誓学律,将失传已久的律宗发扬光大。律宗自唐宋以后,历经元明清计700余年。虽代有提倡,但已失南山真脉,且三大部失落于日本。清末徐蔚如复自日本请归,重刊于天津刻经处,因错误遗漏甚多,研究佛学者大多望而却步。弘一大师遍参中外律丛,用以校正三大部(《行事钞资持记》、《四分律行宗记》、《羯磨疏随记》)及其他律藏。20年中,几乎无日不在律藏中探讨精微,发扬深显,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扶桑集释》、《南山律苑文集》、《南山律宗》书目提要等,其著作远传日本与东南亚各国。大师十分重视僧才的培养,在1931年创办南山律学苑受挫之后,修正了先前以系统规模讲学的方式来栽培律宗后学的构想,一变为不拘格局随缘讲学的方式。1934年,在厦门南普陀创建闽南佛教养正院,自拟章程,书写院额,亲任教学,办学3年,培养了一代青年僧才,他对佛律的发扬光大,使湮没700年而不为世人所闻的南山律教得以重兴,佛教界因此学律之风日盛,以学律为荣,而弘一大师因此也被中国佛教界尊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1936年,弘一大师应上海佛学书局之约,在大量佛学书籍中,选《释门自镜录》(唐·怀信著)、《释氏要览》(宋·道诚辑)、《释氏蒙求》(宋·灵芝著)等加以点校,编辑成《佛学丛刊》第一辑。

弘一大师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他尤其重视生灵离世前的念佛,强调“一念”的作用,主张为即将离世的人实行助念,这是当代佛教临终关怀的源头,已为后人所效法。

二、创作佛教歌曲。出版《护生画集》

出家前的弘一大师以李叔同而驰名艺术教育界,他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杰出的启蒙教育家;也是我国音乐杂志、多声部歌曲以及最早引进西洋作曲法的开拓者,出家后的弘一大师,又首倡并实践了中国近代佛教歌曲的创作。他通过学唱佛门日课规仪梵呗,对佛教歌曲有了最初的体会。1929年,他应学生刘质平和好友夏丐尊的邀请,创作了《清凉歌》、《山色》、《花香》、《世梦》、《观心》等,收入《清凉歌集》,后由刘质平、俞绂棠、唐学咏、徐希一、潘伯英作曲,先后在上海新华艺专和宁波中学试唱,后又经过7年的反复推敲,1936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清凉,清凉,无J二究竟真常!”歌词反应了一种平和超然的佛教精神。也就是在当年12月,弘一大师在闽南佛学院为太虚大师所撰《三宝歌》作曲。《三宝歌》为四众法集时所咏唱,是现代化的佛教歌曲,是西洋歌典登上大雄宝典的开始。弘一大师所创作的具有佛教意味的歌曲,是采用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进行的,是用西洋歌曲的方法来宣扬佛理的。是在继承我国传统佛教音乐的基础上,为我国近代佛教音乐化俗启道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他在我国近现代佛教歌曲创作方面的贡献在于大胆尝试、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1928年,为预祝弘一大师50岁生日,他的学生丰子恺绘制《护生画集》,弘一大师题词。全书诗书画合一,“以人道主义为宗趣,以画说法”,提倡护生,反对杀生。弘一大师在卷首书写题赞:“普渡众生,承斯功德;同发菩提,往生乐园”,表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护生画集》在国内外影响广泛。此后,丰子恺又作《护生画续集》,直至《护生画六集》,以祝弘100岁诞辰。在作《护生画三集》时,弘一大师已圆寂,可见师徒二人的情谊和大师的人格魅力。

三、大我之境:弘一书法艺术

大师以书写佛教内容条幅,分赠他人,用以传教。在为僧的25年,弘一大师谦恭修行的蕴藉,是形成内剑、肃穆、恬静写经书风的关键所在,大师以佛法接引书法,以书法弘扬佛法,1929年弘一大师在《李息翁临古书法序》中自述:“夫耽乐书术,增长放逸,佛所深诚。然研习之者能尽其美,以是书写佛典,流传于世,令诸众生欢喜受持,自利利他,同趣佛道,非无益也。”黑格尔说:“只有改善人类才是艺术的用处,才是艺术的最高目的。”1935年,弘一大师曾说:“余书即是法。”可见大师对书法艺术的自觉与自信。书法艺术是大师孜孜以致力“自度”之筏,也是他用以教化众生,改善国民心智之舟。

