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工作总结 > 增加企业管理中“仪式感”

增加企业管理中“仪式感”

时间:2022-01-17 13:12:52 浏览次数:

中天华溥:增加企业管理中的“仪式感”

作者:著名管理咨询专家、中天华溥首席专家张宏波

从秦始皇建立秦朝开始,中国古代帝国到清朝覆亡时共延续了两千多年,在这一过程中,封建礼制日趋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帝国制度与治国哲学。其中最值得我们当代学习的,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的礼仪制度,特别是在强调“皇权天授”,增加皇帝代天管理臣民的神秘感以及合法化的过程中,帝国统治者走过了很长的道路。在以儒家经典为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延周礼之制,不断丰富发展,最终为帝国奠定了坚定的统治基础,其也成为全球帝制延续最久的国家。

增加皇帝管理臣民的合理化,除了理论基础之外,在周礼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仪式感充斥了国家管理的方方面面,在这一完善的过程中大大强化了皇帝管理臣民的合理性,强化皇权在上,强化皇权管理的“神圣性”,成为封建礼制建设的主要目的,其确实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加强皇权的作用,从而促进了帝国局面的稳定。

所谓“仪式感”在字典上并没有明确的解释,究其本来含义,是指在做某件事时特别注重程序、形式、以及外观对事情结果所起的作用,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说就是形式主义的成分更多一些。在世界上,最强调仪式感的团体是宗教团体,凡加入宗教、祷告、宗教节日等无不特别强调活动过程中的仪式感,以此让人产生一种神圣性与严肃性,从而在后期的执行过程中有利于事情的推进。

中国古代帝国中的仪式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继统过程中的仪式感,主要表现在新朝册立或者新皇帝即位时所体现出来的皇权天授的形式。所以每朝每代在朝代建立时都要请鸿儒来草拟即位诏书,主要是要表达出是上天来派我来管理臣民的,我的权力是天给的,以此作为统治基础,所以皇帝也叫天子。

二是在皇帝衣食住行中的仪式感,主要表现在皇帝或者皇家的衣着、住所、饮食、出行等要明显体现出不同于其他人的差别。比如皇帝用的车子、服装的颜色别人都不许用,否则就是“逾制“,是要杀头的。

三是在国家重大活动中的仪式感,比如祭祀、出征、科举考试、任命,甚至皇帝的大婚、立储等重大活动中,决不能马虎,要提前制定好规划,到时就像演戏一样顺序登场,每个人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强调这次活动的神圣性与使命感。

当然,古代帝国中的仪式感存在于各个方面,凡是涉及到对外的重大活动都有明确的仪式过程,不能马虎。这种仪式感还存在于国家各级行政官署中,比如一品大员与七品县官所穿的官服颜色与配饰都有明确的规定,不能乱穿。

下面详细介绍一个例子来说明古代帝国的仪式感。

大家都知道北京的天安门,全国人民都把能去天安门参观作为自己的人生梦想。天安门在明代叫承天门,是皇城的正门,也是皇宫紫禁城的第一道门,因此也代表了皇权的象征,其规制雄伟壮丽、金碧辉煌、最为宏伟。从建筑上看,天安门的高大壮丽源自六个方面:一是,最下部为1.6米高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二是,城楼建在高大城台之上,城台高达13米;三是,城楼用60根朱色巨柱支撑,东西面阔九间,南北进深五间,取《周易》“九五,飞龙在天”之意,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四是,装饰鲜丽彩画;五是,屋顶重檐、黄琉璃瓦;六是,最上又有龙吻。这样,天安门的基座、城台、巨柱、高楼、殿顶、龙吻,层层加高,叠叠耸起,通高达到33.7米,相当于12层楼那么高,在古人看来,仿佛与天承接。

天安门等级森严,戒备严密。天安门前的金水河上,架起汉白玉石虹桥七座,称外金水桥。中间一座稍宽,栏杆的柱头雕蟠龙,桥面只许皇帝通过,俗称“御路桥”;左右两座桥,栏杆的柱头雕荷花,桥面只许王公通过,俗称“王公桥”;再两边的桥只许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过,俗称“品级桥”;最靠边的两座普通浮雕石桥,才许四品以下官员行走,俗称“公生桥”。

天安门外金水桥前,装饰着石狮和华表。华表在天安门的前后各有一对。十余米高的华表上,满刻着云朵和蟠龙,顶端各雕刻有一只石兽,名叫“吼”,俗称“望天吼”。门北侧的华表,石吼面向皇宫,俗称“望君出”,意思是当皇帝深居简出日夜淫乐时,石吼就说:“国君啊,你不要长期呆在深宫里,快出来察看百姓的苦难吧”;门南侧的华表,石吼背向皇宫,俗称“望君归”,意思是当皇帝外出游幸日久不归时,石吼就说:“国君啊,你不要长期在外边游逛了,快回来亲理国政吧!”。

