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无忧公文网 >工作报告 > 课题中期报告例文

课题中期报告例文

时间:2022-01-17 13:52:10 浏览次数:

《县域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及有效应用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为了开展“县域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及有效应用研究”,课题组长温应才同志带领课题组成员,积极开展课题相关探索,从2011年6月课题开题以来,围绕课题研究计划,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一年来的实验研究工作,作如下工作报告

一、课题研究目标。

围绕创建“教育强县”的目标,动员全县中小学教师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基础教育本地资源建设和应用,建立县、校本地教育资源库,把本地信息与省、市教育资源信息中心平台对接,努力实现四级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我县中小学课堂直录播系统、农远工程资源库、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教育城域网等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建立适应县域网络教学环境中的资源共建共享和有效应用,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掌握当前国内外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共建和应用的现状。

2、网络教学资源的理论基础,资源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3、影响县域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和有效应用的成因分析。

4、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指导原则。

5、重点依托相关中小学、幼儿园的子课题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资源应用实例进行跟踪和总结,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及有效应用进行论证,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最大使用效益。

三、课题研究步骤

1、举行课题研究开题仪式,成员单位全体参加。做到明确课题研究目标、课题研究任务、课题研究方法、课题研究步骤。

2、课题研究成员深入学校、到一线课堂;通过课堂教学对实验课题进行实践与论证。通过优质课、观摩课了解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及应用的现状。

3、走出去学习其他县市区的先进经验,不断总结。

4、参与子课题研究的学校每学期至少办一次观摩课与学习讨论活动,以些提高课题研究参与教师的理论水平。

5、做好课题阶段性总结,并不断修正课题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注重过程性材料收集,做好中期总结材料。

四、注重研究过程

抓紧抓实,落实课题研究每一个环节,提升县域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及有效应用研究水平

1、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组织全县中学、中心小学及中心幼儿园各学科教师参加2012年我省“微课堂”网络评选活动。

要求各校上交参赛作品数量:

(1)、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永定一中、坎市中学、金丰中学、城关中心小学、实验幼儿园、坎市中心小学)各选送5件作品参赛。

(2)、其余初中、中心小学各选送3件作品参赛。

(3)、中心幼儿园各选送1件作品参赛。(详见永教综【2012】209号)

2、按照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以计算机和多媒体配备为重点,提高原中央苏区县和财政特别困难老区县乡镇中心校和初中校教育装备水平和使用效益,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制定永定县(原中央苏区县)乡镇中心校和初中校计算机及多媒体配备项目实施方案(详见永教宗【2012】107号)

3、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根据《关于组织参加观摩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果展演活动的通知》(闽教办基【2012】21号)文件精神,组织我县永定一中、坎市中学、城关中心小学、实验幼儿园、坎市中心小学、金丰中学等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校长或者分管副校长、信息技术教师参加首届成果展演活动。(详见永教综【2012】206号)

4、为总结、推广各地远程教育应用的优秀成果,进一步深入推进工程的应用工作,组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在开展教学应用优质课及优秀教案评选活动。(详见永教仪【2012】1号)

5、为贯彻国家和我省教育发展规划纲要,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水平,组织各中学、中心小学、县直学校:参加第八届福建省“新理念、新资源、新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优联评活动(永教综[2012]42号).

6、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深入研究、探索与“三种模式”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关于开展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应用网络视频培训工作的通知》(闽教电馆[2011]39号)文件精神,组织我县农村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参加教学应用网络远程视频培训(永教仪…2011?8号)

7、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频道,是教育部所属中国教育电视台的****频道,在教师培训、播出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频道从2012年1月1日起,每天增设8个小时的文献记录片的节目播出,以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组织各中学、中心小学、县直学校及时收看空中课堂频道节目。可通过登录永定教育网(http://www.wendangku.net/doc/d144dabd08a1284ac9504308.html)或直接链接中国教育电视台果

实网(http://www.wendangku.net/doc/d144dabd08a1284ac9504308.html)实时收看同步播出的空中课堂频道节目。(永教综[2012]25号)

8、当前我县正进行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为加强教育城域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提高我县教育城域网络管理与建设水平,推进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组织全县各中学、中心小学、县直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或网络管理员参加全省教育系统网络与

信息安全高级管理培训班。(永教综[2012]134号)

五、阶段性研究成果

为了更好的共建共享共用教育资源,2012年我县加强教学资源网络建设,重点对交换机的设备性能升级、提升永定县教育城域网的运行速度、覆盖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所有教学场所,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六、部分子课题阶段性成果

1、实验幼儿园的《“走近土楼”美术文化优质教育资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课题主要采用了文献法、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根据教育局《县域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及有效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方案,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点面结合,利用随机访谈、课例研讨、交流展示等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进行观察诊断和研讨分析。并以小、中、大三个年龄段为基准在各个班级分类实施,以“信息技术教育”和“乡土美术教育”两个方面为研究的突破口,在专家引领和同

伴的互助的状态下,一年来重点对“走近土楼”美术文化优质教育资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进行了研究,形成了有效的经验和策略。开展子课题课例研讨32节、各类展示活动4次、主题论坛8次,随堂听课20次、理论学习20次。

2、金砂中心小学的“电子白板一体机在小学课堂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课题通过项目研究与教学实践,从电子白板一体机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功能运用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

(1)、有利于师生互动

电子白板与电脑、实物展示仪的互联构成了互动式的教学环境,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大部分课堂活动都可以借助电子白板来完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资源、本班师生与外界师生及专家的提供互动平台,极大地促进师生的交互。利用电子白板可以有效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助学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学资源丰富

电子白板一体机提供了多个库,如注释库,图片库,活动库,链接库等,每一类库中含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注释库中提供适合各个学科使用的约500个图形,图片库中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库中的所有资源都可由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调用、添加、改编、重组。教师可以在活动库中添加已有的课件,在课堂上轻松调用。

(3)、教学资源再现

传统黑板获其他多媒体在运用时,随着课的进行许多生成的资源会消失,当需要再次利用时,就无处可寻了。然而,电子白板只要前后翻动挂图,就可以随时再现课堂上生成的资源。

3、永定县坎市中心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成效

(1)、学生成长方面

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2)、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

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提高,教研组整体实力得到提升

为提高实验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业务能力,学校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对全校教师进行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等的培训。在课件制作、优质课评选、论文评选等活动中,我校教师积极参与,且均有获奖。课题开展以来,学校的教改科研工作进一步深化。不光带动课题组成员积极投身于教科研工作中,还把自己积累下的教学经验无私地传授给身边的其他教师,甚至是周边学校的其他教师,反响较好。

