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思想汇报 > 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与脱贫攻坚方法论研究

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与脱贫攻坚方法论研究

时间:2022-03-23 11:25:23 浏览次数:

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可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重中之重,主体和核心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蕴含的脱贫攻坚的方法论非常丰富,其问题导向论、内因决定论、内外结合论、重点难点论、精准论、经济社会论、牛鼻子论、水滴石穿论、底线论等等,对于正在进行的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那么,如何以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为指导,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实现现代化呢?可以说,认真研究这一问题,无论对正在进行的脱贫攻坚战,还是对整个现代化建设,都是很有现实意义、深远意义的。

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是对党的扶贫开发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实际上,从一定意义讲,党自诞生以来,一直就在为消除人民贫困而努力、而奋斗。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要解决群众吃饭的问题、穿衣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也一直在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而努力、而探索。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明确提出,要解决人民温饱问题,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实际也是在解决脱贫致富问题的。一定意义上讲,整个党和国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领导人民,减贫、脱贫的发展史。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采取放活的办法,通过土地承包经营,调动人民积极性,很快解决了人民吃饭的问题;通过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又跨了一大步,快速解决了人民生活小康的问题。此后,以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我们开始全面支持“三农”发展,对相对落后的“三农”的支持不断在加大。通过这些普遍办法,我们大面积地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小康问题。

但不得不正視的是,现在一些群众生活仍很困难,仍达不到小康。而且,在经济快速发展,产业不断升级,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向知识密集、智能制造升级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减贫效果也不断弱化了。普遍政策、普遍办法解决不了的贫困,怎样才能解决?可以说,正因在决战贫困的过程中,长期聚焦于这一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才逐步地、不断完整地提出要精准扶贫。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的核心,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现在再回头看,我党一直以来消除人民贫困的主题没变,区别仅在于从以前各历史时期,采取普遍办法、普遍政策,大水漫灌,解决普遍贫困,到现在采取精准办法、精准政策,滴水灌溉,解决特殊贫困,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最终彻底消除贫困,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把党的扶贫开发思想又向深向前发展了。

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的形成过程与主要内容

客观地讲,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就是在长期探索群众脱贫致富的工作中萌芽的,也是由此而不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

(一)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期。可以说,如何因地制宜,通过发展的办法,去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这方面的探索,是贯穿于习近平的整个工作历程的。

减贫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习近平从15岁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担任梁家河村支部书记时,他因地制宜,带领村民修路、打坝、造良田,为村里修建了全省第一口沼气池,办起了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开办了磨坊,为村民打了深水井。

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时,在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方面,他又做了许多探索与努力。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在扶贫实践的基础上,他出版了一部专著《摆脱贫困》,在这部专著中,他倡导“行动至上”、“四下基层”的作风,主张“扶贫先要扶志”,要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增强“造血功能”,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精神。

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习近平提出了自己的“扶贫观”。他说,“贫困地区也有100万元的富裕户,我们的扶贫要扶真贫,要把握贫困动态的变化,讲求针对性,使投入的钱真正让贫困户受益。”

2012年底,在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开发时,习近平说,“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要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真正把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好,使贫困地区发展扎实建立在自身有利条件的基础之上。”

2013年,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与村民座谈时,习近平首次正式提出精准扶贫一词。此前,尽管他还没明确提出过精准扶贫,但相关基本思想,比如扶贫要扶真贫,要把握贫困动态的变化、真正让贫困户受益,扶贫先要扶志,要因地制宜、增强造血功能等等,基本已是萌芽。

2、形成期。习近平说,“我正式提出‘精准扶贫’就是在十八洞村。”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与村干部、村民座谈时说,“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记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此后,习近平又多次讲到精准扶贫,逐步阐明了他的精准扶贫思想,将其作为扶贫开发的新要求提了出来。

2013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围绕这一文件,相关部委出台了《关于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工作的意见》《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等配套政策文件。这样,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就一步一步地落实到党和国家的行动层面和实施层面。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系统地阐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全面安排部署了全国扶贫开发工作。这一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正式形成。

3、丰富发展期。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实施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脱贫攻坚战。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要按照党和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坚持精准帮扶与区域整体开发有机结合,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为贯彻落实《决定》《规划》,中央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100多项政策文件,各地也出台了许多配套文件,这表明,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我国脱贫攻坚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全面形成。

2016年7月20日,在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按照两个大局构想,阐述了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东西部对口支援、扶贫协作的问题,进一步发展、丰富了我国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针对扶贫工作中简单给钱给物,脱贫退出抢进度等问题,习近平指出,要“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总之,在问题导向下,习近平的扶贫开发思想,始终都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以后可以看做是他扶贫开发思想的丰富发展期。

(二)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精神

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系统阐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略。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四个跨省区的扶贫座谈会、若干考察调研中,习近平结合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不断丰富发展他的扶贫开发思想。总体来看,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可主要概括为如下几点:

1、一个标志性目标。习近平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习近平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一个标志性的指标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要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深度贫困地区也要实现这个目标。

针对个别地方拔高脱贫标准的问题,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即使到了2020年,深度贫困地区也不可能达到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吊高各方面胃口。