弘一法师的基本文艺思想是: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先器识后文艺。简言之,就是说,先做人再做艺术家,弘一大师的艺术主张日真、日诚、日悟,所以,弘一书法艺术必然走向“弘一体”。“弘一体”是“以凡夫心转

为如来智慧”的宗教体验。每一个字都被贯注上了大师的精神,都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以真为本,以诚为径,以悟为法,可达“自由”境,这是“弘一体”的秘诀所在。

“真诚以臻化境,无态而是众美”,这即是弘一书法的真实写照,叶圣陶先生对弘一大师的书法风格有过这么一段评语:“就全幅看,许多字是互相相亲和的,好比一个谦恭温良的君子,不卑不亢,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就一个字看,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一画都落在最恰当的位置,移动一丝一毫不得,……总括以上这些就是所谓蕴籍。毫不矜才使气,意境含蕴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

大师把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的成功在于把书法的视觉形式和自身的文化内涵融为一体。书法对他来说只是一种工具,一种传递人生信念的工具,以书法为工具引导人们进入一种较高的思想层面。弘一大师把人、艺、道三者如此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达到书法的上乘境界——大我之境,可以说,书法已变为他生命的化身、人格的完善与文化哲学思想的自然契合。

弘一大师在弘扬佛法时,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又孕育了“弘一体”。弘一大师被书法界公认为20世纪十大书法家之一,现代的王羲之。

四、多变中的永恒:爱国护教

在抗日战争中,随着战争的日益吃紧,弘一大师驻锡地厦门也同样受到威胁,四方友人均替他担心,纷纷劝其撤离,然而他依然坚留,并表态“为护法故,不怕炮弹”。“吾人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时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自揣不如一只狗子!”他在居室门上题额曰:“殉教堂”,以明其志。且反复书写“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并加跋语:“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愈必须念佛。”

1937年5月20日,厦门市当局举行第一届运动会,筹备委员会请弘一大师撰写运动会会歌,为鼓舞民众体育精神,为了拯救四川难民,(当时运动会募捐),大师欣然允诺,亲自作词谱曲,写了《厦门市第一届运动会会歌》,发扬抗日爱国精神,这在当时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不久,这首歌就在学界传开了。

在厦门即将沦陷前的1938年4月,有一天,日本舰队司令久闻大师盛名,特登临寻访大师并要求大师用日语对话,大师坚持“在华言华”而拒之,司令说:“吾国之君之婿乡,又有血缘关系,何竟忘之?”大师回答:“贵国为吾负笈之邦,师友均在,倘有日风烟俱净,禅和之气重现,贫僧旧地重游,谒师访友以日语倾积久之摄,固所愿也。”司令又说:“论弘扬佛法,敝国的环境较贫穷落后的贵国为优,法师若愿命驾,吾当奏明天皇,以国师礼专机迎往……”大师答道:“出家人宠辱俱忘,敝国虽穷,爱之弥笃!尤不愿在动荡时离去,纵以身殉,在所不惜。”简短数语浸透着大师的人格力量,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

1941年3月,泉州遭受了日寇飞机接连几十次的狂轰滥炸,损失惨重。大师号召僧众:“爱国之心,当不后人”,负起“保国卫民应尽责任”,并组建“晋江县佛教战时救护队”,救护伤员,掩埋死难者,为战时的泉州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大师爱国爱教。1927年春季,北伐成功,革命军中的激进派打着“反封建”的旗号,主张“灭佛驱僧,收回寺院”,拆掉一些寺宇,佛教界一时紧张万分。在此危急关头,大师挺身而出,邀请当地革命党负责人宣中华探讨保护佛教事宜,又为此邀请政界一批知名人士召开座谈会;大师又致信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等人士。在大师的努力下,灭佛一说终于被制止。

弘一大师出家25年,不收徒众,不主寺刹,始终苦行修道,阐述律典,更是身体力行,坚持戒律,在近现代佛教史上弘一大师是一位杰出的高僧、佛门的龙象。他一生为振兴佛教,建设佛教文化而献身,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时至今日,弘一大师的人格感召力,为振兴佛教、建设佛教文化而献身的精神,仍有着深刻的影响,起着楷模和鼓舞的作用。

推荐访问: 佛教 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