(3)、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方面

通过实验,实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一是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

成了学习的方式,发挥了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

七、部分人员任务分工调整

本课题组织成员单位包括: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督导室、中小学教研室、中小学、幼儿园等。课题组成员有督导室主任、中小学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及一线学科教师。由于部分学校校长人事变动,做如下调整:

课题的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如下:

课题总负责人:温应才

课题业务指导:王雄均

教学设计分类、归纳、整理负责人:邱东明、卢德凤

材料收集、汇编、整理负责人:简焕镇、游远新、沈灿春、余建斌、江志忠、廖炯忠、阙锦章、苏志勇、余寿华、卢东灿、姜建辉、张文招、张万龙,卢建琴

教学软件、课件制作负责人:李振武、卢坤丰、郑初煌、江钦瑞、徐晓萌

八、存在问题

课题的研究激发了课堂参与者的热情,在促进了资源共共建共享学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也有存在有一些问题。

1、由于投入不足,只重视硬件城域网资源建设,高中、初中、小学教学资源库充实不够。

2、课题组成员忙于事务性工作,没有很切实进行研究。

3、共享平台技术不足,使用效率低。

4、主课题与子课题之间沟通联系不够,共享资源程度有待提高

九、下一步打算

1、课题研究成员继续深入学校、到一线课堂,总结探讨《县域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及有效应用研究》的需求。

2、学习省市信息技术教育的先进经验,不断总结。

3、参与子课题研究的学校每学期至少办一次观摩课与学习讨论活动,以些提高课题研究参与教师的理论水平。

4、围绕最终研究成果

课题中期报告范文

合肥市铁四局中学课题组

(执笔:课题组负责人彭江龙)

一、论证会前后工作回顾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广大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应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的价值,使各种资源与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为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于2007年向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了《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课题,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教育厅审定,于2007年10月批准为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下达文号为安徽省教育科研【2007】1号,项目编号为JG07205。我校在2007年10月接到课题立项通知书后,课题负责人迅速组织了课题论证前的相关准备工作,经过认真准备,于2008年3月21日召开了课题开题会,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管理系主任李继秀、合肥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教科所所长李卫文、包河区教育局副局长张德俊和包河区教研室主任李琼对我校的省级科研课题进行开题论证,他们在充分肯定该课题研究价值的基础上,对课题的目标定位、课题研究方法、课题研究走向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论证会后,课题组高度重视,根据各位专家的指导性意见,立即召开了课题组成员工作会议,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如专家组认为课题标题太大,应将课题研究内容进行细化,分成若干个子课题等。为此,课题组围绕《普通高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这一总课题,设计了如下六个方面的子课题研究:1、文本资源的开发;2、校本课程的开发;3、课堂生成资源的开发;4、开发课程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5、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6、学生资源的开发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以上六个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在《方案》中提出了明确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便子课题组成员开展研究工作。

二、重要变更

本课题负责人是彭江龙,课题组成员有:金卫东、付培丽、丁家平、黄建华、王英娟、张琳娜等,共计7人。2008年9月,我校新招考了一批年轻教师,其中王仁花老师和周亚南老师主动要求参与本课题研究,周亚南老师是一位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充满活力,王仁花老师是在读的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其毕业论文的课题就是《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与我们所研究的课题不谋而合。经过课题组研究,一致同意吸收两位新成员。

三、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1、为提高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的了解,学校专门为课题组老师购买了《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等十几种书籍供老师们学习,同时精选相关研究文章供老师们交流探讨。

2、学校利用寒暑假对全体教师集中开展课题研究的培训,邀请安徽省教育厅电化教育馆研究室副主任黄学敏做《为基础教育新课改提供资讯和方法,构建自己的教育资源平台》的专题报告,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管理系主任李继秀做《走向优质教育》的专题报告。每位课题组成员撰写听课体会,专家的报告和课题组成员的反思提高了大家的科研能力。

3、2008年9月起,课题组启动“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情况调查,调查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首先在合肥市选择了两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一所是省级示范高中合肥八中,一所是普通高中铁四局中学(本校),共计回收有效问卷91份。另外课题组负责人彭江龙老师充分利用自己作为安徽省远程教育中心首席指导教师的有利条件,利用安徽省远程教育中心的网络平台在全省参加远程继续教育的高中教师中开展问卷调查,该项调查涉及合肥、芜湖、马鞍山、池州、黄山、滁州六个地市,共有54所学校的85

名老师回复了网络问卷,连同之前的两所学校问卷,共计回收问卷176份。在开展此项调查中,课题组成员精诚合作,彭江龙老师设计了问卷调查表并开展调查,调查表格回收后王英娟老师和张琳娜老师利用业余时间逐项进行数据统计,金卫东老师和王英娟老师分别执笔撰写调查报告,最后由课题组负责人彭江龙老师统稿形成最终报告。这次调查涉及的学校多,人员广,因此具有相当的广泛性,调查的结果能够比较全面反映当前我省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安徽省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调查报告》。

4、开发校本教学资源,编写校本教材。我们开发校本教材的出发点是依托教材,服务教学。在我们课题组的9位成员中有2位历史教师(包括课题组负责人),因此我们首先决定围绕历史学科进行尝试。根据高中历史学科选修课中有“世界遗产”的内容,我们决定开发《中国的世界遗产》校本教材,一方面通过图文并茂的介绍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通过开设本专题,增强师生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世界遗产展现着自然的造化,凝聚了人类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保护世界遗产,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人们最广泛的共识。世界遗产的未来掌握在今天的青少年人手中,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对保护世界遗产至关重要。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发表的《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苏州宣言》呼吁与会各国将青少年作为世界遗产保护教育的重点,积极向青少年提供有关服务和指导。鼓励更多的学校将世界遗产教育列入教学计划,设置相关课程,普及遗产知识。让广大青少年接受世界遗产教育,确立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自觉担负起保护世界遗产的责任,这正是我们编写此书的初衷和目的。于是我们课题组3位成员联合政、史、地教研组其他同仁一起共同开发了我校的第一本校本教材,李继荣校长为本书写了序言,为学校开发更多的校本教材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课题组负责人彭江龙还参与编写了《合肥历史地理》校本教材,并承担了历史部分的统稿和审稿工作。该书由合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林存安作序,由黄山书社于2009年公开出版。他还参与编写并出版了《安徽历史》、《合肥历史》、《世界七千年》、《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澳门》、《中国古代史基础训练》、《中国近代史基础训练》等省、市级乡土教材和历史通俗读物等。

5、开发利用文本资源。教科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课题组认为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教科书资源。下面是课题组老师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为例利用