2、两个重中之重。针对一些贫困地区仍然坚持唯GDP论,对扶贫开发喊得凶抓得松的问题,习近平在阜平调研扶贫开发时讲,“‘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重点。”

这一思想,对正确处理扶贫开发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矛盾论在扶贫开发中的正确运用。实质就是要求贫困地区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心无旁骛、不折不扣地抓好脱贫攻坚。

3、主体和核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习近平讲,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习近平指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习近平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他风趣地讲,扶贫不能“手榴彈炸跳蚤”,“遍撒胡椒面”解决不了大问题。必须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4、三项制度与机制。扶贫开发任务重、难度大,光靠一时热情、响亮口号不行,必须有切实有效的机制作保障。习近平强调,要“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要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中央要做好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考核评价、总体运筹等工作,省级要做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检查指导等工作,市县要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党政一把手要当好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深入贫困乡村调查研究,亲自部署和协调任务落实。

抓落实责任,习近平最重视抓一把手这个“牛鼻子”。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被称作“史上最高规格”的扶贫会,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中央常委全部出席,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党政一把手与中央签署了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了“脱贫军令状”。四个跨省区的扶贫工作会,相关省市县党政一把手全部到会。

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深度贫困地区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县级党委是全县脱贫攻坚的总指挥部,县委书记要统揽脱贫攻坚,统筹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他说:“我在这里再次重申,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县县级党政正职要保持稳定,对表现优秀的,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可提拔重用。希望在这个岗位上的同志不辱使命,把党交给的光荣任务全面完成好。”

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中央出台了《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以及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工作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各省从上到下,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这些政策措施,为推进扶贫开发提供了强大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切实有力地落实了谁来扶的问题。

5、坚持“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强化社会合力。习近平强调,要切实强化社会合力。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要加大各方帮扶力度。加大东部地区和中央单位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帮扶支持,强化帮扶责任,“谁的孩子谁抱”。国务院扶贫办要做好这方面的对接工作。要通过多种形式,为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营造良好氛围。

6、坚持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习近平说,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必须认清形势,长期坚持下去。

7、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解决深度贫困问题,要采取更加集中有力的支持与举措,形成强大投入合力。突出难点,也是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很突出的一个亮点。针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重、难度大、投入不足等问题,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在深度贫困地区,一是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二是深度贫困县,三是贫困村。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务必深刻认识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要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发挥金融资金的引导和协同作用,通过各种举措,形成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强大投入合力。

当然,从贫困户脱贫讲,谁来扶、怎么扶是外因,自己怎么样才是内因,内因才是决定因素。无论温度多么合适,石头蛋也是孵不成鸡娃的。习近平抓住内外因关系的辩证法,紧扣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这个内因,在如何激发贫困群众内在发展动力,增强造血能力,促进自我发展上,提出许多思考。

8、扶贫先扶志。针对脱贫攻坚中,一些群众安于现状,脱贫内生动力严重不足,一些地方干部作用发挥有余、群众作用发挥不足,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等问题,习近平说,“我常讲,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习近平指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观,我在插队落户时便耳闻目睹,叹为观止。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體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我们的经济建设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

经济落后地区,受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诸方面的制约,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长期不懈努力,才能实现。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9、要增强“造血”功能,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习近平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习近平说,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10、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培养智慧的根本在教育,教育是拔掉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再穷不能穷教育。科技是脱贫致富的翅膀,这翅膀也需要教育来培养。所以,习近平说,要治贫先治愚。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习近平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从根儿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要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扶知识、扶技能、扶成才,总书记把扶贫抓的很长远,抓到了人的发展这个根本上。

11、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重视精神扶贫。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一些深度贫困地区长期封闭,同外界脱节。一些贫困群众沿袭陈规陋习,有病不就医靠信教、搞法事,婚丧嫁娶讲排场、搞攀比,“一婚十年穷”。有的让老人独立户口生活,争当贫困户。

针对这些现象,习近平指出,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大内容之一。移风易俗,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脱贫致富的必要条件。我们切不可物质上脱贫了,精神上却愚昧了。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勤劳致富,勤俭持家。要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强化家庭成员赡养、扶养老年人的责任意识,促进家庭老少和顺。一个健康向上的民族,就应该鼓励劳动、鼓励就业、鼓励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

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揭示的脱贫攻坚方法论

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为我们揭示的脱贫攻坚的方法指导是多方面的:

(一)问题导向论。习近平的扶贫开发思想,既是在问题导向下萌芽的,又是在种种问题引导下,不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辩证地讲,虽说困难和问题是工作的阻力,但发现不了、解决不了困难和问题,就形不成工作上的质的飞跃与前进。客观地看,困难和问题,就是工作的方向与指引,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问题,工作就应该向哪里用力和努力,解决了存在困难与问题,必然形成质的飞跃与前进。整个脱贫攻坚工作的发展与进步,必须始终坚持好问题的导向与指引,着眼于解决好存在困难与问题。

