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让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闪现美的灵光

让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闪现美的灵光

时间:2022-04-11 09:05:45 浏览次数:

运用多媒体,可以改变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融声、像、动画为一体,艺术地再现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繁复为简明,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消除情感阻隔,点亮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克服教师传统的、单项灌输的教学方法。

一、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进入新课时,有时枯燥的讲解,或者煽情的言说,都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可是巧用多媒体,则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选择和利用多媒体技术尤为重要。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我将《林海》和《美丽的小兴安岭》两篇课文的投影片重新组合成连续抽动片出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获得视觉上的满足感,同时认识小兴安岭“岭多、林广、花艳、物产丰富”的特点,学生被这美丽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住,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又如在教学《小珊迪》一文时,我首先播放小珊迪身穿薄衣、赤着脚在风雪飘飘的冬天里的大街上卖火柴的动画录像,配上忧伤的音乐,学生在悲伤的录音朗读中静静地观看着录音的每一个镜头,加上音乐旋律的烘托,创设了一个悲惨的环境,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共鸣,学生看完演示后,都被小珊迪的美好品质所感动,眼里噙着泪花,流露出对小珊迪的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这种逼真的视听效果胜于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

二、 利用直观形象,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如教《蝙蝠与雷达》一课。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其教学难点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是如何辨别障碍的方向的,这一仿生学源于蝙蝠,但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话是很抽象的,很难使学生正确理解。为此我制作了动画片,将“蝙蝠(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立即反向回来,这一仿生学原理直观地再现出来,学生一看就容易明白,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录音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借助表象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创造热情。如教古诗《小池》这一课时,学生理解第一、二诗句的意思后,我播放配有音乐的动画课件,学生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置身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会坐下来静静地欣赏。”有的说“泉水慢慢地流着,树阴映在水面上,那景色可真美呀!我想拿照相机把他拍下来。”领会三、四两句诗后,我再放多媒体给他们看,同学们一边看一边情不自禁地说:“看,那荷花还是花骨朵呢,好象一个胖娃娃在睡觉。”有的说“这景色真美,小小的荷花蕊像飞机一样的蜻蜓,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使人看了还想看。”这样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展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给学生营造一块想象的空间。再比如:我在讲《月光曲》一课时,先让学生阅读全文,然后将贝多芬的这段名曲用录音播放出来,让学生闭目聆听,看是否有文中“盲姑娘”的感受。那优雅深沉的乐曲令学生们感到月亮高升,越升越高,天空微云缕缕,大海风平浪静的清幽画面,那高亢、激昂的旋律,使学生们领悟到大海波涛澎湃的景象,乐曲停了,同学们慢慢地从陶醉中清醒过来,感觉大海、月亮、波涛的画面,自然融合在一起和“盲姑娘”的感受基本一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端。学生审美观的形成离不开对审美对象的感性认识。但是,在教学中,我觉得小学生的感性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怎样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呢?我利用多媒体的音响组合、视觉画像,把抽象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从而使学生整体感知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感知速度,并在大脑的潜意识中对审美对象产生美感。如教《荷花》一文,我用电脑中的多媒体软件按课文内容制作一池亭亭玉立的荷花,并配制配乐朗读,平淡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美妙动人的立体画面。果然,学生一边看一边情不自禁地说:“哇,好漂亮呀!”有些学生看完演示后,很久才回过神来。他们在音响、图像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已置身于清香扑鼻的荷花池中。影视形象使学生从直观了解荷花的美丽,从中明白了文中“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的含义,培养了他们感受美的能力。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优势为愉快教学拓宽了新天地。

推荐访问: 灵光 闪现 语文 多媒体 课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