文本资源的案例。

案例1:《开发文本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是充分利用教材图片资源。本节教材中有?《人民日报》登载的《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汪辜会谈?、?胡锦涛会见连战?六幅图片,图片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有效利用这些图片并揭示其背后的故事对于理解课本内容具有极其深刻的作用。比如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是五星花蕊的动态紫荆花红旗。红色底色,旗中有一朵白色洋紫荆花。洋紫荆花是香港区花,代表香港。红色底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底色一样,代表祖国,象征香港特别行政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份。花中的五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上的五星相对应。

区旗用红白两色作主色象征香港实践一国两制。

二是充分利用教材素材资源。?历史纵横?部分选择了叶剑英委员长《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内容。我将这些内容打在大屏幕上,让学生深刻理解体会谈话的实质,并找出其谈话内容的最突出部分是?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等,这些内容实际上包含了?一国两制?的思想,而台湾实行的?一国两制?,比港澳拥有更多更大的自治权,如台湾可以保留军队等。可见,?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而且有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学思之窗?中引用了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两段话,我让学生阅读并思考:?关于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原因,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看法有何共同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这则材料让我们认识了香港的回归不仅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更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体现,从而使学生

理解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三是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资源。本节课?学习延伸?部分有这样一道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请收集有关历史和现实材料,分析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在本节课学习?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一目时,我选用了这个练习资源作为当堂讨论和探究的话题,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思

维,引起师生的强烈共鸣。

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科书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以此创造出的学习资源却是无限的。教师要做教科书的主人,而不是教科书的奴隶。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使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把教科书当做圣经一样来解读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了!从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教学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要由教科书的忠实讲授者而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要以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日常生活、社会,甚至世界的广泛联系,丰富、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案例2:《拓展文本资源升华学生情感》

在上《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前,我在多媒体课件上循环播放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激昂而又深情的歌声,表现了海外赤子眷恋祖国的深情,酣畅淋漓的抒发了炎黄子孙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情赞美和无限热爱,从而为本节课?祖国统一大业?的主题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前氛围。本节课中我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的视频资源作为开篇引入本课主题?祖国的统一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举国同庆,万众欢腾,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百年国耻一朝洗雪。我问学生观看此视频后有何感受??激动,激动,还是激动?,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一种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

生。

在讲述香港回归历程时,我选用了?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会谈的一段视频,这是中英两国领导人关于香港问题的一次重要的谈判,?中国1997年一定要收回香港,不管用什么方式?,邓小平掷地有声的话语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中国领导人坚定的不妥协立场,一种民族的自信和对老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后来我在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为什么能够收回香港主权?时,学生说了一个我事先没有预设的答案,即中国领导人坚决的态度。我问他?你的答案从何而来??他回答从刚才的视频中看到和听到

的。

在讲述香港、澳门的回归时,我选用了香港和澳门地图,并简略引导学生分析香港和澳门问题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同时再次播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宏大场面,让学生再一次受到感官和精神上的巨大震撼,一次又一次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强大,感受?一国两制?的巨大魅力。在讲述?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时,我引用了余光中的《乡愁》,让一名同学带着感情地朗诵,?……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作者?愁?之深,?愁?之切,离愁别苦,让人感受颇深,并进而体会两岸同胞期盼统一,期盼台湾和祖国大陆早日团聚的共同夙愿。而汪辜会谈、九二共识、胡连相会、两岸三通又让我们看到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看到了祖国完全统一的美好前景。整节课中,学生的情

感态度价值观始终处在波澜壮阔的撞击和升华之中。

这节课可利用的资源还很多,如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丘逢甲的《春愁》、胡锦涛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反分裂国家法》等都可以合理适度地应用到教学中。

白璧微瑕,再好的教科书也会有局限性,也会有不适应性。这都需要教师去补充、去创造、去升华。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是纯粹地教教材,而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努力寻找各种教学资源,优化组合,弥补教材的不足之处,使教科书的缺憾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得以弥补。

案例3:《援引时事资源弥补教材缺憾》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在第三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中有这样的表述?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航、通邮、通商。……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的呼声日益高涨。?我在学校上这节课时是2008年12月25日,如果在十天前上这节课,依据教材的表述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最近发生的一系列海峡两岸关系的重大事件让我们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必须对教材加以补充和完善,也应该把这些活生生的资源应用到教学中。于是我补充了2008年11月14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和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会谈的

照片?,引用了?人民网 12月15日电:今天上午9时30分,海峡两岸海上直航首航仪式在天津港举行,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王毅,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为首航船舶共同开启按钮,船舶鸣笛,两岸自此实现海上直航。?并配发了?海上直航、空中直航和直接通邮?仪式四幅图片。2008年12月15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两岸直接三通终于实现了,这是两岸关系史上一次历史性突破。从期待三通到实现三通,这是历史的跨越,但教材无法做到及时更新,难免留下许多空白和遗憾,需要我们老师去发现,去弥补,去补充现实生活中这些鲜活的资源。这种对教材的大胆开发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及教学实际,使教材散发出新的光芒真正成为课程资源的核心。

6、开发乡土资源。2008—2009学年的寒假,课题组在高一年级开展以“感受身边历史”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如游览合肥名胜古迹、话说合肥历史人物、调查合肥风俗人情、趣谈合肥名产小吃、考证合肥地名由来、调查家庭、社区和城市的发展变化等,通过查阅书籍、实地参观、网上搜索、调查访问等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以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等形式呈现成果。这项活动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陈业煌、周欢两位同学在《三孝口名称由来调查报告》中通过实地查看和网上搜索,不仅了解了三孝口名称的由来,而且通过调查,了解到小地名中竟包含着如此丰富的历史,增强了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更从三孝口这个感天动地的故事中了解到中华民族以孝为先的优良传统,并呼吁人们保护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让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小小的一次调查不仅让同学们了解了家乡的历史,更使他们得到如此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案例4:《三孝口名称由来调查报告》

高一年级陈业煌周欢

调查内容:三孝口名称的由来。

调查方式:实地查看、网上搜索等。

调查结果:

2009年2月1日上午,我们相约来到合肥妇孺皆知的三孝口。今天的三孝口是著名的商业区,是周末人们休闲消费的好去处。可是三孝口这名字从何而来的呢?恐怕来来往往的人知道的并不多,希望去了解的人也未必有多少。我们在人行天桥下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三孝口名字的由来:?清嘉庆年《合肥县志人物志》载:有张氏三兄弟亲丧,殡于室,邻火卒起,棺不及移,三人号恸伏棺上,誓与俱焚,三人皆死,棺独完好。?后人便将金寨路至环城西路这一段长江中路称为三孝口以示纪念。文字叙述非常简单,于是我们又上网查阅了有关详细资料,从而了解到以下的名称由来。