(二)内因决定论。正如习近平所讲的,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贫困群众、贫困地区这一决定性内因来着眼,扶贫开发的根本和关键,就要着重从如下两方面去发力:

1、扶贫先扶志。就是要首先教育引导群众,着力树立人穷志不穷的理念,培养滴水穿石般的、脱贫致富的恒心与毅力,着力让群众的心热起来、活起来、动起来。

2、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就是要先向愚昧宣战,消除精神贫困,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着力从人的发展与成才上去彻底拔穷根。

(三)内外结合论。正如习近平所讲的,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一定内因与一定外因相结合,才能促成事物的变化与发展。脱贫攻坚既要着重从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这一内因上去发力,也要积极从创造致富的外部环境条件上去用劲,通过一定而积极的内外因结合,去促进脱贫攻坚的快速发展。

1、内外结合的“内”,指的就是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内在动力,就是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具体讲,就是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始终坚持好发展才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着力在找到因地制宜的好思路、好路子,推动地方发展新局面上去下功夫。

2、内外结合的“外”,指的就是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外来支持与帮助,即党和国家的政策性支持与投入,社会各界的合力支持与帮扶。具体讲,就是要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着力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与条件。以党和国家的扶贫开发机制为保障,坚持东西部协作扶贫、对口支援,坚持“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强化社会合力,全面落实好五个“脱贫一批”的各项安排与部署。

(四)重点、难点论。正如习近平所讲的,对贫困地区而言,“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重点;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要采取更加集中有力的支持与举措,形成强大投入合力。

重点论是对贫困地区而讲的,就是贫困地区要统筹兼顾各项工作,不因噎废食,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点论是在多项工作中,确保重点工作完成的有效方法论。也是在脱贫攻坚上,所有贫困地区都必须遵循方法论。

难点论是就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而言的,在脱贫攻坚中,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必须采取更加集中有力的支持与举措,形成强大投入合力,集中资源,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难点论是依据工作难度,有效匹配资源的效能方法论。集中资源,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是所有地区都必须服从的政治任务与大局。深度贫困地区更应服从,更应着力遵循好难点论,哪里脱贫难度越大,就越把资源向哪里集中和倾斜。

(五)精准论。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要在六个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的核心就是精准扶贫,是精准化社会治理理念在扶贫开发上的实践与应用。通俗讲,所谓精准论,就是要以工作过程上的精,去实现工作结果上的准,就是要通过对工作对象的精细化管理,工作过程的精细化控制,工作资源的精确化配置,去形成精准的、满意的工作成果的现代化治理的方法论。整个脱贫攻坚都应遵循好这一最为核心方法论,对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与要求,认真去寻找不足,补齐差距。

(六)经济社会论。正如习近平所讲的,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显然,脱贫攻坚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事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经济社会问题,这就必须采取经济社会手段去综合施治、全面解决。“五个一批”中,仅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纯属经济手段;脱贫攻坚目标中,仅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纯属经济目标,这点才是对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其余均属社会手段,是对地方落实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的要求。地方脱贫攻坚的重点,就应当落实在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上。贫困地区也必须遵循好这一脱贫攻坚工作的方法论。

(七)牛鼻子论。正如习近平所讲的,要把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党政一把手要当好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在这里再次重申,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县县级党政正职要保持稳定,对表现优秀的,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可提拔重用。这就是抓落实就牵牛鼻子、拴牛鼻子的工作方法上的牛鼻子论。不仅抓落实就抓一把手,还将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完不成任务不许走人,这不仅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也把工作完成落实夯死了。在脱贫攻坚中,这不仅是一种工作机制要求,更是一种逐级抓好落实的有效工作的方法论,各级干部都应该遵循。

(八)水滴石穿论。正如习近平所讲的,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长期不懈努力,才能实现。这就是总书记对待困难时工作上的方法论,与他的“钉钉子论”一样,都彰显了一种对待困难时的韧性与毅力。也是整个脱贫攻坚所必须的工作方法论。

(九)底线论。正如习近平所讲的,脱贫是全面小康的底线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要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深度贫困地区也要实现这个目标。

所谓底线,那就不能碰触、不能穿越,所谓庄严承诺也就是政治承诺,一旦将脱贫攻坚上升到讲政治的高度,那就即使不计代价,也必须要去完成的。就是说,脱贫攻坚是一个硬任务、政治任务,是一个即使不计代价,也必须要去完成的任务。这就是习近平脱贫攻坚的底线论。因为,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从政治上讲,它计较的是一件事情的意义大小,而不是一件事情的价值多大多小。底线论是硬约束,各地脱贫攻坚都必须遵循。

总之,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脱贫攻坚的方法论,既是在扶贫开发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对脱贫攻坚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只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为指导,就一定能漂漂亮亮地打赢脱贫攻坚战。

参考资料

1、《深刻领会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黄承伟)

2、《习近平论扶贫工作——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2015年12月1日《党建》杂志)

3、《习近平的“三扶”脱贫论》(2015-09-11 国际在线)

作者简介

周卫斌 中共陕西丹凤县委党校高级讲师、教研室主任

推荐访问: 方法论 脱贫 攻坚 扶贫开发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