天安门还是明清皇帝举行金凤颁诏礼仪的场所。皇帝颁发诏书时,将诏书放入龙亭内,由御仗引导,从太和殿起,抬到城楼上。礼部官员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诏书,因高高在上,又很神圣,听起来仿佛天音一般。文武百官在外金水桥南站立聆听,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由礼官将诏书用木制金漆的“金凤”衔住,从城楼上徐徐降下,落在礼官跪接的云盘上,再把诏书放入龙亭内,送到礼部,眷录印刷,布告天下。这就叫做“金凤颁诏”,显示了皇权至尊、君权至上,一个本来很简单的活动竟然被搞的这么复杂。

其实这种仪式感、仪式性许多人看来觉得是繁文缛节,浪费时间,但是现在看来确有很多他的合理性与参照性,从许多侧面可以看出,凡是礼崩乐坏的时刻,必是国家灭亡之时,体现出臣民对权力的不尊重、对皇权的藐视,所以必要的仪式感还是非常重要的。

在企业管理中,其实这种仪式感也是无所不在的,也为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

有力的基础,特别是有些运用的好的管理者,还以此创造出优秀的管理模式来。

企业管理中的仪式感,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一是在企业建筑和人员服饰等的外观性的仪式感。一般企业大了以后都会建设自己的办公楼或者厂房,办公楼力求气魄有魅力,体现出企业的实力,厂房要干净、整洁、有规划,体现出企业的严谨性。企业大了之后就不能像以前继续作坊式的工作模式,如果一味为了节约资金而不在改造办公场所上投入,也会被外界理解为企业不具备实力,从而失去了很多机会。员工的服饰也是同样道理,统一的着装会给外界一种职业化的感觉,如果员工们上班都穿着拖鞋短裤,就难以得到投资者和客户的信任。

二是企业公文发放过程中的仪式感。一般国有企业特别重视这块的工作,由于国有企业大部分由国家部委转变而来,因此在人员任命、制度颁发、人员奖惩等方面一般采用红头文件发放。现在民营企业则很少利用红头文件的形式来做这些事情,但是即便如此也不应过于简单,比如人员任命与制度颁发,都应该有一个正式的公告程序,不应仅仅以口头宣布甚至私下授权的方式就予以解决,这样的话不容易建立起制度与任命人员的权威性,也不利于制度的执行以及人员工作的开展。

三是在各种重大活动中的仪式感。这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周年庆典、年度大会以及子公司开业等重大活动中。许多企业不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以为到了年底,给员工发点奖金更实惠,何必去搞那些劳民伤财、又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年度会议。即便搞了年度大会,也只是以请员工吃饭喝酒为目的,认为大家辛苦一年了,请大家吃个饭,让大家尽情的放松一下。这种想法也没有错误,但是毕竟忘记了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以能够促进企业的未来发展为目的,舍本逐末对企业的发展没有好处。

许多著名的企业都特别善于营造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仪式感,也创造了许多经典的案例。比如联想教父柳传志利用年度大会的机会开展“授旗仪式”。当着全体员工代表的面,在庄严的主席台上,柳传志手握一杆大旗交给杨元庆:“元庆,以后企业的发展就交给你了。”台上杨元庆感觉到神圣的使命感,台下的员工代表也感觉到了身上的责任感。这种授旗仪式目前已经为许多企业所采用,也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界的一个经典案例。

下面介绍一下宁高宁领导下的中粮集团在子公司高管绩效考核上营造的仪式感。

中粮集团下属许多业务板块和子公司,每个业务板块都有一个总经理综合负责,向集团总部汇报与负责。为了深入了解业务板块的经营状况,做好集团管控工作,每年根据集团总部的安排,业务板块老总都要按照规定的格式编写年度述职报告,按照规定的时间提交给集团总部。在规定的日期,业务板块老总要统一到集团总部进行现场述职。

在述职现场,分为考核人与述职人两部分,考核人由集团高管以及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构成。宁高宁坐在中间,高管分坐两边,职能部门负责人再分坐两边。考核人的对面是述职人的位置。按照要求,述职人要在规定时间内向考核人面对面汇报规定的述职内容。述职结束后,各职能部门负责人要向述职人提出本专业的问题,要求述职人现场回答。这个提问,既是职能部门负责人的权利、也是业务,如果述职人不回答或回答不准确,轻则被责令在门外想好重新述职,重则计入到考核分数中。

通过在述职过程中营造的仪式感,可以使述职活动达到以下效果,一是使述职人充分重视述职工作,为了能够准确回答问题,述职人必须对本企业的业务十分了解,避免了秘书代为撰写述职报告的情况;二是可以通过这个过程营造总部职能部门的职能权威,避免形成地方大员只认老总不认部门的局面;三是促使述职人能够在工作中更加敬业,避免由于工作业绩不好,在众多人面前当众出丑的情况,从而间接促进述职人的工作努力程度。

帝国中的仪式感是为了提高皇帝的权威、提高皇权的神圣性,从而稳固帝国的统治基础。而现代企业的仪式感是为了提高员工的使命感、提高企业的责任感,从而带来员工的忠诚度与管理效率的提高。以古喻今,帝国制度中的经营理念与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竟然如此相似,令人不胜感慨。

推荐访问: 中天华溥管理咨询公司介绍 仪式 增加 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