相传清嘉庆年间,在合肥城西门附近曾住有一户人家,家中有一老母,已年逾古稀。其膝下有三子,乃是远近闻名的孝子。为了照顾好老母,三子轮流精心守护左右,不轻离片刻。这年,老母不幸患痈疽,脓血不止。为了减轻老母痛苦,三子竟轮番用嘴吮吸脓血。为了使老母疾病得以早日治愈,三子日日四下寻访名医、偏方。然此疾病在当时乃属不治之症,要想治愈,谈何容易。在无可奈何之际,三子只得转而进寺庙烧香求佛。一日,三子在寺庙门前,偶遇一算命先生,三子试以实情相告,希得指点。算命先生闻听三子诉说后,托词告曰:?若想治愈老母疾病,非补以活人肉汤汁不可?。此本是算命先生故意虚造之言,暗示其老母疾病已无法救治。然三子不悟话中之意,未加思索即信以为真,竟在祈拜泥佛之时,从腿上剜下一块肉来,回家后迅即熬成汤汁,喂其老母。办法用尽,终未能挽救老母的生命。老母咽气后,三子又变卖掉家产,买来棺材,为老母料理后事。

再说,相传在西门街心路下埋有一块红糙石,下面压着大蜀山的钥匙,若取出这把钥匙,就能打开大蜀山的山门,取得大蜀山的金银财宝。但又传,若此红糙石一动,合肥城内就要遭火灾,故从未有人敢轻举妄动。孰料这一传说被合肥城内一贪财的无赖获悉,其乘夜深人静之时,悄悄将红糙石掀开,将大蜀山钥匙盗走。大蜀山的钥匙被盗走了,火灾也就招来了。一时间,西门一条街浓烟四起,火势越烧越旺,眼看大火已烧到那三子之家。为了护卫棺柩,三子竟以身伏于棺上,誓与棺柩同存亡。似乎是神灵被三子的虔诚举动所感动,大火竟跳过其家。

这场大火过后,整个城西门一条街房屋都被大火烧为灰烬,唯独那三子之家房子完好无损。由此,这个地方后来就被人们称为?三孝口?了。而如今,在三孝口,依旧有一块碑文,记载并一直向人们述说着这个感人的故事。

作者感悟: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孝为重,这种感动天地的事情也不在少数,像张氏三兄弟这样的孝子和这样感人的故事不应该被遗忘。所以古人将这条十字路口称为三孝口也就是为了纪念这三兄弟,让世人不要忘记这段故事,让所有的子女都要学习这三兄弟,以孝为先,要学会孝敬父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人们已渐渐忘记了这些故事。现代城市的喧嚣与繁忙,以渐渐淹没了这些古老的,感人的故事。现在虽然仍保留着记载着三孝口由来的石碑,上面依旧刻着这感人的故事,可已渐渐被人们遗忘。现在的石碑,只能孤独的矗立在天桥的一旁,来往的车辆,不能注意到它的存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也不再有人关注石碑的存在,在人们的记忆里,只知道这里叫做三孝口,其他的一切,都已被全部的遗忘。来来往往的行人,又有几位知道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发生过怎样感人的事情。这是我们合肥自己特有的历史故事,作为一名合肥人,我们理应铭记这些历史,我们合肥自己的历史,让中华民族以孝为先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发扬光大。

调查总结:

这是我们第一次制作调查报告,花费了不少时间,但收获却很多。三孝口这个地方我们过去也经常去,虽然知道这个地名一定有所出处,却也没深入思考过,通过这次调查,使我们完全了解了三孝口这个名字的由来竟有这么感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调查,让我们深刻了解了中国历史的广大与丰富,哪怕是一个地名,都有着一段历史,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因此,我们对历史的学习充满了新的兴趣。

此外,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也感受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这个现代的社会中,民间的这些历史故事已开始被人们遗忘,这些代表着地方特色文化的历史,如果不能很好的保留下来,对合肥来说,应该是一个不小的损失,然而现在,这些将要被遗忘的历史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就算像三孝口一样保留了石碑,却不去向人们宣传这些历史,那一切就如在三孝口矗立的石碑一样,虽然存在,却已被人们所遗忘,那带给人们的只有悲哀。希望能有一天,这些历史将不被忘记。

总体来说,这次的调查还算成功。也因为如此,我们了解了很多合肥特有的历史;对中国人所应有的品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深刻体会了中国历史的神奇与丰富,也真心的希望这些代表了地方特色的历史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开发,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些历史,不再被人遗忘。

7、开发学生资源。课题组彭江龙、张琳娜、王仁花三位老师在历史和化学学科先后开展了“传承民族美德,弘扬传统文化”和“化学与生活”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组将把他们的研究成果结集成册。语文学科金卫东老师开展了《作文资源的调查》,并初步形成调查报告。

8、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关于信息资源的开发,课题组决定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建立课题研究专题博客;二是开发多媒体课件资源。三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师生、师师交流。

课题组原准备开设一个课题研究的总博客,将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和各课题组成员开发的课程资源上传上去。为此,课题组负责人先行开设了博客,也运行了一段时间,发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课题组成员建设博客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因为课题组成员分属不同学科,将各学科的资源堆积在一起显得杂乱无序,使用起来也不是很方便。于是课题组一致决定每位成员均各自开设一个博客,这样即可提高大家的积极性,便于大家将更多的资源传到自己的博客上。我们的想法是,将把博客建成我们各自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个资源库。如今课题组绝大部分成员都建立了自己的博客。

开发多媒体课件资源主要通过将课题研究与平时教学相结合,组织各种形式的公开课活动。课题组要求各课题组成员,将自己承担的公开课与各自研究的课题结合起来,在公开课中落实课题研究的措施,体现课题研究的特色,充分发挥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的作用。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均上一堂研讨课,王英娟老师还上了区级公开课。公开课教学必须使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制作相关课件。经过反复尝试,老师

们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水平不断提高,所有课题组成员都能熟练制作并使用多媒体课件,如彭江龙老师制作的课件《抗日战争》先后荣获合肥市一等奖和安徽省二等奖。

开展畅通的网络交流一直是课题组的一个梦想。课题组成员之间通过博客平台相互访问、交流,课题组负责人作为安徽省远程教育中心辅导教师还通过省远程教育中心网络平台与全省同行们互动交流。课题组彭江龙和王仁花老师率先在历史和化学学科尝试通过博客平台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的心声,回答学生的疑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素材。这项工作目前刚刚起步,在以后的教学和课题研究中将深入开展。

