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手艺人的匠心坚守

手艺人的匠心坚守

时间:2022-04-11 09:49:15 浏览次数:

熊松涛,人称“熊爷”,在珐琅圈内早已声名远播。10余年来,他屡获殊荣。曾多次在百花杯全国工艺美术大师展上荣获金奖,在神九和神十所用的航天表上首次采用珐琅工艺,成为传统手工艺飞向外太空的首创之举。他设计创作的珐琅艺术品吉祥八宝孔雀瓶、万寿无疆珐琅碗、鸿雁七宝瓶、凤羽纳福瓶、云龙纹笔洗等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工艺美术行业颁发的金奖。

在设计上,熊氏珐琅从不墨守成规,一直尝试将不同的艺术风格融入珐琅作品的创作中,如把中国传统的水墨、写意、工笔以及欧洲的油画等各种风格镶入其中,让珐琅作品蕴含全新的审美效果,既包括传统工艺的古朴,又具新时代的特征。在工艺上,他的独创堪称一绝。这正是熊松涛历经10余年的潜心钻研和不断尝试才得以实现的。

“三代匠师只做珐琅,一做就是半个世纪。对我来说,一个品牌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累积,经历反复、繁琐、隐忍、创新的过程。”传承600多年的珐琅技艺,追求的是一次比一次精湛且炉火纯青,它承载着熊松涛的心声,也是熊氏珐琅价值传承的内涵。展示珐琅作品、传播珐琅文化、再现珐琅工艺往日辉煌的历史、感受传统工艺之精良,既是熊氏家族传承的使命,也筑成熊松涛对工匠精神责无旁贷的执著。

取长补短、去粕取精

新金融:因何缘故想要举办一场名为“回望珐琅致敬匠心”的私人收藏展?

熊松涛:经常有朋友问我,到底什么是珐琅?什么是中国景泰蓝?什么又是七宝烧?我就在想,为什么不做一场珐琅展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珐琅呢?“回望珐琅致敬匠心”是一个彰显智慧、勇气、传承与创新的展览,以我们祖孙三代收藏的珐琅器为基调,突出“匠心”的可贵。因为匠心的内涵绝非熟能生巧那么简单。虽然是私人藏品,但我们不局限于珐琅爱好者,更面向大众群体,力求让每一位观众在展览中感受珐琅器的文化。

新金融:你是如何喜爱上珐琅并与珐琅器收藏结缘?你们祖孙三代的藏品都是从哪些渠道收集而来?

熊松涛:从我祖父那一辈起,也就是清后期,皇宫内的珐琅造办处在北京通州地区设置了手工作坊,专门用于宫廷珐琅器的制作。由于这个便利条件,我祖父在造办处的下属作坊学成了这门手工技艺。后来,为了让这门“绝活”继续传承下去,他把这门手艺教给了我的父亲。正是在祖辈父辈的教育传承之下,我大学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回家接班,制作从小耳濡目染的珐琅,得以有机会接触和收藏这些古董珐琅。正是因为家族三代一直从事珐琅器的研究和制作,每件作品都经过我们的心血辛劳凝结而成,才让它具备独特韵致,而不单单是一件廉价的商品。收藏渠道比较多元,有进拍场拍卖回来的,也有从古董店选购的,还有从私人藏家手中购买的。主要还是以中国景泰蓝、日本七宝烧、欧洲珐琅为收藏对象。

新金融:熊氏珐琅的作品,从捧盒、罐瓶、香薰炉、表盘到首饰,基本都沿袭着中国传统题材而演进。你又怎么会对中国景泰蓝之外的日本七宝烧、欧洲珐琅收藏产生兴趣?

熊松涛: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沉淀下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各种题材,我很喜爱。不过收藏无国界,这三种珐琅都烙印着自己鲜明显著的历史与文化,在器形、工艺等方面又都具备各自的特点,能取长补短、去粕取精。“铜胎掐丝珐琅”大约于13世纪末,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比如明代景泰蓝大都为历代陶瓷或者青铜器等传统样式,纹样以大明莲为主;七宝烧则是日语中对金属珐琅器的称谓,又有“日本的景泰蓝”之称,它以金属为胎,表面以石英配合其他颜料烧制而成,具备釉料细腻、纹样典雅、线条纤细等特征;欧洲珐琅则在12到14世纪,法国的利摩日地区以内填珐琅工艺制造宗教用品而闻名,从1470年开始,绘画珐琅工艺开始在此地落脚并逐渐发展壮大。而到1675-1680年间,还奠定了一种非常突出的微绘珐琅工艺传统。

拍卖,品质的试金石

新金融:2012年,你的处女作,一款“蝶恋花”掐丝珐琅表盘于北京保利秋拍上拍出了80万元高价;2014年6月,北京宝瑞盈春季艺术品拍卖会还推出了“熊氏珐琅专场”,据悉,凤仪富贵捧盒、四季平安瓶、富贵四季福禄瓶等11件作品纷纷受到推崇。你选择与拍卖公司合作,并将创作的高端珐琅器送进拍场的初衷是什么?

