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许衡的政治实践与政治主张

许衡的政治实践与政治主张

时间:2022-05-08 08:10:04 浏览次数:

摘 要 许衡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在元初五次入朝参政的政治实践中,刚直不阿、献言建极,为元朝的立国规模和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以王道德治思想为基础的政治目标,对于劝阻元初统治者残酷杀掠的行为发挥了作用。他提出正君心、求民心的政治要求,表现了一个政治家为民立命的胆识和勇气。他讲通变、行汉法的政治策略,从元朝的社会实际出发,以务实的态度,找到一条化解民族矛盾、加强民族合作的政治途径,为促进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许衡,元初,政治实践,政治主张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10-0010-08

许衡(1209—1281年),字仲平,号鲁斋,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李封村)人,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在金元鼎革纷乱之际,他继承程朱理学,兴办学校,传播儒家文化,推行伦理纲常教育,并从笃实践履的角度阐释理学,为理学在北方的传播立下不朽之功,为元朝培养了大批治国人才。许衡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他主张在与蒙古贵族的合作中“用夏变夷”,为元廷定官制,立法规,造历律,提倡行汉法,重农桑,使先进的中原文明成为元朝社会发展的强国之本。许衡的政治实践和政治主张,为元代的立国规模和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并产生深刻的影响,他在这方面的历史贡献值得深入探讨和评析。

许衡少怀大志,不满足于“章句之学”。蒙古乃马真后元年(1242年),许衡闻知隐居苏门(今河南辉县)的姚枢传授由赵复北传而来的程朱理学,即赴苏门向姚枢求教。由此他开始接触到程朱的著作和理学思想,并“旦夕讲诵不辍,笃志力行以身先之”,①深深地被程朱理学所折服。从34岁到43岁这9年期间,他和窦默、姚枢一起相互讲习、钻研程朱理学,教授生徒。这一时期的学术活动和礼仪实践,确立了他的学术规模和方向,为今后弘扬理学,救世济民的执政才能奠定了基础。

元宪宗元年(1251年)以后,许衡的好友姚枢、窦默接受蒙古政权的召用而北上。宪宗四年,忽必烈就任秦王,为了在关陕地区推行教化,命廉希宪为宣抚使,征召京兆教授。时在中原早有声名的许衡成为征召对象。任京兆教授的第二年,他又升任京兆提学,直到忽必烈南征时许衡才离秦返回家乡。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不久即征召许衡入朝,自此他开始了在政坛上为元廷出谋献策、参议朝政的阶段。直至他去世前一年的至元十七年(1280年)辞政归乡,二十年间,许衡经历了五度入朝、五次归隐的曲折政治生涯。

第一次入朝。忽必烈在上都即位后,许衡应召至上都朝见了忽必烈,《考岁略》记载了忽必烈与许衡二人的见面和对话。在这次谈话中,许衡将自己所学孔子之学,擅长“勤力农务,教授童蒙”等情况据实回答。忽必烈召见许衡,确实是想为元廷物色治国之材,虽然这次看来平淡的接见和对话并无什么直接的结果,因许衡不久就回到河北,但是这次召见,他还是给忽必烈留下了务实可取的印象。

第二次入朝。中统二年,忽必烈向窦默征求意见,寻找类如魏征那样的辅政人才。当时朝廷正是以言利进的王文统主政,与主张以礼义为本的窦默、姚枢等人互不相容。于是窦默等人向元世祖忽必烈进言:“王文统学术不正,久居相位,必祸天下。”世祖问:“然则谁可相者?”窦默答曰:“以臣观之,无如许衡。”①于是这一年三月许衡又被召至上都,准备委以重任。王文统为了架空姚、窦、许三人,奏请以姚枢为太子太师、窦默为太子太傅、许衡为太子太保,名义上是尊崇此三人,实际上是委以虚衔,让他们远离政治中枢。许衡以为当时仍未行汉法,太子未必能以儒家礼仪尊重师道,“不能,则师道自我废也”。这对于以崇道为己任的许衡而言是万不能接受的,于是三人力辞,最后任命姚枢为大司农,窦默为翰林侍讲学士,许衡为国子祭酒。②这是许衡参与朝廷斗争的第一次胜利。不过任命后不久,他便以病为由辞职回乡了。

第三次入朝。中统三年九月,许衡又被召至大都,这次进京他“假馆于道庵中”,除与姚枢、窦默两位挚友时常往返交流之外,其他社会活动很少。在大都逗留了一年多,并未有召见或入朝任职,于是便于至元元年(1264年)辞还怀孟故乡。至元二年十月,忽必烈又召许衡至大都,时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许衡辅佐之,参与中书省事。许衡又以病辞,引起忽必烈的不满。至元三年,忽必烈在檀州的行宫接见许衡时说:“我今召汝无他也,省中事,前虽命汝,意犹未悉,今特面命汝也。人皆誉汝,想有其实。汝之名分,其斟酌在我也。国家所以无失,百姓所以得安,其谋谟在汝也。……安童尚幼,苦未更事,汝谨辅导之。”许衡对答曰:“安童聪悟,且有执持,告之古人言论,悉能领解……但虑中有人间之则难行。”③这段君臣对话,虽反映出忽必烈对许衡以病辞职的不满,但仍对他颇加信任,并予鼓励。许衡表示领命,但也表达了自己的顾虑,所谓“虑中有人间之”,所虑者则指当时急功近利,以敛财得势的回回权臣阿合马。这次召见后,许衡经过两个月的周密思考,向忽必烈呈上了著名的治国方略《时务五事》,为元朝治国安民的政治目标提出了系统的构想和理论,其中心理念即是“行汉法”的方针。奏疏呈上后,“帝嘉纳之”,此后又有多次上奏。至元四年,许衡确因身体多病,“乃听其归怀”。④本次入朝,是他与元世祖交流最多的一次,并且也得到展示他政治理想的机会,可惜《时务五事》提出的种种治国方略,其后并未得以全面的推行。

第四次入朝。至元五年二月,许衡又奉召入大都,除国子祭酒,并先后与太保刘秉忠、太常卿徐世隆议定朝仪,与刘秉忠、左丞张文谦议定官制。朝仪奏上后,世祖亲临观看,“大悦,举酒赐之”;在制定官制的过程中,他与一些守旧的宗亲大臣展开斗争,坚持既定的原则,也得到了世祖的支持。⑤至元七年,许衡被任命为中书左丞,这是他仕途中最高的职位,许衡再三恳辞,均不获准,于是只好领职。时阿合马专权,势倾朝野,许衡刚直不阿,上奏阿合马“专权罔上,蠹政害民”若干事,但未能上报。此次入朝,许衡议定朝仪、官制,进拜中书左丞,达到政治事业的顶点,但他仍深感自己的儒学理念与忽必烈在政治上的功利追求很难一致,故再三辞去中书左丞之职,上书曰“臣之所学迂远,于陛下圣谟神算未尽吻合”。⑥至此,也引起忽必烈的同情,并有意让许衡之子师可代行其职,但许衡以为不可。于是,忽必烈同意了他的辞呈,并于至元八年改任他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许衡对这个任命很满意,喜曰:“此吾事也。”⑦从至元八年到至元十七年近十年间,许衡为国子学的教育可谓呕心沥血,他对那些选来的蒙古贵胄子弟“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其为教,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相其动息以为张弛”。⑧在他的努力下,国子学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元人苏元爵评价曰,“国学之置,肇自许文正公”,“数十年彬彬然号称名卿才大夫者,皆其门人也”。⑨

推荐访问: 政治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