9、开发生成性课程资源。生成性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教学过程中最为细节和最为重要的部分.关注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课堂真正成为生命的课堂,互动的课堂。

课题组负责人彭江龙老师对生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做了有益探索,下面来看一则历史学科开发生成性

课程资源的成功案例。

案例5:《生成不可预约的精彩》

在上《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时我安排了两组讨论和探究的话题,这样的话题是最容易出彩和生成动态课程资源的。其中一组话题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因素??我让大家自由讨论并发言。学生们基本说出了我事先准备好的答案,于是我将这些答案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有利因素有?国力强大,地位提高;一国两制的保证;港澳回归的范例;两岸人民拥护;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利因素有?台独势力猖獗;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等。?这些都在我的预设之中。于是我开始了总结发言,?其实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可能还有其他种种,我这里用省略号和‘等’来表示……?这时一个同学要求补充发言,他说,台湾回归的有利因素还有台湾国民党上台执政,推行一系列有利两岸交往的政策,使两岸的关系趋于缓和。是啊,这何尝不是一个因素呢?民进党执政八年,推行台独政策,两岸关系出现倒退,国民党承认九二共识,两岸交流不断,两党高层交往频繁,两会重开会谈。应该说,台湾的政党政治也使祖国的统一存在有利或不利的因素。这时坐在后面听课的一位同事(本校的政治老师)要求发言谈看法,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听课老师举手要求参与讨论,恐怕在全国也是不多的。我当然不会错过这样好的机会,随即请这位老师谈谈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台湾回归比港澳回归会有一个更长的路要走,因为港澳长期处在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所以港澳同胞回归之心异常迫切,而台湾问题是由内战形成的,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已经60年,当年从大陆赴台的人或者已经故去,或者已经年长,如今的台湾人基本都是台湾本土出生的,由于长期与大陆的隔绝以及台湾当局的宣传,他们的民族归属感不及港澳。我们且不去评论这位老师的看法是否正确,但是他却打开了我们的思路,使我们的思维更开阔。他的发言也触动了我的大脑神经,依据他的思路,我也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民进党执政期间,台湾的历史教科书宣称?明朝以后的台湾历史不是中国史?,并在台湾掀起一股?去中华?字样的逆流,这对于台湾的青少年起到一个误导的作用,不

利于台湾青少年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形成。

课题组成员王仁花老师在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中学化学教学中生成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对生成性课程资源有深入的思考、研究和实践。

案例6:《学生的猜测》

在学习完物质的分类后,要求学生练习判断臭氧O3是属于哪种物质类别时,有学生问这是什么物质?有的学生马上就回答说是臭氧,接下来学生问有没有O4,我回答说现在没有,也许你能发现。有的学生听了笑起来,以为我是嘲弄他的。我于是讲起嫁接技术的发现:俄罗斯有个美术教师要求学生画苹果,但是有一个刚转来的学生却画了一个象梨一样的苹果,并且说他吃过这个苹果,而且只有一个,这个孩子的父亲是一个护林员,但他也没见过,后来这个教师将这个学生的画交给了莫斯科国家园林科研所,园艺家米丘林根据这个故事和这幅幅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嫁接技术。

在本案例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开放、民主的情景,使师生都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参与意识,为化学生成性课程资源提供生长的空间。学生处于一个开放、民主的教学情景中,学生的心情轻松、思维敏

捷,出现了O4猜测,这是一个生成性的课程资源,教师将这个资源进行了开发拓展,以一个故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案例7:《?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的节外生枝》

有一次,我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在做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时,出现了一个意外,把切好的小粒白磷刚放入锥形瓶中,还没来得及称量反应物的总质量,白磷就自燃起来了。学生们一片惊讶,这个意外打乱了原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我在学生的惊讶中迅速的冷静下来,对于白磷燃烧这个实验,我曾作过精心的改进,改进的方法试过多次,向来都是万无一失,本节课为什么会出现意外呢?于是我灵机一动,进行了如下的设计。?同学们一定想知道本次实验发生意外的原因吧!下面就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讨论两个问题:一是造成刚才实验意外的可能原因是什么?二是如何改进让实验顺利进行下去??学生这时候都处于疑惑的兴奋状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并很快积极举手发言。

学生们对于第一个讨论题的解释是,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节内容时,按季节应该是深秋霜降,气温较低,白磷一般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自燃,而今年整个秋季持续干旱,气候异常,气温高于往年,所以就导致白磷很快发生自燃,产生了实验的意外现象。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则说出了不同的方法:换一个锥形瓶,把瓶子里的沙子倒掉,用水冷却锥形瓶等等。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认识到换锥形瓶和沙子都不行,否则白磷还会自燃。所以我们选择了冷却锥形瓶的方法,于是我就把锥形瓶放进水中冷却,先进行本节课的第二个实验,然后再用冷却的锥形瓶进行白磷燃烧的实验,结果一次成功。

在本案例中,实验发生了意外,教师没有忽略过去,而是将它开发成新的化学生成性的课程,成为化学教学的新的生长点,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这种处理方式反映了教师有很强的教育机智,对化

学课堂教学极强的组织能力。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通过实验,增强了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师在实践中提高了对教材的驾驭能力,降低了对教材的过分依赖,有利于拓展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课程观念的转变,也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对现行课程进行改编、重组、整合和拓展,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的、合作的、创造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开题报告》在上届安徽省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研讨会上交流。

3、主编了我校第一本校本教材《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4、课题组参与编写了《合肥历史与地理》校本教材,由黄山书社出版。

5、开展了“感受身边历史”、“传承民族美德,弘扬传统文化”、“化学与生活”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并将研究性学习成果结集成册。

6、课题组成员开设了教师个人博客作为研究平台,并力争建成各具特色的课程资源库。如彭江龙老师开设的博客上传课题研究和课程资源达240余篇,浏览人数达3万余人次。同时他还是包河区历史名师工作室的主任,与包河区历史教育界一批精英共同开设了“包河区历史名师工作室博客”,利用包河区丰富的人力资源,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课题组成员金卫东老师不仅自己开设了博客,同时作为包河区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负责“包河区语文名师工作室博客”。

