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浅议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浅议

时间:2022-05-06 15:35:03 浏览次数:

[摘要]政治文明是指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意识、政治法律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中国所要建设的政治文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方向,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根本价值取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关键词]政治文明社会主义

一、政治文明的一般涵义

所谓政治文明,指的是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意识和政治法律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进步状态。政治有先进与落后、光明与黑暗之分,政治文明衡量的就是政治上的进步程度。文明,原本是与野蛮相对立的,如果政治上达到了文明的程度,表明这种政治是比较先进和光明的。有人认为政治文明就是民主,这是不全面的。民主当然属于政治文明范畴,而且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但民主仅仅是政治文明的一个部分。政治文明的内涵包含政治观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三大部分。其中:政治观念文明是指政治理念、政治认识上的进步状态。政治制度文明则是指政治制度上的文明状态,它是政治文明的主体,是政治文明中的刚性部分,是政治观念文明表现出来的可见可依的规范;政治行为文明是观念文明、制度文明的落脚点。政治观念、政治制度最终都要体现在行动上。依法办事的行为当然是文明的;无法无天的行为显然是野蛮的。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向

明白了政治文明的一般涵义,现在让我们更进一步地思考下一个问题:中国究竟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政治文明?必须指出的是,政治文明作为政治上的一种进步状态,具有阶段性特征。这就是说,它是和以往的政治观念、政治制度、政治行为相比较而言的一种政治进步状态。和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显然是要进步许多,因而要文明许多。中国目前的政治现状,与过去相比当然要文明得多,但这还不够。我们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标是要达到更加文明的境界。可见,所谓“什么样的政治文明”问题,实质上就是指我们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标问题。而这一问题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又有不同的追求和评价。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政治本身就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因此,政治文明从一开始就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反映了各阶级的政治主张、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体现了各阶级间的政治关系。古今中外任何一种社会的政治观念、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从主流上看,都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反映。因此,政治上是否文明也因阶级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评价。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明,比起奴隶社会来,当然要进步许多,但从其实质上看,主流的政治文明还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主张。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实质上是少数有钱人的民主,资本主义的主流政治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无一不是在为少数有钱人服务的。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本质上说,要体现广大人民的利益,反映人民的意志和主张,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政治、法律制度是政治文明的集中表现。衡量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是否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主要看我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是否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判断我国政治、法律制度是否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主要又是看我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是否保证让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人民的愿望和主张。如果我国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不能真正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不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那就说明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这一点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一些同志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体认识不清,了解不透,总觉得这种民主政体没什么不好的地方,其实这仅仅是看到了它那漂亮的外衣,没有看到它的本质。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实质仍然是垄断资本的民主,而不是广大人民的民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体现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证。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问题,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统治阶级集团特别是执政党在制定政治法律制度和方针政策时以什么作为价值目标。不容置否,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主要是以资产阶级的利益特别是以垄断资本的增值为中心的,是为垄断资本增值服务的。在“最大化”的牵引下,虽然客观上也能促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但从根本上说,他们的政治文明并不是以人民的利益作为终极目标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则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整个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思想和政治法律行为都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目标,把人民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判断自己的政治法律制度好坏的根本标准,因此,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把人民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政治文明的根本标志。

长期以来,如何处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一直是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苦苦求索的问题。中国古代有“君轻民贵”的思想,启蒙思想家有“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的思想,但无论如何这些思想都没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人民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只有马克思主义者才真正确立了“人民利益”这一根本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共同意志和共同理想,必须是一种新型的文明进步状态。这种文明,从制度、结构到措施、观念都有崭新的内涵。特别是国家政权、执政党同广大人民之间,不是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是真正的受托人与委托人、公仆与主人的关系;民主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名副其实地为绝大多数人所享有;政治不是少数政治家的政治,而是人民群众的政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价值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既然以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为指导,自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乃至以往一切社会政治文明的根本标志。

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政治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从根本上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只有中国共产党才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不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仅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其实也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目前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深度研究还不够,以致于许多人都认为,强调党的领导仅仅是我党的一种政治需要,理论上并没有多大的说服力。应当承认,我们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一些同志的说理还仅仅停留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层次上,当人们对“多党制”的实质知之不多时,人们当然会对党的领导的重要性表示怀疑。因此,从理论上对“多党制”作深刻剖析,并把它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作全面比较,深刻解读我国目前政党制度的重要性和长期性,是理论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有的同志出于种种顾虑,比如认为这是个敏感的政治话题而不敢或不愿去作深度研究,这种心理其实是错误的。中国共产党并不反对人们去作深层次的研究,她所反对的是无视中国的历史和国情,无视中国与外国的民族差异,一味地否定党的领导的不科学态度。

怀疑党的领导的重要性的人总觉得,强化党的领导地位不利于对党的民主监督,而“多党制”至少在强化对执政党的民主监督,预防执政党滥用权力、腐败蔓延等方面可发挥极其有效的作用。这种观点初看起来似乎不无道理,但仔细推敲就不难发现,它实际上是建立在某种想象的基础上的,这就是:他们认为不搞“多党制”就必然产生腐败、一党专权。这是缺乏说服力的。中国共产党目前确有某些官员存在腐败行为和专权行为,但这不是党的领导的必然产物,强化党的领导地位并不必然产生腐败、一党专权。而“多党制”也并非一定能确保执政党清正廉洁、民主开明。要使执政党廉洁奉公,从善如流,关键是要靠一整套完善而又严格的政治、法律制度。中国共产党强调自己的执政地位并不是出于自己的一党私利,而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为了建立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文明,当然强调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前提下,为了预防自己的权力过分集中,她选择了“政治协商”、“多党合作”,从理论上讲要比“多党制”更有效率。目前,我们党把“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作为党的建设面临的长期历史性课题,正说明了党推动民主化的坚强决心。中国共产党并不想靠集权统治来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而是要靠自己的威信和不可替代的能力来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坚信,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保证。没有党的领导地位,人民群众就不能享受充分的民主权力,“人民当家作主”也会成为一句空话。这就是为什么把党的领导作为一项基本原则的根本理由所在。

参考资料: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曹思源:《政治文明ABC--中国政治改革纲要》,柯捷出版社,纽约(C0zyHousePublisher.NewYork),ISBN1-932002-23-5。

3、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求是》,2003年第18期。

4、赵世瑜:《走向政治文明的历史画卷》,《新华文摘》,2003年第10期。

5、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求是》,2003年第10期。

推荐访问: 文明建设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