熊松涛:拍卖市场既有古董也有当代艺术品,而在当代珐琅艺术领域,熊氏珐琅还算拥有一席之地,所以拍卖行希望我们参与其中。除了拍卖行的盛情邀请,我们也希望将拍卖作为一块试金石,看看自己的作品到底能有怎样的市场表现。

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走进拍场不是一个常性的发展,而是间断性的。拍卖无疑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不过宣传的意味还是要大于销售本身的目的。我们的客户资源相对稳定,每年都有固定的订单,而且珐琅本身的制作周期很长,这么做只是想让更多人看到能代表这个时代的珐琅。

新金融:你对现在的珐琅收藏品市场怎么看?在你看来,它的市场前景会走向何方?

熊松涛:珐琅收藏品市场是个传统的市场,因为珐琅器历史悠久,国内外都有收藏家涉足这个领域,应该说拥有一个稳定的市场。而高级珐琅器始终是稀有的,它的市场前景也会稳步上升。

新金融:提起珐琅作品,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工艺品,毕竟,它已从皇家权贵的玩物、御用的珍品跌落至“寻常百姓家”。你是如何让它们受到市场乃至巴塞尔表展认可的?

熊松涛:钟表与珐琅一直存在紧密的联系,怀表时代的高级表基本都夹杂珐琅的装饰,手表时代也继承了这个传统。但是如今的珐琅师屈指可数,所以珐琅手表显得更加珍贵了。此外,熊氏珐琅的精品一般只作九件,有的因为制作难度系数高,而成品率低,仅制成两件。我们力求:“精工出细活,件件是精品”,并且可以作为家族收藏流传的珍品。庆幸的是,熊氏珐琅保留了这份传统,从2006年肇始,由熊氏珐琅制作的珐琅表盘腕表开始亮相瑞士巴塞尔表展。目前已有瑞士、德国等的多个顶级品牌使用熊氏珐琅制作的表盘。而且我们已经和许多表厂达成了合作关系,通过表款的成功让更多人了解到我们,也逐渐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心、手、物的结晶

新金融:作为熊氏珐琅第三代传承人,你怎样看待传统手工技艺与收藏品之间的关联性?

熊松涛:珐琅作为一项传统技艺,同时也伴随着时代而发展,但珐琅工艺的繁复、设计细节的精巧,一直都是收藏家喜闻乐见的,也是珐琅从未失去价值的法门。我们也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审美、工艺方面与时俱进。

如今,作为屈指可数的珐琅世家,我们期冀制作出富有中国艺术品位的珐琅器,而且一直致力于收藏前人先辈的珐琅作品,融汇古今、贯通中西。

新金融:你曾说制作珐琅秉承的是传承文化的理念,不愿意看到收藏之人简单地用价格去衡量。如何摒弃价格的诱惑而对文化传承不离不弃?

熊松涛: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匠心与匠艺的可贵,那我们就明白了珐琅的真正价值,它们是工匠的心、手、物的结晶。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器物的价值只会增强,而其文化传承的根本便是将这种价值所体现的工匠精神予以定格。

新金融:你希望藏友用审美的立场去赏玩,从中感受到作品传达的精湛工艺和艺术纯熟之美感。你是如何将自己的作品上升到艺术品的层次,进而把珐琅收藏品、艺术品最好的一面呈现在世人面前?

熊松涛:从2008年开始,熊氏珐琅致力于将皇家御用珐琅器物复兴,并赋予它们当代艺术价值,成为独特的创新作品,填补了收藏界的一项空白。每件艺术品都包含着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其实来源于艺术家的生活日常。要将自己的感受、鉴赏力、所思所想融入作品之中,让它拥有灵魂,经得起细细品味、仔细研磨以及时间的考验。它不会因岁月的变化而失去其应有的艺术魅力价值,是可以代代相传的艺术品。

推荐访问: 手艺人 匠心 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