7、课题组成员彭江龙老师的课件《抗日战争》荣获合肥市一等奖和安徽省二等奖。

8、课题组成员金卫东和彭江龙老师的教学设计入选《合肥市教学大练兵教学设计选》。彭江龙老师的教学设计荣获包河区一等奖;周亚南老师的教学设计获合肥市三等奖。

9、课题组开展了《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调查,并初步形成调查报告。

10、语文学科金卫东老师开展了《作文资源的调查》,并初步形成调查报告。

11、举办了中学生历史手抄报比赛。

12、撰写教学案例、反思,并将陆续结集成册。

13、课题组成员两年来有8篇文章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发表,有多篇教学论文获奖,并撰写了大量论文或体会在课题组交流:

彭江龙老师论文:《尴尬后的思考》发表在《教育交流》杂志(CN11—5674\C)2009年第一期;《开发利用文本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发表在中文核心刊物《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杂志(CN53—1229\G4)2010年第一期。他还撰写了《睁大眼睛看教材》、《生成不可预约的精彩》、《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科学发展》等。

金卫东老师论文:《关注主体,感应时代——挖掘语文教学教育资源》;

王英娟老师论文:《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整合》在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第八届全国地理教研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论地理图表教学的优势》发表在《地理教育》(CN50—10891K)2009年第8期。另外她还撰写了《利用电视充实地理课堂》、《课改、课题、课堂——新课改与教师专业成长》等论文。

丁家平老师论文:《在班集体中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表在《人民教师》2007年第五期;《vting 的用法》发表于《中学生英语园地》2007年第12期;《论有效教学的反思》等。

王仁花老师论文:《探究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发表在《中学生化学》2008年第2期;《氧化性与还原性、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概念辨析》发表在《中学理科》2008年第8期;《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说课稿在全国教育硕士说课大赛中荣获安徽赛区一等奖。她还成功完成教育硕士论文《中学化学教学中生成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此外,她还撰写了《化学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案例》、《生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关

键——教师》等论文。

黄建华老师论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点思考》。

张琳娜老师论文:《从<毛泽东思想>看课程资源开发与有效教学》;《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案例》、《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促进课堂教学》;《小仪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渗透》;《培养行为习惯,促进有效教学》;《解放学生,解放自我》等。

黄伟老师论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与新课改同行》等,并辅导学生获合肥市电脑制作大赛一等奖和安徽省电脑制作大赛三等奖。

周亚南老师论文:《课程资源来源于实际生活》。

14、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快速健康成长:彭江龙老师先后荣获安徽省优秀教师、合肥优秀教师、合肥市教坛新星、包河区名师等光荣称号,并受邀担任包河区教育局兼职历史教研员、包河区历史名师工作室主任、合肥市高考研究小组成员、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成果鉴定专家、安徽省远程教育中心首席辅导教师和安徽省考试院命题专家库成员;王仁花老师是市级教坛新星;王英娟老师和周亚南老师荣获包河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张琳娜老师荣获合肥市高中课堂教学大赛二等奖。

15、通过博客平台开展师生对话交流。这项工作才刚刚起步,以后还将继续深入开展。

五、下一步研究计划

本课题原定2010年12月结题,下一阶段我们的任务是进一步深化已有领域的课题研究,同时为结题工作做准备。

1、完善《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调查报告。

2、充实博客内容,探索通过博客平台建立师生及课题组成员间交流途径,建立在线论坛、在线检测和在线提问等。

3、完成《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结题报告》。

4、编辑《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案例集》。

5、编辑《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论文集》。

6、编辑《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反思集》。

7、编辑《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教学设计选》。

8、举办历史手抄报展览。

9、学生自编《个人文集》。

10、建立和充实课题组成员个人成长记录袋。

11、统计课题开题以来的教育教学成果,并筹办“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课题成果展板。

一、课题背景:

人类在21世纪初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这就意味着知识、信息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依赖因素,知识创新成为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根本动力。信息化时代知识创新需要依靠具备探求态度和具有批判、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仅仅沿用原来“知识性教学”的方式来学习“确定的知识”已很难使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应对急剧变化、不断创新的社会变革的能力,教育正面临着社会变革带来的严峻挑战,在教学中寻求新的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其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由之路。

同时,我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科研,科研意识强、教科研水平较高。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校教师观念比较新、教科研气氛浓厚。不少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上以及整合的研究上,都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形成了“以科研带教学”的共识。这就为我们的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了规划和实施数字校园建设,从数字校园层次化、整体化的观念出发,结合校园网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高传统校园的教学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综合功能,以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将小学教学资源建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规划,将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了起来,为我校的数字化建设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

本学期已进入课题研究的第三阶段:实践研究阶段 (2008年1月份~200 8年12月份 ) ,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课题组成员的努力探索与实践下,顺利完成了课题研究计划,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是通过研究,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技能,促进教学过程整体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搜集查找网上信息的能力,不断丰富学生的人生经验,为学生能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探索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一般理论,设计出网上可供资源共享的课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

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逐步探索出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成具有我校教育生态特色的校园网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库,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出建设优化网络资源的模式,适应基础教育领域对资源不断完善、提高和动态发展的需求。建构教育生态校园学习资源平台,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生命发展需要,学生将得到全面、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生命质量得到提升。培养一批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优秀教师,具有创新意识,能熟练地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校园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逐步培养学生能在宽松、开放的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获取有效信息。制作出学校动态新闻库和分类学科网页。建成真正能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为社区教育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光华东街小学网站”,使之成为学校对内发布信息,对外扩大影响、增进交流的主阵地。努力探索、构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新模式。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三、研究过程: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完善现代化教育设施,形成人机交互学习环境;加强培训,建设现代化师资队伍,开展信息技术整合研究活动,探索小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式。

(一)完善现代教育设施,创设人机交互学习环境

开展本课题研究,必须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段来实施。我校按照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建设标准,高起点定位,高标准配置,不断更新和充实各种现代化教育设施和设备:三机一幕、校园网、计算机教室、语言实验室、电视演播室、电子阅览室、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库一应俱全,学校闭路电视系统、现代化办公管理系统,计算机校园网、网络教室等配套齐全。其中“三机一幕”班班都有,进入每一个教室,娃娃电视台和校园音响定期开播,摄、录、编一体化到位,新更新的两个计算机网络教室超大配置,2个多媒体教室,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教师用的液晶电脑,班班通网络,室室通网络,信息化带动了教学的现代化,因特网、局域网、校园网“三网合一”,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化办学水平。

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参与教育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建有120G的教育资源库,有12000册的电子图书,同时建有与课程学科教学配套的大量小学投影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幻灯教材和多媒体软件光盘等较齐的资料库,还加强本校教

课题中期报告范文

育资源的开发

建设和利用,自

编的电教教材

和自制的教学

课件40多个,

使电教软件的

配置逐步达到

成套化、系列化

和多媒化并与

硬件建设同步

发展。目前,学

校共拥有可使用电脑232台,电脑与生均比达1:5.5。现代信息技术的硬件装备为我校为创设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图1为学校

