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范文大全 > 征文 > 通过邮票了解中国数学家

通过邮票了解中国数学家

时间:2022-03-12 08:16:17 浏览次数:

邮票的精美设计让其具有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邮票画面丰富,具有传播知识和宣传教育的作用. 同时,邮票还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或历史研究资料. 下面我们就从邮票中,了解我国的几位数学家.

1. 刘徽

2002 年 8 月 20 日,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举行. 同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第四组)》纪念邮票一套 4 枚,其中第2枚邮票是我国古代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

刘徽(约公元225年~公元295年),汉族,山东邹平县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也是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著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刘徽的数学成就中最突出的是“割圆术”、算法和体积理论. 刘徽在《九章算术·圆田术》注中,提出用“割圆术”作为计算圆的周长、面积以及圆周率的基础,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出发,并取半径为1尺,一直计算到192边形,算得圆周率π===3.141 6,近似值为 3.14,这就是数学中有名的“徽率”. 刘徽指出,依此方法继续算下去可以得出更精密的近似值来. 他把极限思想应用于近似值的计算,堪称中国第一个创造性地把极限观念运用于数学的人,而且运用得相当自如.

2. 祖冲之

1955年8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一组)》四枚邮票中,第二枚就是南朝宋齐时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公元429年~公元500年),字文远,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南北朝时期人,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 在数学方面,他将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汇集成一部著作,名为《缀术》,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可惜后来失传了. 《隋书·律历志》留下一小段关于圆周率(π)的记载. 他继承刘徽的“割圆术”思想亦即极限思想求出圆周率π的真值在3.141 592 6和3.141 592 7之间,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并给出了π的两个分数形式:(约率)和(密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 他还和儿子祖暅一起圆满地利用“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被称为“祖暅原理”)解决了球体积的计算问题,得到正确的球体积公式.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编号为1888的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3. 沈括

1962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二组)》8枚邮票中,第5枚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

沈括(公元1031年~公元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 沈括生活在我国北宋时代,博学多才,是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 他所著的《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中还记载了沈括在数学方面的贡献,他发展了《九章算术》以来的等差数列,创造了新的高阶等差数列求和法——“隙积术”;几何学中,他发明了“会圆术”,即从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高度来求弓形底和弓形弧的方法. 他创立的“隙积术”和“会圆术”,不仅促进了平面几何学的发展,也为我国球面三角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徐光启

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三组)》4枚邮票中,第1枚是明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农业科学家徐光启.

徐光启(公元1562年~公元1633年),字子先,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人,明代科学家、农学家. 在数学、天文、历法、军事、测量、农业和水利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他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概括地说,有三个方面:(1) 论述了中国数学在明代落后的原因;(2) 论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3) 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原本》前6卷,定名《几何原本》,中文数学名词“几何”也由此而来,另外,徐光启还创造了许多数学专用汉语术语,如几何、点、线、面、平行线、钝角、锐角、三角形、四边形等,后来他与利玛窦合译了《测量法》I卷,这是西方三角学和测量术引入中国的开始.

5. 华罗庚

1988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一组)》4枚邮票中,第4枚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1910~1985),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人. 他1924年在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因家境不好,便去当店员,一边打工一边自学. 18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右腿残疾. 1930年春,他在家乡写成的一篇学术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可能成立之理由》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引起了千里之外的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高度重视,邀请他到清华大学工作. 1931年华罗庚被调到清华大学任助理员,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从事数论研究,两年内发表论文十余篇,在华林问题、塔利问题、完整三角和等方面取得重要结果,引起国际同行重视,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在昆明联大期间,他撰写了专著《堆垒素数论》,带来了世界声誉,并先后赴苏联、美国进行学术交流. 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美国一所大学给他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怀抱,投身我国数学科学研究事业. 华罗庚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

6. 熊庆来

1992,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三组)》4枚邮票中,第1枚是中国现代著名数学家熊庆来.

熊庆来(1893~1969),字迪之,云南省弥勒人. 1911年进入云南省高等学堂学习,1913年赴比利时学习采矿. 1915~1920年先后就读于法国格伦诺布尔大学和蒙彼利埃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21年回国,任南京东南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 1931年再次赴法学习,1932年他作为第一位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数学家大会的数学家,出席了瑞士苏黎世国际数学家大会,后到法国普旺加烈学院从事了两年函数论的研究,获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此学位的中国人. 其博士论文为《关于无穷级整函数与亚纯函数》,该文中定义的“无穷级函数”,被数学界称为“熊氏无穷级”,又称“熊氏定理”,载入世界数学史册,对世界各国的函数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他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

他是中国现代数学的先驱,最早在我国高等学校开创现代数学的研究,创建了清华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大学的数学系. 他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奖掖后进、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作风著称,发现和培养了一代数学大师华罗庚. 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如严济慈、陈省身、赵九章、赵忠尧、钱伟长、钱三强、杨乐等,均出其门下.

7. 陈景润

1999年11月1日,国家邮政局发行《科技成果》特种邮票一套4枚,其中第三枚是“哥德巴赫猜想”的最佳结果,有陈景润的侧面剪影.

陈景润(1933~1996),福建福州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上高中时受任课教师影响立志研究数学. 1950年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1953 年因成绩优异提前毕业,分配到北京当中学教师. 1953年他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其间写出数论研究论文,受到华罗庚的赏识,1957 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 1966年5月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将200多年来人们未能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其后又对此作了改进,1973年在《中国科学》上以《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为题正式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的瞩目. 这一成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引用. 其后对上述定理又作了改进,并于1979年初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 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82年同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陈景润一生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1978年和198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两次邀请陈景润作45分钟报告.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港中学东校区)

推荐访问: 数学家 中国 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