教学资源库

(二)加强培训,建设现代化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这是搞好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我校始终把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这项工作放在首位。

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论素养。

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抓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根本。我校积极推广信息技术教育,使教师们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感受学习电教理论的必要性。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开展论文、课件、班级网页等比赛,围绕校省级主课题,定期进行学习、研究、探索、强化了广大教师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

2、组织培训,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⑴抓实计算机培训工作。首先组织有关骨干教师参加市、区的有关培训活动,培养一批有一定计算机软件综合开发能力和学科软件设计开发的带头人。我校利用课余时间,对青年教师进行了上网技能和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培训。经过多年的培训和教学实践,造就了一支观念新、素质好、能力强的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教师队伍。学校100%的教师按规定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培训合格率达省教育厅规定的标准。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100%能制作多媒体课件或网页。随着

课题中期报告范文

校园网的使用,90%以上的教师均能

使用电脑或网络进行多媒体教学,

为加强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保

证。结合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展多媒

体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把教育教学

过程放在教育博客中去,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教师在其中研究学习!

图2:教师博客

这样图文并貌,让教师可以在课后不明白的时候拿出来,后者以后拿出来“温故知新”!

⑵定期开展观摩研讨活动。每学期我们都要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观摩研讨活动和评课选优活动。如:青年教师公开教学活动、课题组研讨展示活动、区级学科带头人示教活动、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讨活动等。其中有的教师已成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领头羊”。我校吴宁、陈婷老师参加市信息整合课比赛获一等奖。黄正、刘婷、吕备、唐宇萍、施金花、芦翠萍、许洁、郭雯、陈静在市第六届多媒体软件设计比赛中分别获得两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四个三等奖。我校学生在历届江苏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信息比赛中多人获网页制作、电脑绘画的一、二、三等奖,其中电脑绘画获奖人数和获奖质量在全区名列前茅。

(3)建立奖励制度。为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了应有的功能,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市、区各级信息整合比赛,并建立了相应的奖励制度。学校把学校网站“包干到户”并和学校的学期综合评优、个人先进等挂钩。

(三)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探索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

(1)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研究,挑选出语文、英语、综合实践等课程中一些典型的有利于开展网络教学的内容,然后对它们进行网络环境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然后根据课时的设计方案做好网络环境资源的开发,并使之与课程内容相匹配。最后投入课堂教学进行实验,并加以改进和定型,最终成为学校信息化资源库的一部分,并逐步探讨出课前预习铺路搭桥------情景设计,激趣导疑------确定问题,深入研究------小组合作/独立尝试------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效果评价实现目标------课后延伸,拓宽视野这一教学方法。

我们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还发现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能力是实施网络教育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重视迅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关注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培养学生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交流和创造各种信息的能力,发现了培养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的基本途径:

1、通过信息技术科学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技术素养。要让学生把网络的教育优势转化为自己的学习优势,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技术,信息搜索、选择的技术。网络化教育中,师资和软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是学生要能适应计算机和网络,只有这样,网络化教育才能成为现实。这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信息学科担负着主要的任务。而不同学科所需要的有自己特点的信息提取技能,则是学科教学中应当加以培养的,这就应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第一,通过信息学科的教学,对学生实施系统的信息教育,培养学生基本信息素养。其内容应该包括:一是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二是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硬件,掌握信息技术常识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网络上学习资源的搜集方法,熟悉计算机和网络以外的其它信息科学技术知识;三是了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了解信息技术发展。也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电脑、网络等信息设备的能力,掌握有关信息化社会的有关知识,能熟练运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寻;培养学生广泛地理解、甄别、选择、整理、创造、传递信息的基本能力,正确对待网络对学习影响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第二,通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培养学生学科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在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意识到,除常规的教学任务和

目标外,还应该关注学生信息素养和网络使用技能的养成教育。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利用网站及关键词进行信息搜索;教会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迅速、准确地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方法的技能。

在我们的实践中,各学科教师都将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理念及意图整合到各学科课程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我们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还发现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能力是实施网络教育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重视迅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关注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培养学生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交流和创造各种信息的能力,发现了培养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的基本途径:

在我们的实践中,各学科教师都将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理念及意图整合到各学科课程程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让学生以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来学习各学科课程知识。比如在语文课中网络搜索学习材料、用计算机写作文与修改作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情景教学;在数学课中用计算机学习算数、用工具绘图形、用计算机解题;在综合实践课中,利用网络搜寻社会材料,历史资料,开展课堂研究性学习。

第三,重视网络使用中的道德修养问题。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必须强调对学生责任心、自我管理、诚实等品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道德规范,具备信息时代的正确的道德感,面对各种各样价值观的信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能够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积极、健康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活动。

四、研究效果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学生的学习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让校园网络资源库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1. 课前充分预习减少了课堂学习的障碍。

网络中存在大量的优质资源,这些资源能充分发挥各种媒介的特长,用图像、动画、音乐、语言等各种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形式生动、直观有趣,能轻而易举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师在课前搜集、

课题中期报告范文

筛选、整理好相关的资源,做好课

件,并把课件挂上网,学生直接上

网预习。如图:

课题中期报告范文

2. 超前作品提供真实学习材料

教师采取“个别超前,以点带面”

的方针,邀请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为教学

的小助手,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发布相关的信息为课堂教学提供鲜活、真实的教学素材。这些作品被教师用于课堂教学,使学习材料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令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因。

3. 获取信息充实口语交际内容

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交流信息的过程。课前预学可以使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拿来充实课堂口语交际的内容。其中来源于与学生有联系的国、内外朋友网上实时和非实时交流的信息不但涉及面广,还因对他们有特殊的意义,学生更乐于在课堂上与大家交流、分享。如图:

(二)利用网络资源的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1. 增强了自我意识

课堂上,学生自己操作电脑、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由控制学习进度,动眼、动手、动耳、动口、动脑,感知新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较难掌握的内容多学几遍,已掌握的内容则一带而过,每个学习个体都能高效地利用课堂学习时间,重点突破薄弱点。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交际能力获得充分锻炼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主动构建自己的认识与知识的。因此教师在同步式学习中把课堂作为学生英语交际实践活动的舞台,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使学生的交际能力获得培养与锻炼。提前预习的学生则在课堂上成为教师的小助手,在小组内的同伴遇到学习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对本小组的同伴进行辅导。

在整个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并发挥其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全面参与、自主学习、亲自实践。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大家共识、共享、共进,教学相长。

(三) 课后延伸学习又拓展了知识

网络可以为学习提供广泛的外部支持,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教师们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学习。

1.发布信息,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课后布置的作业具备开放性,如制作以“黄山奇松”为题

课题中期报告范文

的电子作品,并把它们挂上网,使学生能

获得别人的承认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

学习信心,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

础。

为了完成作品,学生主动进行查漏补缺或拓展学习。教师的教学课件挂在网上,学生可以无限次地访问,在课堂上未完全掌握的知识可以借助课件中的有声材料继续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继续学习巩固的机会。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以进一步利用网络资源深入学习。如在学生的电子作品中,出现了许多课堂上未学的内容,这些都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成果。

学生还能经常检查自己的作品,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甚至可以重新制作、更新作品,使其不断完善,并在改进作品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不断进步,使作业具有了展示激励、反思总结、积极导向的作用。

2.网上交流,拓展知识

学生在课后可以通过网上交流拓展知识。教师设计的作业是:与您的笔友交换你们日常生活安排的有关信息,看看你们之间有多少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然后通过电子作品发布所搜集的信息,同伴则可通过网上阅读,比较各国生活习惯的不同之处。这是学校对外交流网站中展示的部分学生搜集的信息这种多向的交流方式,提高了学生搜索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如图:

五.结果与分析

经过一年的研究,学生进步很大,他们基本上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学习,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兴趣和信息技术水平。同样,教师的信息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并形成了初步成果。

(一)课题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一些教学软件。

(二)初步探索出小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习的基本方法。

(三)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提高。

(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

六、体会与思考

1.要进一步引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到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变革之中。

2.要立足“自主”和“应用”,特别关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与情感态度,切实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3.要积极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激活学生思维,努力达到让学生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生成的理想境界,培育出真正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4.要广泛地开展自主探究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体验,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在实践中综合应用,在实践中自主发展。

下阶段我们将继续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好每一项研究实验工作,力争使实验取得更多成果获得更大成功。

《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及有效应用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扬州市汶河小学(孟国来执笔)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信息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在经济社会资源结构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一个重点。整个信息理论界也进一步增强了研发信息资源的紧迫感。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当今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冲击,引发教育诸多方面的变革,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如何加快信息化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突破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应用”的困境,促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有效应用研究的深化,合理、有效地应用花千亿多资金建起来的硬件设施、软件资源,是当前教育信息化深入、健康、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教育信息研究界已经开始从关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关注实际应用的效益和效能;从关注教育技术应用的表面转向关注各学科的渗透;从关注短期行为转向关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的选题《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有效应用研究》正是应运而生的接受历史挑战的命题。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即在信息资源的“优质开发”和“有效应用”上下功夫。开拓创新,突破传统,以前端的、全局性的思考迎接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和挑战。

本课题紧紧把握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方向,以课程改革引领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一方面注重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研究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开发与应用,建设和谐发展的教育信息环境。另一方面,整个研究采取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交流的办法,以需求应用作为促进发展的动力,以研究成果指导社会实践,以社会实践推动研究的深化,科学合理地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滚动递进;将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和网络化学科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等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并且高度重视应用过程闪现的的创造性思维,以新思想、新方法、新理念、新需求作为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持续发展与完善的源泉与动力。

本课题支持日常课堂教学的资源建设和创造性应用研究,强调以学科教学主题为纲,通过典型应用中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来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强调教师的实践主体地位。我们真正关心的不是信息技术本身,而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人的教学实践。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决不能游离于教学活动之

外,而教师这个实践主体不仅仅是资源消费者,更重要的是资源创造者与开发者。我们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教师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核心地位凿实在“以人为本”的理论框架中。

本课题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为核心诉求,即促进教师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能力,学生具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不同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与学的模式与方法,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深层变革,从总体上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我校和组团学校及城乡结对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应用水平的提高与可持续发展。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框架:

(一)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研究

内容包括: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界定、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的计划与模式(不同区域性资源、不同层次与不同模式资源,包括学科网站资源开发、专题学习网站资源开发与虚拟教研中心资源开发等)、开发的布局设计、渠道、技术与方法,开发策略与激励机制等层面。

(二)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有效应用研究

内容包括:有效应用的界定、用户分析及需求特征、有效应用的主要技术与方法、信息服务能力和用户培训指导、以及应用效益分析等层面。

(三)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应用研究

围绕小学校实践活动的两大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探索在网络的管理模式以及内容开发上,充分体现教与学实践活动的特点和需求。加强学科课程整合的有效应用研究,清晰而正确地反映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使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真正发挥技术解决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的优势,真正实现应用的有效性。

(四)不同区域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的研究

针对我校组团学校、城乡结对的需求,拟组织我校信息技术骨干力量和骨干教师会同社会技术力量,深入开展有关本课题的校本研究,逐步形成不同模式、不同特色的研究与实践,充分发挥各组团学校及城乡结对学校各自的优势,探索区域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共享与有效应用的不同策略。

(五)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环境的优化研究

教育信息环境的优化是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的先导。为此,围绕设置共同愿景、提高共建共享意识、实施总体规划、开发共享技术、建立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管理体系与调控机制等层面,探讨培植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相适应的环境的优化。

本课题由我校一把手校长亲自牵头领导,教科室及信息中心宏观管理,课题负责人组织实施,信息中心课题组成员负责总课题研究工作的推进。

为课题能逐步深入、有序、全面开展,拟定以下组织管理措施:

①设立总课题专家组,负责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操作等方面的指导与咨询;

②建立总课题网络交流管理平台;

③成立“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研发与共享平台”(具体待定);

④围绕总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框架,确立相关专题研究及子课题个案研究项目,联合攻关。

研究步骤

实验准备阶段:2012年5月至2012年6月:①研究课题前期论证;②成立研究课题组;③填写课题申请报告,申请立项;④拟定研究方案,收集、分析研究文献;⑤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提高研究能力。

课题的实验阶段:

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建立总课题网络交流管理平台;建立的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有效应用的主要技术与方法、信息服务能力的培训指导;根据各方面的需求,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需要的资源框架,并逐步充实内容;充分发挥各组团学校及城乡结对学校各自的优势,建设各自的优质共享资源;申请中期成果评估。

2013年12月至2015年9月:对第一阶段的共享资源进行有效应用的评价;汇同各方建议,进行共享资源的增、删修改和充实,并进行实时监控并进行完善。

2015年9月至2015年12月:全面总结,按课题组分工的项目积极组织整理资料。形成研究成果。

推荐访问: 调研中期总结报告 例文 课题 报告